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救国道路不尽相同。在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同时,另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却在探索着一条不流血的改良主义的救国之途。“教育救国论”就是这其中最典型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教育救国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结果。鸦片战争以来,爱国志士向西方学习的实践,终于导致了19世纪  相似文献   

2.
潘全金  肖丽娟 《传承》2007,(8):110-111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中西文化的教育和爱国办学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他教育救国思想的产生。中西教育差异的考察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职业教育思想得以形成。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抗战的爆发,促成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3.
肖雄  张国骥 《求索》2012,(2):252-254
基于现代化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胡适主张救国的根本在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强调教育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方法和第一工具,提出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教育目的观和现代教育功能论,提倡、推动白话文教学,参与起草新学制等"新教育"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王鹏程  储峰 《湖湘论坛》2012,(3):104-109
国家主义是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20年代前后因其抽象的"国家"、"民族"观念契合英雄救国的中国传统思想曾兴盛一时。大革命时期它实际上起着维护反动统治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中国青年》作为中共党团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国家主义思潮和行动进行了有力批判。其中,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刘仁静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举起两面大旗-民主、科学。请德先生、赛先生来中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响亮口号。陈独秀慨乎言之:“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漫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正是在民主和科学的思潮中,中国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赋予了民主和科学以新的更加深刻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救国,是旧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早期众多出国留学人员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毅然回到了积贫积弱的…  相似文献   

6.
赵娴 《传承》2008,(20):92-93
五四时期的儿童公育思想是在吸收近代西方各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受到了互助论思想、新村主义、妇女解放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多重影响。而这几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妇女与儿童问题上,有着相似之处,都主张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儿童由社会进行共同抚养和教育,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儿童公育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娴 《传承》2008,(10)
五四时期的儿童公育思想是在吸收近代西方各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受到了互助论思想、新村主义、妇女解放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多重影响.而这几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妇女与儿童问题上,有着相似之处,都主张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儿童由社会进行共同抚养和教育,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8.
“图存御侮”,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核心。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和鸦片输入打破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的失败,把积弱积贫的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暴露无遗。中国要自强,出路在发展民族经济。中国近现代史上持续近百年的“商战”历史,非常清楚地证明了这个道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屈辱求和  相似文献   

9.
庞学新 《新东方》2001,10(3):49-52
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实质上是由传统德性论向现代功利论的转型,对传统德性论的依赖明显地被置换为对现代功利论的关注。道德转型直接缘起于传统德性论的困境,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伦理需求,而市场经济则以其特有的形式奠定当代社会道德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的历史过程。如果取明万历说,到晚清,约330余年。研究这段历史,以及赋予这段历史以深刻的“中国”印记的中国古代社会之特质,长期以来成为探讨中国近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历史依据。最近几年,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再次成为我国学术界的持续热点,且众说众理,莫衷一是。例如:中国古代社会是否亚细亚社会?有的肯定,有的则否定。笔者认为,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马克思论中国社会,是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马克思关注中国社会缘起于鸦片战争。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以…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由西学东渐冲积而成,在文化形态上经历了器物形态、制度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更替,是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思潮。这一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不但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铺垫了厚实的"温床"。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科学主义思潮演变历程对于廓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唐代传入中国,元代复入,明末清初再次进入,鸦片战争以后大规模发展起来。教会在推广基督教的过程中,把教育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教会的教育活动在近现代中国达到顶峰,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及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它并非由中国政府投资的,因此与其他私立教育一样属民间办学的范畴。鸦片战争以前,外国教会虽已开始在中国兴办学校,但由于中国主权完整未受破坏,因此所办学校都在中国的外围地区,如马六甲、新加坡、澳门等地,内地还没有教会学校。传教士显然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具有爱国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对现代家庭观念进行了探索和建构,从而形成一种颇具时代色彩且产生广泛影响的家庭变革思潮。关于五四时期新式知识分子的家庭变革思潮①,一些社会史、妇女史、家庭史方面的论著曾有过涉及性的论...  相似文献   

14.
“趋同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趋同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程又中本世纪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起至80年代,西方世界曾兴起和流行过一股思潮,即所谓“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将逐渐融合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的“趋同论”。它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至今仍有影响。在人类处于跨入21世...  相似文献   

15.
论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雷近芳,夏硕君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脉搏息息相关n尤其三四十年代的抗战历史,既为中国民主党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也为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斗争、显示自己力量和政治作用提供了历史舞...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冲击力最大的宏观教育思潮,首推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我国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教育市场论和教育产业论。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但其负面效应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对青年教育的负面影响更需加倍关注。如果我们忽视、漠视这些负面影响,那将导致教育体系的崩溃,甚至是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瘫痪。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警察教育的滥觞:京师警务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兴起的背景近代警察制度产生于欧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下,面对犯罪和社会治安空前严重状况,原有的依靠国家军队、司法和一般行政力量兼管治安的方式难以奏效,依靠民间的传统更夫更无济于事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在迷梦中沉睡的古老中国,唤起了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求索“救国”、“自强”的真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寻求国家强盛的求索者的视野也在不断地开阔,从单纯的“坚船”…  相似文献   

18.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叶(1935年),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发生过一次有关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大论战,即“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本文仅对这场论战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总结历史教训,借鉴于现实。一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其间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疮痍满目。中国的文化,一方面被西方文化所冲击,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潮流是现代化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与筛选,在观念文化层面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想性格,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逐渐为青年所摒弃,一些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观念应运而生。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国门的打开也纷纷传入中国,对青年的传统观念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一些新的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在中国兴起。本文仅就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近10年以来,对我国青年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种国内外思潮作一简单述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