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丁普 《中外法学》2012,(5):1082-1099
市场经济"地位"与市场经济"待遇"是欧盟反倾销法上非市场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概念。目前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混淆已经造成了对欧盟这一重要制度本质认识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欧盟反倾销二级立法中缺乏明确的市场经济或者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标准,其反倾销机构实际执行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隐性规则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歧视性。"反倾销基本条例"关于市场经济待遇与单独待遇的现行立法和执法亦相当武断、不合理。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特别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制度日益暴露出其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目的与天然属性。  相似文献   

2.
王申 《法律科学》2012,(6):27-35
法官认知是一切纷争能够得到解决的前提条件,是法律世界存在的支柱。法官的认识须由客观事实的可靠性来证明,可靠性首先意味着确定性。任何法律现象都被理解为确定的东西,被理解为稳固不变的东西,除非被立法者自己废止。"法官所思"是法官所有认识的真理性的第一保证,法官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把握审判过程中的司法真相。如果我们把司法看成是一种在司法实践基础上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活动,那么从事司法审判活动的法官首先有了一种对于法治的在先理解,这就是法官的"前见"。法官前见的获得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事物认识发展的本质,由此构成了法官的视域。  相似文献   

3.
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关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明 《法学论坛》2003,18(3):37-41
正确认识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的关系对刑事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政策与法的关系是其前提。对二者关系的分析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静态考察是为了认识政策与法的区别。动态考察是为了认识二者的联系。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的动态影响表现在对刑事立法需要的影响 ,对刑事立法内容的影响 ,对刑事立法解释的影响。刑事立法对刑事政策的动态影响表现为 :刑事立法本身的局限性 ,决定了刑事政策存在的价值 ;刑事立法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 ,促使某些刑事政策向立法转化 ;刑事立法具有的国家意志性 ,可以抵制不符合立法基本原则的不适当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4.
现行保险法对人身保险合同的复效问题作了规范,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粗疏,使得人们对该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统一,需要今后在立法中加以修改与完善。本文拟以探析复效制度的立法价值为切入点,在对立法内容及其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改进立法的  相似文献   

5.
叶世治 《行政与法》2002,1(8):70-73
《宪法》、《组织法》、《立法法》当中都有规定,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要根据其上位法,制定 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其上位法相抵触。这规定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当中却很难操作,人们也往往会把二者混淆。明确认识这两大立法关系,对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系统和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系统,提高我国依法治国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根据”与“不抵触”这两大立法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和相关问题作一次具体阐述,并在最后对二者进行一些认识性的比较,以期理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立法关系之间的根据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行政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政府实现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但是行政立法的泛化现象引发了人们对行政立法合理性及有效性的重新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行政立法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 ,是检验政府行为是否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行政立法决策及立法程序这两个环节 ,是提高行政立法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法国民法典》确立了物权变动的债权意思主义,即当事人间的债权意思引致了物权的变动。但深入研究《法国民法典》后却得出了并非完全一致的结论:所谓的物权变动的债权意思主义,是一定逻辑体系之"前见"下的结论。以权利生效的要件以及权利变动的过程和结果观之,债权意思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是荒诞的。"物权意思+公示对抗"应当被确立为物权变动的第四种立法模式。这一认识对于理解我国《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的立法主义选择以及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连续犯     
连续犯问题在立法上和刑法理论上,是一个有争议的复杂问题.在立法上,有一些国家对连续犯作了规定,如意大利、日本、旧中国等.意大利新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项对连续犯作了这样的规定:"基于同一之犯罪意思,以数个行为或不行为,对于同一罪犯数次者,不问同时与否,并不问情节之轻重……".旧中国暂行新刑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凡连续犯罪者,以一罪论."这两个条文的立法技术一详一简,表现出立法机关各自对连续犯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同时,人们理解这两个条文的意  相似文献   

9.
立法论证是一种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中方能发挥其功能的立法活动.然而,我国当前的立法实践普遍将立法民主仅仅理解为民主作风.这种观念不仅与民主政治有着本质区别,更阻碍了对立法论证深刻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边贸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汪太贤一对边贸立法基本含义的探索边贸立法,无论对我国经济管理界还是法律界来说,都是一个新领域,人们对其基本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边贸立法起步较晚(这与边境贸易几经起落有关)。同其他法律部门相...  相似文献   

11.
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探讨,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科技立法得以广泛的发展并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后提出的一个新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的国外和80年代前的中国,这一法律地位问题的认识是统一的。自此之后,以日本圣心女子大学校长相良惟一和东京都大学教授兼子仁为代表的“教育行政法规说”与“教育制度独自法说”的观点形成对立之后,传统与现代的主张引起了人们对它的研究和重视,在我国20世纪80  相似文献   

12.
引咎辞职是公务员退出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公务员队伍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孟学农两度引咎辞职来分析我国引咎辞职制度的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完善引咎辞职制度的对策,为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房地产法学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坎坷发展历程。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今天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法学舞台上博得了阵阵喝彩。但是,面向ZI世纪,中国房地产法学应作哪些反思,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这不能不让学人们去为之探索。一、历史的回顾我国的房地产立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房地产立法和改革开放后的房地产立法。前一个阶段偏重于房地产权属方面的立法,后阶段加强了房地产开发、交易、管理及中介服务方面的立法。(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房地产立法这一阶段的房地产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4.
对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原则的理解戴绍泉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这是地方立法必须严格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地方立法实践中对“不相抵触”的认识不尽一致,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一基本原则,是地方立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国家立...  相似文献   

15.
黄伟峰 《法制与社会》2011,(33):268-269
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交强险”),是适应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新立法而确立的第一个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人们对其的认识经历了从纯粹保险险种到社会公共利益制度的转变,从替代顺序赔偿到第一顺位赔偿的转变,从严格限制理赔范围到严格限制免赔范围的转变。本文指出通过三个转变,实现了交强险从制度创设走向正确适用的有效改观,认识交强险制度及其现实适用,将助于理解立法精神,把握现实适用。  相似文献   

16.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抢劫罪的八种严重情形,这些严重情形的具体化,有利于对抢劫罪准确量刑。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入户抢劫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这两种情形的具体适用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两种情形,是正确处理这两种严重抢劫犯罪案件的关键,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认真的探讨。入户抢劫的司法认定一、对户的含义的理解笔者认为,立法者加重处罚入户抢劫的立法本意,主要是入户抢劫严重破坏了人们对家的安全感和社会秩序。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栖息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家也是人们心灵的港湾…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子,葡萄牙北部的一座桥粱坍塌,造成70多人死亡。葡萄牙社会装备部长若热·科埃略在事故发生后,认为自己负有责任,第二日即向总理提出辞呈,总理接受了他的辞呈,并说:“这种态度很可贵,他在这起悲剧中没有个人过失。”这件事不由引起了笔者对引咎辞职制度的思考。本来,人们对“引咎辞职”并不陌生。在国外,不管是因为责任事故还是政绩平平,是因为经济危机抑或金钱丑闻,每年都有官  相似文献   

18.
1986年,梁慧星先生在《法学季刊》杂志上发表《论合同解释》一文。梁先生认为:“合同解释为合同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合同立法、合同司法、合同管理及法学教育与研究等方面,均不应予以忽视。”可是,近10年来,梁先生的提示似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理论界对此的专题研究寥若星辰,这并非由于我国理论研究或立法已妥然解决这一命题,相反.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日趋明显。有鉴于此,笔者在前入研究基础上发表个人对此命题的理解和认识。一、合同解释的概念辩析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能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致使所使用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刑法条文中多见“情节”这一术语。详细理解我国刑法立法精神和各项适用原则,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我国整个刑事法律体系比较重视情节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然而,也有不少同志只看重情节对量刑的影响,比较轻视情节在定律问题上的意义。本文认为,情节是犯罪成立的基本要素,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涵义、价值等方面的分析,来讨论该原则在我国部门立法中的体现和存在的疏漏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瑕疵,并从立法层次、司法理念等方面对如何完善无罪推定原则提出构想,从而使人们加深对该原则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