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生相     
76岁的蒋华富是重庆永川市三教镇一家机具建材厂的老板,是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但他更有名的是一生节俭,而现在又让他成为公众话题热点人物的是:他因为拒绝借给工人200块钱而被杀害。蒋华富早年曾参加朝鲜战争,后来回到三教镇,从副支书、支书、板桥区企业办主任干起,一步一步,一直干到50多岁退休。蒋华富退休后也没闲着享清福,他与另外两个老头一起创办了镇上第一个民办工厂。而这个厂也成为镇上唯一一家发展到现在效益还不错的民办工厂。由于三位创业元勋中的另两位也已经在蒋华富之前先后辞世,蒋华富遇害前,尽管年过古稀,但还一手操持厂里…  相似文献   

2.
在黄埔军校的筹建和创办过程中,有一位为黄埔军校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黄埔前辈,他曾是蒋介石的启蒙老师,他曾与蒋一起撰文向孙中山建议建立黄埔军校并提出具体构想,他就是辛亥革命元老张家瑞先生。张家瑞,幼名正槐,号席卿,字珍怀,1873年5月25日生于浙江奉化剡界岭村(该村现划归浙江省新昌县)。张家瑞青年时即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影响,看到晚清政府的腐败,忧国忧民。他深感要改变中国腐败落后的现状,惟有革新。为此张家瑞创办并执教的凤麓学校,展开他的抱负,教学内容有:英文、语文、算术、修身(思想道德课)等。1903年,岁近弱冠的蒋介石就…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常委樊建川,不仅是一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而且被称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樊建川从中学开始迷恋收藏。他曾下过乡,当过兵,还曾做过教师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1993年他实现收藏梦而弃官从商,创办了"成都建川  相似文献   

4.
杨奎松 《协商论坛》2013,(12):54-55
供给制在中共革命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这种体现平等理念的分配制度并未坚持下去,而是逐渐转向了以森严的等级制为标志的职务等级工资分配制度。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曾有过一种解释。他说,这是因为进城以后,“原来在解放区实行供给制的人员占少数,工厂职工是工资制,机关、企业新增加的人很多,他们受资产阶级影响很深,要把他们原来实行的工资改为供给,也不那么容易。”因此只好迁就现实,做出让步。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硚口区简易路开办了一家朝阳租书亭,男女老幼上门租书的人不断。据说租书亭主人是聋哑人,笔者闻讯赶往采访。 曾柏根,原是市红旗胶木厂工人。1995年因工厂效益滑坡,成了下岗工人。他的爱人、两个女儿、两个女婿也清一色的是聋哑人,且都被列入了下岗名单。工厂给他们每月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灵岩寺题字在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中,作为一家人能够爱护和研究山东文物古迹,而又有所建树的,大概要推梁启超一家。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学者,曾创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晚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梁启超一门学者,长子梁思成、子媳林徽因都是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为著名考古学家,他们到过鲁东、鲁中、鲁南等地许  相似文献   

7.
陈敬贤先生是香港在内地的著名房地产业咨询服务企业戴德梁行集团的成员——泛城(中国)综合住宅服务北京公司的负责人。陈先生的朋友称他为“老北京”,陈先生总是幽默地说:“我不是老北京,我是北京佬!”陈先生说,北京给予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陈先生一看到宋庆龄女士创办的《今日中国》杂志就露出很亲切的神情,因为他去过宋庆龄女士的故居。休息时坐着三轮车逛北京的胡同,参观古迹和名人故居,是陈先生的一个嗜好。  相似文献   

8.
从怀揣仅有的150元创办鞋厂,到如今拥有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知名企业,他的成功充满传奇色彩。他13岁迫于生计早早辍学,摆过地摊,在创业路上几经波折。其中,一场火灾曾让他历时近十年创立的工厂顷刻间化为灰烬。但他硬是咬紧牙关,仅用半年时间便在废墟的原地重建新的家业。  相似文献   

9.
在嵩山脚下、风景秀丽的“武术之乡”─—河南省登封市,提起田占军和他创办的夕阳红托老院,说得上是家喻户晓,当地群众无不称赞田占军办了一件大好事。 老书记说: 你算得上咱登封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田占军原是登封市一家棉麻企业的技术人员,1998年,在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经过三思他向上级主管领导提出了下岗自谋职业的申请。下岗后的田占军先是风风火火地开办工厂,准备在商海中大干一番,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令他萌发了创办托老院的想法。1999年7月,他到江苏出差,看到当地的社会代养机构办得十分红火,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  相似文献   

10.
在路经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的一个岔路口时,蓦然间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林语堂故居的提示路标,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去拜谒对我及多数大陆人而言神秘的林语堂故居。学生时代的我曾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并奉之为人生圣经,他的睿智、超然、透彻与洒脱令我仰慕。所以,当与林语堂的故居咫尺相望时,我便毫不犹疑地做出了选择。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幼年就学和以后从事革命活动、领导伟大的辛亥革命,均与海外华侨和友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十年前,我曾经在孙先生所创办的一家海外华文报——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工作过两年多,有机会接触一些当年在孙先生身边为革命事业而奔走的老一辈侨胞,时常听到他们谈起孙先生在美国进行革命活动的许多往事,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2.
若他不声不响地站在你的面前,你决然不会将他与中国传统的茶艺联系在一起.他,给人第一印象是一副清清秀秀的书生相,学的是在岛内少有人问津的冶金学.一位工科学士竞然与茶结缘,而且只身渡过海峡,与大陆一流国画大师们携手创办了一家颇具特色、品位甚高的茶艺馆,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无法理解.  相似文献   

13.
曾小林 《今日广西》2007,(20):44-47
在东莞企石镇,有这样一个“奇人”,他名叫邱启光,1992年。他与女友一起来东莞打工,下车后口袋里只剩下75元钱,为了谋生。他干过泥水活、做过油漆工,喂过猪,做过食堂……天道酬勤。十几年过去,当初一无所有的邱启光经过努力拼搏,已成了一家钢业公司的董事长,他创办的企业产值过亿,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省鹤壁市,提起李庆春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这一来是因为他的能力,二来是因为他的残疾。 他曾多次当选市里的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也曾担任过一家全国知名企业的副总,继而又毅然舍弃原有的辉煌,重新开始艰  相似文献   

15.
华侨华人为现代中越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经济上他们在越南创办工厂,促进越南工商业的发展;在反帝国主义入侵斗争中,他们和越南人民同仇敌忾,参加了许多战斗;在文化交流方面,他们更是满腔热忱,有不少人成为文化名人;他们创办华文报纸,大力宣传报道越南人民的革命和经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6.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3,(12):10-13
"现在的公安执法工作真是日新月异。"冀祥德曾有过15年警察的经历,在离开警察队伍的这15年里,他当过律师,担任过检察官,现在是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近期的一次对杭州一家看守所的考察调研让他连呼"震惊":进入大门,原先耳熟能详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大标语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人  相似文献   

17.
往事     
老舍先生故居开馆的那天我未能到会,大概是胡絜青大姐担心我的老伴叶君健刚刚故去,心情悲恸没有告诉我。后来我们文史馆又组织到故居参观,我才有机会到他曾住过几十年的老宅。那天,我抬脚走进大门时,心脏似乎像触电一样刺痛了一下。这时舒济一眼望见我,急忙跑了过来,我们拥抱在一起,她喊我一声:“叶伯母!”我顿时热泪盈眶,一阵心酸。故居房屋依旧,院内清洁整齐。走进老舍先生的卧室,使我不由得沉浸在他和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交往中:在重庆,他给我们做证婚人,祝愿我们和睦幸福;在天津,他和我老伴回国报效祖国,又让我们夫妻重逢…… 1939年抗日战争时,我和叶君健都在重庆,那时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18.
7月15日,阳光明媚,天气晴好。以加蓬国民议会友好议员小组主席恩德梅佐·奥比昂·勒内为团长的友好议员代表团一行4人驱车前往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访问。奥比昂先生过去曾两次访问过中国。他和其他团员一样熟悉历史,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非洲的无私援助,对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此次  相似文献   

19.
吕植中 《北京观察》2006,(12):42-42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一生曾三次莅临北京,并逝世于此,与北京结下了不解情缘.虽然他一生仅来过北京三次,但其莅临北京的时机,却反映了他一生的三个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量级的复杂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他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是一个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他创办过一大批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式企业,是第一流的洋务人才。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应承担重大责任,是一个误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