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略中国的急先峰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挑起了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厮杀,日本获胜.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另外还留驻南满一个师团.两部兵力大约两万人,归属关东总督指挥.当时日本在其控制的东北地区设置了"关东州",所以这支部队也称为"关东军".由此,关东军便开始了盘踞东北长达40年之久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览》2007,(4):53-53
1945年8月15日,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日本终于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普天同庆. 日本的失败,使国民党突然面对一笔巨大的财产.9月,上海成立了"敌伪机关及资产接收委员会",10月又成立了"不动产处置委员会"和"敌伪侵占平民工商企业处置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国外许多学者给予极大关注.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十四年抗战"有不少表述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的"十四年抗战"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学术界的"十五年战争"论,西方学界也出现一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从"十四年抗战"视角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看法."十四年抗战"研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的客观存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研究留下学术交流和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率曾让世界震惊.从1950年至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创造了当时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的轨迹相似.例如,两国都充分利用和平的外部环境,吸收技术、专利,并依靠出口加工业赚取外汇,带动经济增长.再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国均遭遇来自美国的货币升值压力乃至"异质社会论"批判.但中日两国却又有不同,这就是两国"中流社会意识"发育速度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于1940年7月20日成立于重庆.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为抗击日本侵略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今天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当年的侵华暴行之际,我们重温一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日本人称作"日本平和同盟")的业绩,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在一缺资源、二缺资金的困难情况下,日本企业界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人.为了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它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除了运用"奖金"和"分红"来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之外,更主要的是运用了精神激励手段,培养了工人的"共存亡"意识、"集体观念"、"忠诚"、"奋斗"精神,从而使日本职工的潜在能力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使日本的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高速的恢复与发展.日本企业界的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方式中:  相似文献   

7.
2001年8月13日,在日本东京上演了一幕丑恶闹剧:日本在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竟然以公职身份参拜了供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罪恶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此举一出,全球哗然.小泉纯一郎的行为固然卑鄙,然而使善良的人们再次认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不死之心.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最新表演,而日本军国主义战后的最初登台亮相,则要追溯到50多年前的战败日军"残留"山西.当时,前后约有万数旧日本军人在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卵翼下进行了"复兴皇国,恢弘天业"的军国主义梦想,残留山西达4年之久,并最终日落西山,梦断黄土高坡.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18日深夜,原已根据不平等条约而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关系中国命运、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又是他们为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沈葆桢是近代杰出的闽籍封建政治家.他在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台事件中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监理各国事务,处理台湾危机.在危机中他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加强防务,切实部署"理谕"、"设防"、"开禁"三者相结合的有效方针,挫败了怀着狼子野心的日本,保卫了台湾.  相似文献   

10.
崔莹  刘宏 《党史纵横》2001,(1):15-17
事实上,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大举"围剿"红军的过程正是国难当头并日益深重的时期.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继而占领全东北.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在大声疾呼抗日救国,然而,蒋介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坐视日本侵略,而把主要兵力投入"围剿"红军的战事.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岛国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震大国".据日本内阁府统计,世界上每5次地震中就有1次发生在日本周边.在日本常驻了3年之久的记者对日本的地震频发也已适应,不会像刚到日本时那样一觉得房间晃动就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12.
李成 《党史纵横》2002,(9):30-31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它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反击入侵的日本军国主义强盗.这个战争的挑起者是日本军国主义,其战争意图是实践"田中奏折"中的灭亡中国、称霸亚洲及世界的计划.然而,自1931年9月18日夜,进攻中国沈阳北大营驻军起,日方即把此后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每一个步骤都称之为令人费解的"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最后,把对中国的整个侵略战争行动轻描淡写地称之为"支那事变".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苏联远东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开始实施"联华防日"的对华政策,在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的同时,又对日本奉行中立、"不干涉"的政策.从1933年起,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亚洲的不断扩大,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其"联华防日"政策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这种对华政策的变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1937年入党的新四军老战士,曾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解放后任福建省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了新四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将被俘的日本兵转化为反战同志,以及日本抗日战士成立"日本反战同盟"的一段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战争得道多助的政治威力.  相似文献   

15.
"八一五"过去,9月9日就来到了,56年前的这两天是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和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日子,是中国从日本的压迫和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日子.特别是对于许多东北人来说,一提到这个日子,就会想到"光复"这一名词,因为他们忘不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14年屈辱的亡国奴的生活经历.今年又恰逢"九一八事变"70周年,所以在今年的"八一五"、"九九"来临之际,对中日关系的过去与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隆鸿昊 《前线》2017,(9):49-52
日本"华北驻屯军"成立于1901年。从1911年至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共有三次增兵,实力、编制等也随之不断升级,不断增强日本在华的侵略势力。本文试以"华北驻屯军"三次增兵为例,探讨日本扩大对华北的侵略与列强如何应对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策划导言 1931年,随着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8.
1946年5月7日,汽笛鸣响,两艘轮船缓缓驶离葫芦岛港,2 489名日本侨民和战俘从这里踏上了遣返回国之路.此后三年,从这个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的小港,超过105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被称为"葫芦岛大遣返"."葫芦岛大遣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侨民规模最大的遣返行动.同时它也是中国军民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以德抱怨的伟大善举.2006年恰逢"葫芦岛大遣返"60周年纪念,在这里让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9.
鲁易,湖南常德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  相似文献   

20.
台湾自1895年被日本强行割占后直至当今的一百来年间,其历史变迁的实质,一是回归祖国,二是两岸统一.而这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大政党的"合"与"分"是息息相关的.本文拟就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割占及其后百年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角度,探讨台湾的历史命运与国共两党关系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