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构与功能是法律意识形态研究的关键论题。结构诠释与功能分析分别侧重从静态与动态,内在与外在等角度全面呈现法律意识形态的整体面貌与品性。在系统论视野中,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决定其本质特性,而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则展现其运行规律。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由法律知识、法律价值与法律策略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与影响的关系状态。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旨在探讨法律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子系统对于其自身和外在环境所具有的意义,包括内在与外在、积极与消极两个层次与方面。 相似文献
2.
系统论视野下的侦查行为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行为经济效益的产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作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包括侦查人员主体要素、案件要素、行为本身生成经济效益要素、科技含量要素、社会要素等系统要素作用与合成的过程,正是这些影响经济效益的系统因素彼此之间的运动、连接、贯通、结合、比较、分析、考察、鉴别,从而保证了侦查行为经济效益再生和重构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大众媒体的关系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但目前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若过分强调两者的分立可能导致新闻管制或媒体权力滥用,若过于强调两者的融合则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在系统论视野下,法律与大众媒体具有同质性,两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纲要分配自身所特有的符码,各自建构具有不同意义的“事实”及其评价。法律与大众媒体作为独立运作的功能子系统,彼此之间既非分立也非融合,而是存在不可避免的激扰关系,且部分激扰关系被结构化并以“论题”的形式构成“结构耦合”关系。因此,法律只有立足于自身,坚守司法公正并不断实现司法统一,才有可能既保障新闻自由又能抵御大众媒体中各类论题与意见的冲击,才有可能稳定社会成员普遍的规范性行为预期。 相似文献
4.
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是反垄断鼓励创新制度的独特功能,这显著区别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并填补了被后者排斥的非权利化、非规模化创新成果保护的制度缺口。传统反垄断鼓励创新制度立基于“创新作为竞争”,通过将创新与动态效率等同以实现自我创生,遮蔽了创新与竞争的复杂互动关系、遗忘了创新作为独立目标的基本立场、割裂了使用功利主义方法的初衷与效果,导致反垄断鼓励创新实践呈静态特点。当社会鼓励创新系统的环境演化为数字系统,数据成为新质生产要素,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权重增加,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在鼓励创新法律系统中的权重必然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反垄断鼓励创新制度应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总体转型,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现代反垄断鼓励创新制度应当注重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并立基于“创新为了发展”进行构建,从市场内评估转向市场内外综合评估,构造符合三层利益特征的二阶检测模型,并强化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自闭症儿童需要一种更为细腻的语言融契他们的心灵,为沟通搭建桥梁,指明道路。社会工作者在面对这类儿童时,恰恰需要艺术这样的媒介来铺展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本文结合自闭症儿童自身特点分析社会工作中引入艺术治疗的必要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社会工作者对融入艺术治疗的掌控。 相似文献
6.
复杂社会的特点是知识碎片化与因果关系的不确定。复杂社会中,传统行政法的“条件程式”难以预置治理预案,直接托付裁量既易增殖政治系统有权/无权的符码,又易造成决策视野缩限。越发开放的行政法在诸多不确定中如何担保行政自主决定的正确性,适应环境变化,引发对作为稳定力量的传统行政法的重新认识。系统论中的“观察”作为适应性的正当基础具有解释力,即行政法应支持行政系统考虑多种决策选项对环境的影响,在决策后应持续观察环境的变化,并据此及时调适与回应。基于系统/环境的区分可释明行政法适应性的基本构造:一方面,激活对行政决定的后果考虑能力;另一方面,激活对公共环境变化的控制与回应能力。这一构造在现代行政法实践中已获证存真,并为行政法的调适指明方向:即在规范原则上,应确立行政法适应性原则;在规范构造上,侧重组织、程序规范的供给;在规范难点上,重视行政法中时间的重要性,以促进行政的认知能力结构化,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检察学范畴争议颇多,无法达成共识.通过对30年来我国检察理论知识生产的实证考察,即对30年来我国9种较为权威的法学核心期刊发表的检察理论研究文章主题的分析,得出检察权、检察官、检察院是近30年来我国检察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并运用系统论构建由检察权、检察官、检察院三个基本范畴组成的检察学系统论.检察学系统论的启示是应该从整体推进检察学研究和检察改革,不能偏重某个基本范畴的研究或只重视某个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环境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实务中特殊侵权向一般侵权逃匿的做法屡见不鲜,亟待厘清环境管制标准和损害之间的关系.侵权责任的成立可以损害的满足度为切入点,借助动态系统论在过错程度之间形成弹性化的评价体系.当受保护法益为绝对权时,按照特殊侵权处理,证明排污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可,是否违反管制性规...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认识论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观:知识不是被展现出的而是被建构出的.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社会建构主义着重强调了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儿童观是认知主体以儿童为对象建构出的一种社会知识,随儿童形象的诞生而形成,并影响着儿童形象的塑造.儿童观的社会建构属性使得儿童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认识论的演变而不断更替,直至引发一场范式的转型,然后在新范式的指导下进行新一轮的建构.儿童观建构取向从聚焦于尺有所短的劣势视角转变到聚焦于寸有所长的优势视角标志着儿童观范式的转型,这一转型颠覆了儿童的传统形象,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儿童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是以隐私作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即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个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存在明显缺陷。法律系统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构建隐私权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行绩效预算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推行政府预算改革的新趋向,也是我国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低下问题的制度选择。绩效预算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关键,以分权为激励,以监督和责任为约束,与投入导向型的传统预算制度明显不同。借鉴西方国家绩效预算制度实践的有益经验,我国深入推进绩效预算制度改革依然面临路径依赖、自身局限和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约束。为此,我国应以《预算法》修改为契机,适时嵌入绩效预算制度,通过预算权在政府、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优化配置,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专门性制度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及时跟进,为持续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与反思,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文学分类作为文学理论基础问题,源远流长,是文学理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中文学分类术语问题设置大致经历了"苏化--本土化--西化"的发展历程,大抵对应于"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至今"三个时段;就关键词来说,又呈现为"‘文学种类'与‘文学体裁'区分使用的仿苏淆乱期--期图以‘文学体裁'整合及其又与‘文学类型'产生淆乱的过渡期--引入‘文类'进行再整合的重建期"三个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的文学分类术语建设在规范性、统一性、可交互性等方面难尽如人意,同名异实、异名同实的问题普遍,混杂严重.新世纪文学理论建材重建任重道远,必须科学统筹好外来与本土、宏观创构与细节考量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过的文论观点.艺术何以来源于生活,又是如何高于生活的,其深层意蕴值得探索.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看来,日常生活的边缘性与奠基性是其产生艺术等高级意识形态活动的原因;同时由于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实用主义、平均状态等特性,又要求艺术对生活有所超越.这一文艺命题同时蕴涵着毛泽东关于"生活"概念的特指意义及其改造日常生活的特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艺术伪造的理解在德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伪造包括艺术模仿、艺术篡改和艺术诈骗.狭义的艺术伪造则与广义的艺术伪造中的艺术诈骗是一致的,都与被署名人的作品无关.不过,从德国法律适用的角度看,艺术伪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被署名人作品无关的艺术伪造;另一类则是与被署名人作品有关的艺术伪造.对前者的认定不是依据德国著作权法,而是依据其他法律;对后者的认定则是依据德国著作权法,同时德国刑法有关规定对此亦可适用.与我国法相比,德国著作权法更强调以作品存在为前提来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另外,对与被署名人作品有关的艺术伪造的规制,德国法律严于我国. 相似文献
15.
医院未征得患者同意使用自费药纠纷初探——从社会法“倾斜保护”理论的视角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施行中,医保定点医院未征得患者同意使用自费药的行为构成对患者的一般侵权或侵权违约的竞合;针对医患双方实质地位的不平等,应运用民法及有关社会法的“倾斜保护”理论处理自费药纠纷且应授权执法者考虑个案的具体情况,决定医患双方间如何分担自费药费用,以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追求及维护医保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敦煌的俗讲变文发现后,即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极大关注与研究,发表了一些很有学术价值并填补空白的论著。遗憾的是外国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没有将其翻译介绍过来供我国学者参考。俗讲变文的研究,除我国学者应承担起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外,还应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合作,将其放在世界学术范围内,挖掘它们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司法的终极目的是维护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司法权能否正当行使,意义重大,司法的理想目标就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有时候司法处理的问题不一定有很明确的是与非,司法所解决的不过是一种平衡术,要在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扩展的司法需求和多元的司法评价尺度之间选择有效途径,平衡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代理理论看对高管报酬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效益角度看,对企业高管报酬的数额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要想制定一个理想的企业高管报酬数额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标准,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企业高管报酬方法规范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报酬与企业业绩的正相关关系。相比而言,企业高管报酬的披露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故意毁损他人一般美术作品的 ,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它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行为本质在于使一般美术作品丧失效用 ,对象是一切属于他人的有经济价值的非文物美术作品、包括违禁美术作品。同时 ,有必要将通过毁损方式侵犯他人美术作品著作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予以犯罪化。毁损文物美术作品的行为 ,根据主观过错的不同 ,则可能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或过失损毁文物罪 相似文献
20.
吴怀连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5(2):17-25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区位论和社会区位思想的发展演变。发现它们虽然源于不同的学科,但相互采借,相互影响,在“体系”、“区位”和“中心——边缘”等基本概念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抽象方面,逐渐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区位性研究的统一理论——社会区位论。这一理论用以分析和表达社会结构性质,尤其是中国社合结构性质,将是一个很有解释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