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儿国国王:"唐僧哥哥,你就从了吧!" 唐僧:"No!我乃得道高僧,岂能做这种勾当?"边说边偷咽了一大口口水. 女儿国国王:"那你的几个徒弟呢?" 唐僧:"这个嘛,只要他们愿意,贫僧绝不阻拦." 女儿国国王:"好!丞相,去叫唐长老的几个徒弟过来."几个徒弟来到了大殿. 众徒弟问:"不知国王和师傅找我们何事?" 唐僧:"女王想在你们中间找一个如意郎君,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相似文献   

2.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与钢筋加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北京城建二公司钢筋加工技师粱绍平.几十年来经他手加工的钢筋已达数万吨.建起了新世界、国企大厦、港澳中心、北京电子正负对撞机、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等许多知名的大型工程.他带出的钢筋加工徒弟有800多人。  相似文献   

3.
陈曦 《工会博览》2013,(4):16-17
16岁练习武术、30岁办武术学校、40岁到国外表演,王爱兵一直执着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与龙狮文化,时刻保持着习武人的本色,以习武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被人们誉为"京东狮王". 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爱兵走上习武之路缘于电影《少林寺》.受此影响,16岁的他便有了习武的想法.他想习武,但却苦于找不到老师.后来,他听说平谷区体委有一位姓张的武术教练,每天早晨教人习武.王爱兵说,自己是个老实孩子,虽然有了学习的想法,却不敢开口,只是每天早晨仍旧到体委外面扒栏杆看.一段时间之后,张教练发现,每天早晨总有一个孩子看着他教徒弟习武,那孩子的眼里还闪烁着一种渴望的光芒.于是,张教练主动询问,王爱兵马上高兴地表明了自己想学习武术的心愿.  相似文献   

4.
艾瑞克·克伦宾是瑞士日内瓦市的一位普通小伙子,3年前,他在大学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成天不是到处投简历就是骑着他的电动车郊游. 几个月后,邻近的一座小城里有一家公司打来电话叫他去面试,好不容易终于有机会可以获得一份工作了,可克伦宾却似乎依旧开心不起来,因为那座小城离日内瓦有100公里,两座城市虽然有快铁和公车,可是去到那里之后却依旧时时处处面临步行的困境,这对于一个去外地面试的人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克伦宾看了看自己那辆又笨又重的电动车,叹了一口气说:"如果这辆电动车能随身带着走就好了!"  相似文献   

5.
《工会博览》2013,(3):58-59
从前,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古希腊国王,他希望能够从自己的三个儿子中挑选出一个最合适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因此,他决定给三个王子出一道考验题,谁能获得优秀,谁就是未来的国王. 国王悄悄吩咐大臣在两边临水的街道上放了一块很大的石头,因为石头挡在道路中央,来往的行人只得从两边的水路中绕行. 这个时候,国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吩咐他们三人先后从这条街上走过,然后把信送到站在石头另一边的大臣手中.  相似文献   

6.
脑海里还回旋着《曾经心痛》的韵律,我见到了另一位“羊城十杰青年卫士”,他叫陈杰明。不过,31岁的他已不必为爱“心痛”。在他跃龙街派出所的宿舍里,最吸引我的是“为警清廉”几个漂亮隶书,加上彩电、音响以及音响旁的《柴可夫斯基芭蕾组曲》、《口哨王——外国名曲集锦》等镭射唱片,无不说明陈杰明是个很懂得调剂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7.
杰汉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在公司里,人人都叫他“拼命三郎”,在他的心中,事业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他说过,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事业,就是一个懦夫,一个失败的人。他无法忍受不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别看她今年才33岁,可已经带过三个徒弟了.虽然她一张口就容易脸红,一看就是一个腼腆的姑娘.可在这些徒弟眼中,她却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师傅,任何不规范的差错都会被她教训半天.她就是怀柔区首席员工、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梁秀芳.  相似文献   

9.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1998,(8)
4月,刚当选为总理的朱镕基首次出访英国。在一次酒会上,他对数百位英国高层政财人士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摘要如下: 我今天下午会见了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希思首相。我向他们请教怎么样当首相。(笑声)因为,我仅仅当了两个礼拜,而他们当了几十年了。(笑声)我明天还要向布莱尔首相请教,因为他比我早当首相320天。(笑声) 我已经连续三次公开宣布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还是(有人)不相信。有一个美国人叫Mr.M·Miller,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告诉我,你以后不要再讲人民币不贬值了,你越讲,人家越不相信。(笑声) 因为在上一次的金融风暴里面,有一个国家的总统,他宣布他的国家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位深圳人问一位上海人:“你知道深圳有哪几位上海名人吗?”上海人脱口而出:“名人啊,一个叫祝希娟,一个叫邹德骏。”  相似文献   

11.
5年前,与本刊同时问世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让那些从“0”开始的人讲话,一批“假市长”直抒己见,牵动千家万户心。如今,20世纪80年代就剩下那么几天了,南风窗杂志社的一位编辑接到一位久违'的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叫朱川,5年前,他还是暨南大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人与人一间学校的门前,挂着一块黑板一位神父路过这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我是一位神父,我为所有人祷告。”一位路过的律师看见神父写的字,就在下边加上一句:“我是一位律师,我保护所有的人。”一会儿,一位过路的医生又添上了一句:“我是一位医生,我医治所有人。”最后,一位普通的市民经过,看了黑板上的字,他想了想,在上面加了一句,“我是一位平民,我要付钱给你们。”狡猾的行贿者有个人将要受审,他问律师是哪位法官审他的案子。“我想了解他的名字是要送一箱子好酒给他。”律师大吃一惊:“不行!这是违法的,而且你会输的。”几个星期后开审,那人赢了。在离开法院时他对律师说:“看,我送的酒不是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2月的一个下午,上海老城厢的一间亭子间里聚集着一群人,其中一位因情绪激动而涨红了脸的中年男子,正在厉声呵斥坐在床沿上的一名男孩。男孩名叫余辉,面对父亲的斥责和盘问,他的脸上泛出几分不屑的神情,硬是紧闭着嘴巴不说一句话。父亲再也无法容忍了,满腔怒火顿时迸发出来:“好……好!你不说,我有办法,我叫警察来把你关起来……叫警察来给你戒毒!”说着,他不顾旁人的劝阻,猛地冲出房门,用颤抖的手拨通了“110”电话。于是。随着呼啸而至的警车,余辉被民警带走了……17岁的余辉在考上初中以前,是个性格开…  相似文献   

14.
两个妈妈     
<正>我曾经和一位在南疆工作的汉族干部(让我们以S来称呼他吧)吃过一次饭,听他讲了讲他的故事。S的父母都是当年的援疆干部,他在新疆出生、成长,成了一个新疆人。S的一些经历对他的同代人而言稀松平常,如今听来却有振聋发聩之感。S说他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另一个是他的维族妈妈。因为他小时候父母工作太忙,有时候一下乡几个月都不回家,只能把他寄养在一户维族人家。当时从妇女解放的角度来说,民族  相似文献   

15.
善恶之辨     
读《醒世恒言》,里面有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大唐天宝年间,有个叫勤自励的问题青年;生得人高马大,专好使枪弄棒。此人平日除了寻衅滋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打猎,被他射杀的老虎不计其数。某日,他又带领几个小弟去山中寻找老虎,半路忽然遇到一位黄衣老者。老人劝他说:“虎乃百兽之王,本无害人之心,如果你继续滥杀无辜,将来必为虎害。”  相似文献   

16.
一间15平方米的居室.一个奇特的世界。 1.5万枚毛泽东像章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深蓝色的布上,记载着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位记者惊叹:“仿佛走进了一个像章大观园。”一位特地从上海赶来参观的收藏家感慨:“他收藏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他叫周继厚,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修文○一一技工学校的教师。“百宝箱”里的愿望 28年前,4岁的周继厚离开了出生地北京,随父母来到贵州高原最边远的一个小县城,京城的孩子初到山乡,那树叶花草,小乌小虫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 其实,这也很正常,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巅峰的记忆呢?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除了身上披的阿玛尼,脚下踩的LV,身上喷的香奈儿,坐的奔驰600,一个人能凸显自己属于一个占据更多资源群体的标志,就是他拥有的记忆.记忆最能标明一个人属于什么圈子.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相似文献   

19.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20.
天坛医院 王博 患者赞他“王一针” “我不让你扎,你粗手粗脚的给我扎坏了怎么办?我要换个女护士.”这是王博刚到天坛医院急诊室时的情景,在他面前上演着各种不信任.“作为屈指可数的男护士,一定要干出样儿来!”王博暗下决心.如今,在输液室只要是王博的班,几乎都是其他的护士挂液,他一个人为病人扎针,患者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王一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