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后起 《传承》2011,(18):48-49
在道德领域,社会公正原则要求社会维护个体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它要求社会对其成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其做出的牺牲进行相应的补偿;它要求社会认可其成员作为道德主体实施公私兼顾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它还要求在社会中,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维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07,(8):45-46
近年来,一些人看到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日益开放的性行为等不良现象,就断言我国家庭道德状况在“严重滑坡”;还有人看到新的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的道德现象在出现,如男女平等、爱情的追求等,就认为整体道德状况在好转,在不断地“爬坡”。其实,两种观点仅靠枚举现象来作出结论都存在极大的缺陷。那么,当前我国公众的家庭道德状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互惠的道德     
本文是互惠的道德分析。从宏观层次看,互惠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并典型地体现为社会成员间的普遍信任、利他主义和等价交换。从微观层次看,互惠包含的三个行为阶段——给予、接受与回报,在很多情境下都是道德必需和道德要求。从一对具体的关系看,互惠关系具有道德基础——“大致等价的交换”,它通过“使行动者处于永久道德负债地位”和“清偿的不确定性”强化了行动者维系互惠关系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虽然存在对立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内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会带来善恶的道德二重性,但是它与社会道德并不是排斥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非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可以也应该划出市场伦理行为和非市场伦理行为,以充分发挥道德对具有伦理性的部分市场经济行为的调节职能。  相似文献   

5.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与根本制度安排,不仅是基于经济计算的功利考量或诉求某种抽象伦理原则,更有其道德合理性的现实根据。它是人民美好生活、幸福自由的现实基础与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批判和扬弃资产阶级私有制、抽象公有制的产物,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高阶的所有制形态,其道德合理性的现实根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共有自然资源的“天赋事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合理性前提;社会财富来自人民群众劳动的历史事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合理性基础;人民自由与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道德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4,(1):117-122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舍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7.
陶立霞 《前沿》2014,(9):46-49
道德合理性是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是伦理学的基础问题。康德诉诸实践理性的先天分析,构建了以道德法则为原则,以主体人为基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道德理论体系,对道德合理性进行了卓越论证。康德理论的重要成果和遗留问题,对后来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是现代性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一些现代理性主义者在道德合理性论证中,继承并深化了康德这一思想,如哈贝马斯。人类社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道德考验,道德合理性的构建,不仅是理论的期盼,更是现实的祈求。在此意义上,有必要对康德的道德合理性构建思想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正华 《求索》2023,(4):59-69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9.
胡成国 《群众》2010,(3):67-68
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既要靠党规国法作保障,又要靠个人良好的心境作基础。心境,指的是一种修养,它为道德所支撑。不同的人,其世界观和道德支撑点是不同的,其修养的境界自然就不同。心境,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文环境相比,心境对个人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它左右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的行为。它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人的心境容易受到外界客观的刺激,  相似文献   

10.
张伟 《人民论坛》2012,(36):212-213
在康德看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就是道德准则。道德准则不具有强制性,但能够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规范人们行为标准的依据。道德法则是基本形式,而道德准则是具体的内容,能够有效促使道德准则更好实现。对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准则与道德法则进行区分对理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