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7%,其中60%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部分地区政府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这些问题暴露出在公共财政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上还存在漏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7月,国务院已部署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各项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中央已决心化解多年积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地方债实现软着陆,进而避免引发财政整体危机?本刊特邀相关专家把脉地方债实质,开出相关处方,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姝 《协商论坛》2013,(8):49-50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已于8月展开。目前,国家审计署暂未公布本次审计的具体安排。但据人民网消息,与2011年的第一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相比,本次审计将更彻底、更全面,将由第一次的"三级审计"(即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地方政府),延伸到"五级审计"(即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五级政府)。据此,本次审计将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详单"。什么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具体包括哪些?地方政府举债是否符合现行法规?地方政府向谁借钱?怎么还钱?怎么花钱?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影响。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晗美 《前沿》2015,(3):114-118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结合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现状以及统计资料及数据,加之与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处理方式的对比,归纳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和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风险,总结出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地区适度的政府债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经济建设职责不断加重,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政府通过举债建设,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对辽宁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及成因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债务本质的认识,对帮助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桂海论丛》2021,37(3)
2015年起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及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地方政府债务"开前门、堵后门"成效明显,法定债务规模及风险得到较好控制,但受政府职能定位、政绩考核、预算软约束、融资平台转型发展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不容忽视。面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中的风险挑战问题,要时刻关注、及时研判,从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统筹财政发展和安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资产资金配置效率并强化绩效考核、规范推动债权债务融资融合发展,抓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  相似文献   

7.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7%,其中60%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部分地区政府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这些问题暴露出在公共财政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上还存在漏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7月,国务院已部署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各项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中央已决心化解多年积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地方债实现软着陆,进而避免引发财政整体危机?本刊特邀相关专家把脉地方债实质,开出相关处方,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建峰  黄棕燕 《群众》2012,(11):60-61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从全国选取上海、广东、浙江、深圳作为试点,可以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由地方自行组织发行本地区2011年政府债券,实行市场定价,并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债务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债务...  相似文献   

9.
林莉 《今日海南》2009,(7):23-23
当前地方政府审计机关要充分分析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需求,有针对性地关注地方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公权力运行安全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保障性作用,揭示地方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大》2016,(5):19-23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为做好相关工作,从2015年3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赴广东、深圳、辽宁、陕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委托重庆、云南、海南、广州等部分省、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开展专题调研,并在浙江省台州市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欧美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陆续爆发,公众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和监督管理更加关注。当前,我们应该正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客观实际,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梳理,甄别不同债务,分别进行监督管理,并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一套控制有度、管理有方、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诱发因素,全面整顿、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已刻不容缓。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权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的责任不相匹配,以及淘汰式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陷入举债危机。全面推进地方自治,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制度是化解风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影响。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我国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势头不减。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各种债务的大量存在和快速增长也成为我国财政的一个重要隐患。在“十一五”时期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因不仅源于财政体制的  相似文献   

15.
地方财政问题千头万绪,不但有收入不足、不规范问题,也有支出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当然,近年来地方财政的创新也不乏亮点。审视地方财政问题,为破解困局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这也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我刊策划了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地方财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也有一些地区的经验介绍,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黎博 《今日海南》2009,(1):18-19
近年来,海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逐渐显现,已威胁到一些地区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政府的形象。因此,防范财政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6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2012年度审计报告时披露,一些地方变相融资现象突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其中,  相似文献   

18.
易水 《创造》2010,(7):54-55
欧洲债务危机风起云涌,各界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愈加关注。2010年,随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也在急剧膨帐。最近有消息称,在短短几个月内,地方债务已经从4万亿飙升到7万亿。  相似文献   

19.
于浩 《中国人大》2011,(13):18-18
6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报告,国务院关于2010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等,并对中央决算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其中,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深为关切,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控制不力,或引发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相似文献   

20.
研究债务风险,必须把它和清偿债务的资源联系起来。作为风险的一个特定领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在化解地方公共风险的过程中产生的,属于公共风险。它具有公共风险的一些特点,如:隐蔽性、滞后性、非敏感性。因此,要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