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寄生有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黑白花牛8301淋巴样细胞株第14、34和90代细胞用乳叶培养液培养后制备标本,观察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变化情况.各代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常染色体29对,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1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各代次细胞染色体均未见嵌合、裂隙及断裂现象,表明该细胞株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研究了中国肝片吸虫的染色体核型,发现该虫染色体数目是3n=30,其核型构成是:1套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3套中型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1套中型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3套小型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套小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测量了该型虫卵和虫体的 大小值,虫卵为151.78±7.67×79.48±3.61μ,虫体是28.83±3.63×10.57±5.49mm。并与欧美等国的二倍体型以及日本的三种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基因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早在1858~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试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Hereditay factor)的概念,并发表了著名的遗传定律。后来,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把这种因子命名为Gene,其音译即基因,一致延用到现在。但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当时都一无所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入研究,已确定:携带传递遗传信息并编码一条多肽链的特定DNA(少数病毒为RNA)小片段即基因;后来,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据研究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l.18和HbTatl.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因转移学,是自七十年代末,从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介绍了将特定的外源DNA插入动物的染色体中,从而产生人类所需要的转基因动物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它是胚胎学与基因工程结合的产物,通过显微注射等手段,把克隆的基因片段导入动物的受精卵原核,使之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进而培育出携带外源遗传信息的“转基因动物。”目前,已成功地复制了转基因小鼠、兔、猪、羊、牛、鸡、鱼等。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在理论上及实践中,均具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能够对发育基因调控的机理、癌基因活性和免疫系统内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等提供新的方法,而且还有可能开辟家养动物定向育种的新途径,并建立了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旨在从分子水平阐明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流行特征,探究大肠杆菌耐药性传播途径,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从河北地区病鸡肝中分离大肠杆菌,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特性观察、细菌生化试验、16S rRNA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采用K-B法测定细菌的药物敏感性;通过PCR技术检测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菌株中CTX-M基因(bla_(CTX-M-1)、bla_(CTX-M-2)、bla_(CTX-M-8)和blaCTX-M-9)和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1、Int2和Int3)的流行情况,比对基因序列,分析携带CTX-M基因亚型的情况。参照McMLST网站数据库提供的7对管家基因序列进行MLST分型,探索不同ST型菌株中CTX-M基因亚型的流行情况。经分离鉴定试验,共检测出56株大肠杆菌,其中41株(73.21%)大肠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且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呈高度敏感。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菌株中携带blaCTX-M-9(48.78%)、blaCTX-M-1(43.90%)和blaCTX-M-8(24.39%),未检出blaCTX-M-2。从CTX-M-9群共检出CTX-M-65(n=10)、CTX-M-14 (n=8)和CTX-M-27 (n=2)这3种基因亚型;CTX-M-55 (n=15)型在CTX-M-1群中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CTX-M-123(n=2)和CTX-M-64(n=1);36株携带blaCTX-M大肠杆菌同时携带Ⅰ型整合子的Int1基因。MLST分型结果表明,36株携带CTX-M基因的大肠杆菌共有16种ST型,优势流行型为ST85 (n=6)和ST243 (n=6)。由此可见,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对极少数的抗生素呈高度敏感,且呈现多重耐药型,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菌株普遍携带CTX-M型耐药基因,以CTX-M-55、CTX-M-65、CTX-M-14型为主。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普遍具有耐药性,有丰富的耐药谱型,同时多种耐药基因可存在于同一株细菌中,不同耐药基因的ST型归属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口蹄疫病毒在肺部复制的遗传机制,并为口蹄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对牛肺泡上皮细胞进行了体外分离培养,最终得到纯的牛肺泡上皮细胞。试验采用2.5 g/L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法,用局部画圈法逐步去除成纤维细胞,并分离纯化牛肺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试验、细胞增殖曲线、核型分析鉴定纯化后的牛肺泡上皮细胞。结果表明,采用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培养牛肺泡上皮细胞并稳定传至第11代,得到的牛肺泡上皮细胞经广谱角蛋白(Pan-Cytokeratin)鉴定为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为正常二倍体(2n=60),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牛肺泡上皮细胞呈现典型上皮样形态,单层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培养至第12代及以后,牛肺泡上皮细胞出现生长停滞、胞体空泡、细胞变大等特点,但仍未从瓶底脱落。试验成功建立了牛肺泡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并得到纯的牛肺泡上皮细胞,为后续研究口蹄疫的发病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阴阳因子1(YY1)在水牛植入前胚胎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早期胚胎发育和DNA甲基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受精卵卵胞质注射的方法,将线性化处理的过表达YY1质粒注射到体外受精8~10 h的水牛受精卵中,分析其对水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在胚胎发育各个时期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同时通过qRT-PCR检测过表达YY1对DNMT1表达的影响来研究DNA甲基化水平。qRT-PCR结果表明,YY1和DNMT1在水牛植入前胚胎的表达模式呈相反的趋势,YY1的表达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增高,囊胚期达到最高,而DNMT1基因在桑葚胚前表达较高,囊胚期表达最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注射25μg/mL质粒对水牛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影响(P0.05),取得较高的表达EGFP囊胚(33.3%),显著高于5、15、50μg/mL处理组(P0.05);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胚胎分裂率、囊胚发育率、囊胚基因表达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过表达YY1胚胎在体外受精12 d后仍有囊胚产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各时期胚胎中YY1和DNMT1表达量均有明显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YY1对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没有影响,但会延迟囊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猪群。本研究选取35日龄的阴性健康猪,随机分为4组:PCV2感染组(n=5)、PCV2+PRRSV共感染组(n=5)、PRRSV感染组(n=5)和空白对照组(n=4)。攻毒后每天测量体温、观察临床症状,每周称量体重并于不同时间采血,攻毒后第21天剖杀所有猪,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病毒血症和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表明,PCV2+PRRSV共感染组猪的临床症状最严重,并死亡2头。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肺出血、明显的间质性肺炎,淋巴组织及淋巴细胞缺失严重,淋巴滤泡中出现大量核浓缩深染的淋巴细胞;PCV2单独感染组与PRRSV单独感染组猪的临床症状轻微,仅出现短暂性体温升高;空白对照组未出现症状。病毒血症检测结果显示,两种病毒共感染组猪的血清中PCV2与PRRSV含量均高于单独感染组。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RRSV与PCV2猪体人工共感染发病模型,为PRRSV与PCV2协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江苏省盱眙县流行一种以高热、败血症为特征的水牛病,称之为“水牛无名高热病”患水牛的主要临床症状:水肿、淋巴结肿大;剖检各脏器均有出血。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100%。该病最早发现于1959年盱眙县日铺公社的盱眙种畜场;1960年就蔓延到河桥、龙山、桂五、古城和古桑地区,仅几年就死亡500多头水牛;相继在安徽省嘉山县、江苏省灌云县、泗洪县等也发生了“水牛无名高热病”。现在已确知河南省信阳专区仅1961年至1963年间死亡于“水牛无名高热病”的牛约200多头,对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2014,(5):1
一头水牛悠悠地走来,两头狮子从灌木丛中跃出,将它一把按住。水牛抵抗无果,眼看就要沦为美餐了。恶斗结束了——好戏才上演呢!一头成年水牛出现了,腿上一加劲,撞开了凶恶的狮子,将其中一头顶出五米远。水牛和狮子久久对峙,后来各自离开了。这段视频记录的是南非国家公园里的一幕,看得人惊心动魄,也回味无穷。在西方文化中,牛象征财富  相似文献   

12.
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或称产后瘫痪,是产后1~3天的母畜突然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临床上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主要发生于高产乳牛,其次是犏牛和乳羊,偶可见于绵羊和母猪。水牛发生本病则少见。现将收治的8例水牛生产瘫痪的临床资料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8例中,4岁1例,4.5岁1例,5岁2例,7岁2例,8岁2例。 2.胎次:第2胎2例,第3胎4例,第4胎2例。 3.发病时间:产后24小时内发病的2例,24~48小时4例,48~60小时2例,最快的只有16小时。 4.发病季节:7月1例,8月5例,9月2例。 5.牛犊情况:所产8头牛犊,全部都是公犊,发育良好,健康活泼,吮乳力强,诊疗其母时(即产后60小时以内),犊的体重是34~42.5公斤,比当地初生水牛犊平均体重增重20~25%。  相似文献   

13.
水牛球虫病是1岁内水牛犊常发病之一,世界各国均有流行。我国两广地区是水牛繁殖基地,本病常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水牛业的发展。为防治本病流行,我们对广东、广西水牛球虫的种类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伴随蜱活动的流行特征以及该病原的分子特征,采用布旗法收集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及佳木斯等地共计461份饥饿蜱,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种类。经PCR扩增病原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统计不同蜱种感染贝氏柯克斯体阳性率。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蜱种来源贝氏柯克斯体的遗传进化关系。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收集的蜱种主要包括日本血蜱(n=102)、全沟硬蜱(n=97)、森林革蜱(n=150)以及嗜群血蜱(n=112)。其中,日本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高达12%,嗜群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为6%,而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均为4%。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贝氏柯克斯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病原,不同地方株之间序列差异不显著。且贝氏柯克斯体与多个变形菌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特别是G-变形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一支分化为贝氏柯克斯体,另外一支依然保持了G-变形菌的分子特征。基于上述分析,贝氏柯克斯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可在多种蜱体内广泛存在,但其感染率略有不同。该病原的存在会给当地家畜及人的活动造成潜在的危害,为该病原的防控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Q热病原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家畜锥虫病的老疫区。由于各地锥虫病畜表现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不尽一致,故在病原学上各地持有不同看法;对水牛锥虫形态的观察,各地反映也有差异。但我省尚未进行过水牛锥虫的系统形态观察比较,认识上无法统一。基于上述原因,在1982年秋末以来一些地区爆发流行水牛锥虫病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地区水牛锥虫的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PTD-FNK蛋白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发挥抗凋亡作用,抵抗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细胞死亡,但国内未见将其加入水牛精液稀释液抑制精子冷冻凋亡的报道。本试验中,在水牛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0.1、1、10、100 nmol/L)的PTD-FNK蛋白,冻后检测精子常规质量指标的同时检测精子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基因)mRNA表达和Caspase-3蛋白酶的活性;最后以最优PTD-FNK蛋白浓度批量生产冷冻精液,选择50头广西地方母水牛进行人工授精试验。结果显示:①1 nmol/L组精子质膜完整性和10 nmol/L组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 nmol/L组精子活力和1、10 nmol/L组精子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100 nmol/L组精子活率却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1 nmol/L PTD-FNK蛋白显著降低冻后精子Caspase-3 mRNA表达(P<0.05);③人工授精后第60天受胎率达60%,略高于其他研究者取得的受胎率(56.25%,P>0.05)。总之,PTD-FNK蛋白可以显著提高水牛精子冻后质量,其机制之一可能是它显著抑制了冻后精子Caspase-3 mRNA的表达;以PTD-FNK蛋白冷冻的水牛精液实施人工授精后可以取得比现有水平更高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尼西亚多拉查族人的生活中,水牛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葬仪,婚仪,房屋的落成及庆丰收仪式等都离不开水牛,颇有“无水牛不成仪”的习惯。 三种水牛 达那多拉查地区产花、黑、白三种水牛。花水牛,白地间黑花,是印尼其他地区,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品种,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当地所有牲畜中它最为昂贵,倍受宠爱。它主要用作斗牛场上的“猛士”和传统礼仪上的祭品。平时它从不去田里干活过着娇生惯养的安逸生活,主人为他洗澡,按摩,涂油,使它精神抖擞,皮光体壮。  相似文献   

18.
应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将用猪IFN-α1重组蛋白免疫的小鼠脾细胞经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和多次克隆化培养,成功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猪IFN-α1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将其命名为4E9、5B2和5H11。这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体外细胞培养上清的效价均可达到1∶104,体内腹水的效价均可达1∶105;SDS-PAGE分析显示,纯化的这3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分子质量均在60ku以上,轻链均在30ku以上,符合抗体IgG重链、轻链分子的大小;抗体亚类鉴定表明4E9、5B2为IgG2a类,5H11株为IgG2b类,且其抗原结合位点基本一致。细胞染色体分析表明,3株杂交瘤细胞株染色体平均数为88~96条,远高于骨髓瘤细胞或脾细胞的染色体数,从遗传角度证实获得了杂交瘤细胞株;在杂交瘤细胞的稳定性试验中,这3株细胞经多次冻存复苏和传代培养,不同代次细胞上清中的抗体效价均在1∶104~1∶105之间,说明该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报道,决定动物性别的因素很多。有些动物的性别是由遗传因子——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些动物的性别则受环境影响很大,其中性激素在胚胎性别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索雌激素在鸡胚胎发育过程中对鸡性别比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此项试验。(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药品:市售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系延安制药厂生产。2.试验方法:将种蛋孵化24小时进行照蛋,选出发育良好的受精卵350枚,分为7组,每组50枚。继续孵化24小时,分别按下述方法处理:第1、2、3组分别在卵黄囊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1mg、0.2mg、0.4mg,注射后立即封口;第4、5、6组分别用预热至孵化温度的1:1000O、  相似文献   

20.
1869年德国图宾根大学的Miescher从鱼细胞核中分离出了一种称为核子的新物质,后来称这种新物质为核酸。1865年孟德尔(Mendel)初步发现了遗传学的规律。1944年Avery,Maclead和Mccarty发表了关于DNA是遗传信息携带者的最早的确切证据。从经热杀死的Ⅲ型肺炎球菌分离的一段DNA片段可把无荚膜的粗糙Ⅱ型肺炎球菌转化成为完全带有荚膜的Ⅲ型肺炎球菌,且这一变化具有永久的遗传性。1953年,Watson和Crick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成就掀起了生物研究的革命,宣告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