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度发展旅游业是促进生物多样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当或过度的旅游活动也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旅游法规体系不完备,存在"空白"和"死角",难以有效解决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容易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让位于旅游资源开发;部分旅游发展政策不合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矛盾;实践中存在以生态旅游之名行自然旅游之实的行为,弱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规划环评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严重不足。因此,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在旅游规划与相关政策中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及其保障措施、建立旅游政策法规评估制度并及时修订或废止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完善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等,是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彭艳 《学理论》2009,(2):47-48
旅游景区商标被抢注是目前旅游产业开发中所涉及的一个新现象,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立法上的“真空地带”、维权意识不强、注册审查程序不严格等等。对于商标保护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制定与旅游商标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旅游商标注册审查制度,明确界定旅游景区商标被抢注的性质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3.
人文山水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是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民族地区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使应有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固有滋味。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能利用文化资源使民族地区走上富裕的道路。那么协调利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对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来论述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的开发中,从而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式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挖掘该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民族旅游地域,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灾害旅游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是一种新的旅游类型。我国有许多可开发的灾害旅游资源,同时我国也有许多地区瞄准灾害旅游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本文分析了我国灾害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对当前灾害旅游的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韩国旅华客源市场特点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君  王晶 《学理论》2008,(6):46-4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东北亚旅游合作,尤其是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态势良好。随着三国国家、地方政界、企业及学界的协力推动,三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针对日韩两国旅华客源的市场规模、成分结构、年龄结构、购买力特点及心理等特点,应有的放矢的制定策略、调整对策,以其更好地扩大和拓展我国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6.
金湾是珠海全域旅游主战场之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把全域旅游打造成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金湾"航空旅游+产业"为引爆点,提高金湾旅游的知名度;立足金湾"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的特色,设计独特新颖的旅游线路,强化"悠游金湾""欢度国庆·畅享金湾"品牌;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深入推进区域旅游与直接相关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段光达 《学理论》2010,(21):117-117
哈尔滨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2009-2010年哈尔滨旅游形势分析与发展预测》一书,是哈尔滨市社科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晶研究员主持、省内诸位知名学者共同编写的一本对哈尔滨旅游产业综合分析和预测的力作。该书以2009年哈尔滨市的旅游发展具体资料数据为依托,对哈尔滨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和旅游发展战略等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景式分析,  相似文献   

8.
旅游合作是新疆与中亚次区域众多合作领域中的最佳切入点。在合作方面,新疆与中亚次区域具有旅游合作愿望强烈、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合作历史悠久、市场制度供给足、合作机制健全的独特优势,合作前景广阔。新疆应利用这些优势,与中亚次区域各国在健全旅游合作政策、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大力发展边境旅游、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整合次区域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跨国旅游线路、联合开展宣传促销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9.
杨铭铎 《学理论》2008,(2):45-48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困难与希望同在。应扬长避短,把优势化为胜势,将哈尔滨建设成为旅游强市。  相似文献   

10.
杨杰 《学理论》2008,(12):70-71
当前,哈尔滨市旅游业呈现出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趋势,发展到了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进集约型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韶立 《学理论》2009,(7):96-97
对巩义河洛汇流景区区位交通、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提出了景区发展的目标、主题及旅游形象,明确了景区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并对景区旅游项目提出了具体的策划构想。  相似文献   

12.
田苗 《学理论》2008,(5):45-46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订单化发展是克服当前农业、旅游业发展瓶颈的一条有效路径。文章以场所依赖的RI-C模型为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家庭农场"的订单旅游发展模式,即由家庭农场主开发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并与城市居民消费群体签订一定期限的旅游消费契约的行为,是对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超越。该模式把订单旅游划分为信息采集、契约签订、契约实施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该创新模式的实施能对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乔秋敏  袁林 《学理论》2010,(24):139-14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消费趋势的变化。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江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古老的茶文化,但是品牌混乱、人才缺乏,使江西茶文化旅游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今后要加大力度整合品牌、策划线路、拓展营销,以实现茶业和旅游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作为农业大省,湖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禀赋优势,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湖南县域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完善宏观环境、优化资源开发、推进产业升级、加强营销推广等方面寻求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家界市永定区旅游事业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全国最早进行旅游业探索的区县之一。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五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批海内外知名的风景区建成,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形成,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壮大。30多年来永定区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快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思想创新、必须坚持管理创新、必须坚持旅游带动。  相似文献   

17.
程海燕  褚思翔 《学理论》2009,(19):155-156
旅游业作为一个无烟产业,已经和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而新兴的生态保健旅游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发展最快的旅游部门产业。本文在分析生态旅游、保健旅游等相关概念基础上,总结了生态保健旅游的。提出在发展生态保健旅游过程中,应考虑生态、社会与经济三方面的利益,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推动产业化发展,另外还要注意活动中的案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是三个各自不同而相互关联的概念。但学界和业界对三者的界定与认识均尚欠明晰。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普遍。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发展和谐旅游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燕红 《理论探索》2007,(3):101-103
为了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和谐旅游。和谐旅游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整体和谐的旅游,是处理好这三者间关系的旅游。为此,必须走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道路,走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道路,走城乡和谐、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更加开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张金层 《学理论》2009,(14):184-185
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在旅游客源市场划分当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且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的为大学生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同时有效的开拓旅游消费市场,抓住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征意义重大。文章对长沙市三大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旅游消费抽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