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阜宁县人事局陈齐放、余怀明来稿提出 ,考察和识别干部是选拔干部的前提 ,而看待干部的眼光 ,则是识别干部的关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 ,我们要防治六种“眼疾”。一是“近视眼”。有些领导同志患了“近视眼” ,只看见自己身边的人 ,看不见基层的广大干部 ,出现领导身边的干部用得多 ,基层干部用得少的偏向。二是“色盲眼”。只看干部上班的工作表现 ,不看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所作所为。三是“左视眼”。过去受“左”的影响 ,对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重视不够 ,选拔干部只看干部的家庭出身 ,政治背景 ,不看干部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了干部,有些人会把“关心”“送上门”。廉洁自律的公仆应将自家的大门关紧关严,不留一点缝隙。 据悉,合肥市副市长朱维芳走马上任不久,有关单位想变动一下她当园林工的丈夫的工作,当他们上门征询意见时;朱维芳坚决地辞谢了这份“关心”。朱维芳严守自家“门”,升迁不谋私,表现出一个公仆严以律己、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党性修养。 当了干部,有些亲朋好友也会怀揣“热望”“找上门”。党性高于一切的公仆应把守好家“门”,杜绝不正之风从自己家里钻出去。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把我军办成一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大学校、大熔炉”的重要指示。武警上海总队真正把“办校青人”当作大事来抓,使官兵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的实践证明,增加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下大力办好军旅大学校”,是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精兵、强军的必由之路。 1996年,武警上海总队领导在部队搞调研时发现,干部知识面窄,理论水平偏低,工作中时常遇到麻烦。有些机关干部写材料不“上路”,下基层发现不了问题,抓工作抓不到点子上。不少基层政工干部上政治教育课是“照本宣科”,症结抓不住,道理讲不清,…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和师政治部的同志一起下部队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格调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出现这种倾向,主要是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放低了,用消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一、战士不喜欢哄骗式“说理”。思想政治工作要克服以“小”代“大”的倾向,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有些干部认为,现在的战士不关心政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领导干部的选配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上任、在任、离任三大环节上。从“上任”环节看,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干部被动候选,群众“公证式”推荐,后备干部“唯年龄优势”的倾向。也就是说有些干部一味等待组织安排,缺乏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党内外群众只是被动地为选定干部提供所需材料,缺乏推荐干部的渠道和主动性;由于过分强调后备干部的年龄优势,间接影响了五十岁左右的小年干部的进取性。就“在任”环节而言,目前存在着缺乏有效考评、有力监督和任期规范的“三缺”现象。这对干部克服“安位”、“守成”意…  相似文献   

6.
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反腐斗争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腐败现象在不断蔓延;有些本来表现较好的干部也经不住考验,出了问题,很令一些人“大吃一惊”。这些现象说明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同时也说明,反腐倡廉要抓根本,即从战略高度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不然,腐败必然难除,就会像“割韭菜”那样,铲去一茬,又发出一茬。  相似文献   

7.
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有些人认为党的地位下降了,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了,甚至可有可无了。这个看法本来就没有多少道理,可是有的人却从《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找到了“根据”。原来是《决定》在提到建立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时,把党委书记写在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之后,于是认定党委书记是“老五”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看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8.
做思想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许多思想问题不是一做就通的。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某人有了思想问题,领导者虽然讲了不少道理,可对方就是想不通。有些人只责怪那“想不通”的人觉悟低,不好教育,而很少从思想工作本身找找原因。某单位安排干部时,工作平常的人被提拔了,而一位被公认为成绩突出、各方面表现都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定期交流、适时易地任职,不但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也有利于鞭策领导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阔视野,经受锻炼,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然而,时下有些地区在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流动中,存在着“流”这过快的倾向:一些干部刚刚“流”来一两年,便又“流”走了;有的“流”来不到一年,就被新“流”来的人替代了。如此速“流”,有害无益。“流”速过快,不利于稳定于部队伍。赵书记来了换班子,钱书记来了动位子,孙书记来了干部队伍大调整,李书记来了众多干部大变动。一个个频繁“流”来的领导干部一次次地频繁流动其…  相似文献   

10.
“制治之要,惟有取人之难”。干部工作“识人难、流动难、退出难、监督难”等“四难”问题,一直是困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一个“瓶颈”。淮安市淮安区针对当前干部工作中“四难”问题,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建立以“四化”解“四难”的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干部“带病提拔”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干部提拔前已“染病”。二是在“染病”的前提下,组织上失察失误。因此,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首要的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干部不愿、不能、不敢违法违纪,保持整个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这是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釜底抽薪”之策。同时必须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人手,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识人不准、用人不当、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干部发现选择机制、择优汰劣机制、讨论决定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纠错机制不健全,少数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享有“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而又不需要承担责任,这就给少数干部通过不正常晋升渠道谋取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主人”及“公仆”教育,是企业经常性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实际上在“主人”和“公仆”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乱。如有的人认为,干部大权在握,说话算数,当然是主人而不是公仆;工人只管干活儿,处处听干部指挥,根本不是主人而是仆人。也有些人对宣传口号产生误解,我们讲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就以为干部不是主人;我们讲工人做企业的主人,就以为工人不是公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原因是以往的宣传中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认真做好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但目前不称职干部难“下”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1、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调整不胜任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决心不大,态度不坚决,抓得不紧不力。存在着等待、求稳和应付的消极心理。2、未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上下观”、“荣辱观”及“无功便是过”的  相似文献   

15.
台州市是市场经济的先发地 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干 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近几年来,台州市积极探索干部制度改革,以把好“三关”为重点,注意加强制度的系统配套,对干部实行监督工作的全程化管理监督。 任前:把好“入口关”,选好干部,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 一个领导干部犯错误的原因固然复杂,但自身素质不高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干部应有的素质,台州市把“关口”前移,把好干部任前的“入口关”。为力求选准选好干部,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即走群众路线,让群众参与干部…  相似文献   

16.
据笔者耳闻目睹,近年来在“外向型企业”等名头红火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外向型”的地方官;他们对自己管理的范围兴趣不大,却十分热衷于外出参观、学习、开会和采购。有些地方官每年居然一多半时间在外“奔波”。群众对此甚为不满,有人说:“干部外向型,误了大事情。” 地方干部尤其是县乡干部,其  相似文献   

17.
干部上学岂可让人代读编辑同志:最近一位在某省党校任副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多数是县处级干部。按要求,每月应来校上四天课,可实际上有些人一年难见几次面。那些“官学生”派个机关干部来听课,回去后“在读”干部看记录。这种“代读...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委组织部和人事部对1995年度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按德、能、勤、统综合考核中,有33人被评为“不称职”,其中有副教授和研究生,有科级干部和一般公职人员,现已全部辞退。另有百多名“基本称职”干部,参加深圳行政学院为期3个月的充电培训班后,仍未合格者,将被原单位辞退。先亮黄牌,后亮红牌,这无疑是给“稳坐泰山椅”的党政机关干部亮出了一道“做官岂能再混了”的“红牌”。时下,人们大多向往“旱涝保收”的党政机关。认为只要双脚迈进党政机关的大门,就好比棒上了铁饭碗,吃上了定心丸,因而,有些干部不求有功,但…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提出让全省干部唱好《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 这实在是一剂针砭时弊的良药。 就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而言,我们有些干部明显地不如小小读书郎。求学的娃娃们对每一个“今日”都是抓得很紧的,他们都知道“今日事今日毕”,“功课完毕才回家去”。而有为数不少的年富力强的干部却是“今日事从不毕”、“工作不干尽把皮球踢”,遇事推诿,办事拖拉,将何其少的今日白白地浪费掉。  相似文献   

20.
干部考察不仅是组织部门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保证干部工作达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但从目前干部考察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受到主、客体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干部考察往往不能反映干部的本来面貌和工作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考察失真”,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甚至为数不少的的干部带“病”上岗。探索建立一种真实、可靠、科学的考察方法和干部识别评价体系,是当前干部考察工作的难点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强化对干部考察工作的“质检”与优化干部考察的操作过程,谈谈推进干部考察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一些基本构想和思路。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和干部工作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优化考察主体,改进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