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汉书·西域传》将西域分为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西域。整个西汉时期,国家战略重点在于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同时也为了抵御匈奴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汉代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就由汉王朝与匈奴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及西北边疆民族为了自己的基本利益,左右于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三方博弈关系构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王朝与乌孙、车师、鄯善(楼兰)、渠犁等民族的关系较为友好且紧密。王莽新朝建立之后,其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匈奴势力再次进入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使西北边疆的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影响皇朝稳定、分裂统一、社会民生的重要环节,各王朝无不精心设计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各种制度与机制,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与义务,从而稳固统治。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除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有着鲜明的特色外,其朝廷与府县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而言,学界对此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乾隆时期朝廷与正定府的关系为中心,从乾隆皇帝临幸正定府、朝廷对工程监管、营伍管理、纠察大案、防灾赈灾等方面考察乾隆时期朝廷与正定府的互动情况,以期加深对这一时期朝廷与府县互动关系的了解,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清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理顺关系纵横谈丁涵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关系不顺,遇事互相推倭扯皮一直是影响行政效率、行政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这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把理顺关系,明确职权做为改革的重要一环,可谓抓住了根本。本文着重对理顺中央与地方...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峨昌(阿昌)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莉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4):162-170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通过土司制度与峨昌(阿昌)民族上层建立起政治隶属关系,峨昌(阿昌)土司倾心归附,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统一的政治前提下,中央王朝与峨昌(阿昌)土司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部分峨昌(阿昌)与内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出现一体化趋势。异族土司统治下,受汉族、傣族等强势文化影响,峨昌(阿昌)族体进一步向着同源异流的方向发生分化,部分发展为阿昌族,其他发展为景颇族中的载瓦、喇期等支系和彝族支系莨峨人。在民间,峨昌(阿昌)与其他民族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各民族间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复合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时期政区层级变化的角度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问题。每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较大调整都会伴随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一部地方行政层级变迁史就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断调整史。  相似文献   

6.
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赵璐璐  刘后滨 《人民论坛》2011,(12):162-164
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君臣关系——贞观之治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光彩的一页。这个时期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把调整君臣关系作为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在唐廷中出现了宽松、和谐的气氛。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从他对此作过的多种比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贞观元年 (627年 ),他对侍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里,君臣关系被解释为鱼和水的关系。 贞观七年 (633年 ),襄州都督张…  相似文献   

9.
宋世明 《人民论坛》2020,(20):88-93
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都不是本位主义,那些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对别部、别地、别人漠不关心的价值排序与行为选择,才是本位主义。弱化本位主义,要理顺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核心是确保法制统一,尽早化解行政碎片化困局;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核心是以中央与地方制度化权责关系代替当前的"条块关系";要理顺公私关系,核心是推进问责制科学化,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元明和清前中期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广西民族关系比较尖锐和复杂.这种民族关系的尖锐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广西被统治少数民族与统治民族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统治民族内部之间即土司土官内部及其与流官之间.  相似文献   

11.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11,(4):113-116
对法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认识,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绵延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即坚持自然法学思路和实证法学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解决了何谓正义、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正义、需要什么样的正义以及如何处理法与正义的关系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法是实现正义最有力的手段,对正义提供物质的、有形的支持;正义则是法的精神支撑和评价标准,推动着法律在精神内涵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不断进化。  相似文献   

12.
戴德铸 《理论月刊》2007,(10):60-6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实践中精神的缺乏是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进行精神现象学解读。精神的本质是实体的自由,是实践中的人向实体的皈依与同一。实践决定了和推动着精神由伦理阶段到教化阶段到道德阶段的发展。人的实践有没有精神取决于实践有没有实体的皈依。从精神的角度对实践和实践中的善、自由进行反思,很容易看出当代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测谎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认知、情绪、意志、心理活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分析 ,阐明了心理学是测谎理论的基础 ,测谎是心理学的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5.
论自由与和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一直是诸多思想家关注的主题。正确理解自由与和谐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和谐是自由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由存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自由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历史性是自由与和谐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人们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有人记起了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本来就是一起的,是后来人们人为地将它们分开了,现在我们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主义,应该恢复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把人本主义视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等等。应该承认,这种认识有正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理想状态,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动态过程。但和谐社会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和谐。法通过权利监督与制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来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侦查策略是侦查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侦查策略之概念争论不已,但去粗取精、甄别筛选后即可发现,侦查策略的本质即是对侦查措施选择实施的过程。侦查策略和侦查措施之关系可表述为:侦查策略与侦查措施是具有层次性的概念,二者既有差别,也具有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性;侦查措施是侦查策略的研究对象和材料,侦查策略是对侦查措施的选择优化与实施,二者乃同一问题的两个维度,共同蕴含于侦查破案的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20.
浅析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华 《理论月刊》2008,(9):159-161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而且,全球化也越来越深入。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来看,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同样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一是一致性,其二是差异性。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的特征决定了二者存在着矛盾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全球化对民族主义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