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舴 《前沿》2007,3(7):35-37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或结晶,其实就是人类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中获得的经验和理论。概言之:知识乃是认识必然的成果。于是知识便获得了和自由的直接关系,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走向自由。因此可以说,知识是获得自由的工具,是打开自由之门的一把钥匙。在当今"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相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利军 《前沿》2012,(17):49-52
以往我们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解为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哲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自由观其实是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这种自由与必然处于二元分裂的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因而更不可能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阐释,反而由于我们将自然认识领域的自由观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造成了恩格斯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分裂,也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分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自由不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必然性不过是人的异化的表象,于是他将这种必然性收归到人自身,即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来解除资本逻辑的铁的必然性,实现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即自由意志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与自然相关。要实现最终的意志自由必然是自然和谐的自由;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证成自由意志具有生态性,不仅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从而成为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自由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一句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①后人往往把它解释为恩格斯关于自由的定义,并且在哲学教科书中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定义沿用至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这句话是恩格斯转述黑格尔对自由的看法,并非他本人的观点。黑格尔在继承斯宾诺莎自...  相似文献   

5.
《科学人生观》下册中,讲了这样一个观点:“自由总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自由之所以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是因为自由要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制度、法律和纪律的影响、制约与限制。一、人的自由程度要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自由从哲学上讲,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  相似文献   

6.
认识与自由     
一、认识与自由的密切关系 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超越外在的束缚或障碍,人内在地自我决定自我实现。无论是超越障碍,还是自我决定自我实现,都离不开真理性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真理性的认识必以自由为理想。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只不过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的自由、人的价值本身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也是社会关系中受到障碍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合同法》)已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新《合同法》从不同层面规定和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这是立法指导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是法制的完善。一、合同自由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合同自由原则即当事人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决定缔结合同、选择相对人、决定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赵君  李营歌 《传承》2007,(8):96-98
在《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自由问题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自由和必然的辨证关系。正确把握这一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方面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应做到:把握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提高教育者素质;把握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完善教育内容;把握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优化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客观美,或者说审美对象,不论其形式怎样不同,它们都具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特殊属性。 心理学指出,愉悦感实质上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关系的一种反应。审美对象中使人赏心悦目的特殊属性,实质上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功利关系。 客观世界诸对象与人类形成两种基本关系。当某些事物及其规律还不曾为人类认识、利用时,它们便以一种外在的必然力量统治人类,与人类形成“必然”关系;而当人类经由实践,能够认识这种必然力量,并用它来改造世界时,它们便成为人类生活的对象,与人类形成一种“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 社会科学理论界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看法可归纳如下: 一、自由必然论.计划和市场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科学的计划是对必然的认识,是“自由王国”.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首先要充分认识市场和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获得行动的自由.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首先要认识到市场机制好比商品经济的自动装置,而计划实际是模拟市场对未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什么     
孔令举 《前沿》2011,(14):54-57
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自由与必然(自然)相对。人的存在既是一个自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一个自由存在。人是通过劳动、异化劳动和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而走向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的提升,"自由个性"的凸显,人类超越"必需"与"外在目的"的强制是同一个过程,都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迈进。而自由必须实质化。一个人的自由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所有人都自由了,任何一个人才能够自由,这是自由的真谛所在,同时又是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过计  相似文献   

14.
朱先莉  郝姗姗 《传承》2009,(12):32-33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人在劳动中认识必然实现人自身解放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视域下,追求完善的人性,认识客观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消除人的异化,人才能全面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人在劳动中认识必然实现人自身解放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视域下,追求完善的人性,认识客观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消除人的异化,人才能全面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丹桔  欧艳辉 《传承》2012,(24):28-2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其主要特点是讲实践的过程表现为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只讲自由、认识和主体,而不讲必然与客体,只讲头脑中的辩证理性,而不讲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分析两者的异同,对于搞清楚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1)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彻底批判了杜林的思想,其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等方面,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提出要认识发展的辩证法、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从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等角度阐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本质属性"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而与作为其外在表现和反映的"制度特征"相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经历了从制度特征层面到最高价值目标层面两个阶段,实现了从制度特征到最高价值目标,再从最高价值目标由共同富裕到共同富裕加社会和谐的两次飞跃。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于把社会和谐纳入"本质"之中。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自由是人的本性、本质得以确证、肯定、实现的状态。人的类特性得以实现的自由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但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人的个性得以实现的自由活动和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的社会特性是人的社会关系规定性,人的社会关系的外在规定,要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自由实现的条件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下,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