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信仰不符合国人的人生追求和情感需求;道德信仰在当代的重建也令人疑惑:道德因无限超越而成信仰,信仰又因无限超越而失落.有鉴于此,研究者应从逻辑的和退想的理论峰巅上回到世俗,在决定现实人生的三元结构的存在方式中寻找国人的信仰.由此,当代国人的信仰也是一个三元结构,即对族群的信仰、对自我的信仰和对家庭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如何确立教育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要担当起教人成人的教育责任,活出自身的生命价值,必须确立起教育信仰.教育信仲是对人生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其重心是人生信仰.要信仰"完美的人",确立"爱"的信仰.要通过刻苦阅读人文经典、及时开展对话与反思、努力培养理性思维等途径去实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信念、信仰、理想及其科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总方针 ,称之为真理或主义 ;信念是有关社会和人生的基本信条 ;理想则是对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信念、信仰、理想的确立是个人社会化过程。加大信仰科学化建设力度 ,根本上是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个论断。  相似文献   

4.
信仰之光     
<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  相似文献   

5.
张磊 《学理论》2013,(10):108-109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信仰的过程中走入盲区,出现因信仰缺失而引发的价值观偏离现象。通过阐述大学生信仰缺失带来的价值观市场化、世俗化和实惠化倾向现象,提出重构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以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人的发展具有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作用。人生信仰的核心是人生观。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信仰博弈在所难免,而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引的人生观教育长期低位徘徊,无法穿透触及人们的心灵。面对此情,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科学性,引导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指导地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6)
教育信仰是人生最有效的"赋值"方式之一,以教育信仰作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教育生活需要信仰,教育信仰教育能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教育信仰作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具有现实性要求。教育信仰教育,必须追求教育的本真价值,筑牢学生教育信仰的理性维度;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增强人文关怀,筑牢学生教育信仰的感性维度。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信仰?我认为,凡是思维正常的人都有信仰,主义是信仰,宗教也是信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信仰,一个字不识的人也有信仰。我想借用计算机语言把信仰比喻成"人生的操作系统",实际上就是对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进行根本控制的思想理念。我曾试着分析我父亲这位老革命的信仰是怎样培育建立的,通过对父亲经历的分析,我觉得有这样几点感悟。第一,信仰是在实践中产生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最坚定、最科学,理解好这一点,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他的伟大人生和由他创立的伟大理论。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就要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信仰,就要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李筱琛 《学理论》2012,(10):181-182
在当代唯科学主义的背景下,知识像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教育也陷入功利主义的陷阱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不再关注受教育者人生意义的引导而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传递。这种教育所培养的人,工具理性膨胀而个人情感匮乏。人们开始否定信仰对于社会和人的重要作用,失去信仰,失去意义,失去理想,心灵深处没有了根基,人生失去目标和追求,无法建立自我。质言之,教育的失真和理想信仰的匮乏已经造成当代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