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义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的故乡,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这些却让巩义面临着不少尴尬。比如人人都知道成都有个杜甫草堂,却不知道杜甫故里巩义,  相似文献   

2.
正"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我在这里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是我们不自觉间丢掉的东西?这就需要"拾遗",也就是我们要把它捡回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落四。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  相似文献   

3.
从宋人对杜甫的评价中,来寻找宋代诗风的演变和宋诗的特点,并且由此探讨宋人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是一个有趣而又颇有意义的问题。宋代以来,杜甫一直被尊为“诗圣”,占据着中国诗史上最神圣的一页。闻一多先生甚至说: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但是,我们知道,杜甫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并没有后来那么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一共十二种,现存十种。其中,只有晚唐五代韦庄所选的《又玄集》选有杜甫的作品。杜诗在唐代的失散流离就已  相似文献   

4.
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作家,也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竟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写了一些文章,还突发奇想用文言做了二百多篇寓言,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所以每被问到是否有家学渊源?是否从小有过专门的训练?然而我没有,这可能使发问者感到失望。虽说父亲教了一辈子语文,但他对于孩子的学习始终不曾给予特别的关照。我只记得五岁的时候,他教我背过一首诗,当初咿咿呀呀背了下来,可全然不懂它的意思,直到读罢初中,自己找了本《唐诗三百首》乱翻,这才知道那首诗是杜甫的《蜀相》,也才知道我按音死吟硬唱的七言八句是哪几个汉字。还记得…  相似文献   

5.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院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自公元760年“草堂”落成.到公元765年离开成都,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240首不朽诗章。由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草堂故居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自五代至清代,草堂逐渐衍变发展为今日占地250亩,融古典园林与纪念铜宇于一体的文化风景名胜。现在的杜甫草堂完整地保留着清嘉庆十六年(18if)修建的一组纪念性古建筑。中轴线上有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词五重主体建筑,两侧有回廊和一些附…  相似文献   

6.
浅谈档案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档案工作者是材料的保管员,都是一些抱残守缺的“老古董”。他们认为,档案工作面对的只是一些故纸堆,在社会的发展中无关宏旨,档案工作者收收捡捡,只算得补缺拾遗的小角色,有他不多,无他不少。这样的观点,既导致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误解,也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建华  李瑞芳 《创造》2008,(2):48-49
许多普洱人不知道普洱有咖啡,许多云南人也不知道云南有咖啡!  相似文献   

8.
《上海机关动态》2004,(11):11-12
一是《条例》本身权威差。与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相比,《条例》的权威性是最差的,从上到下的重视程度也是最差的。致使许多部门领导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条例》,有的即使知道有这样—个《条例》.但对其中的内容也不甚了解,更不用说按照《条例》贯彻执行了。  相似文献   

9.
小楼春秋     
小时候当有人问起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是公安局的,人家又问干什么的,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爸爸是便衣警察,是抓坏人的。可我当时保密意识极强,好像爸爸是个地下工作者我决不能暴露他的身份。那时爸爸工作很忙不是每天都可以回家,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有一年...  相似文献   

10.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病症之一。谈癌色变,确是不太过分的一句俗话。为了攻克癌症,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个科学大脑在进行着夜以继日的思考,人类也不知道为此耗费了多少人力和资财,不知道有多少个癌病患者曾翘首期待着灵丹妙药的从天降临。而  相似文献   

11.
“道北”有个好民警姚乃国,孙万牢,魏晓林在西安,没有人不知道“道北”。前些年,说起哪里社会治安差.没有人不说是“道北”。如今的道北,却已是秩序井然。今儿的“道北”有了个他,若不是穿着警服,谁也想象不到,他那北么单薄、瘦小的个儿,竟一人而手空拳抓回了6...  相似文献   

12.
也说“潇洒”季明志目前有一个词儿很流行,这就是“潇洒”。常听人说“要活得满洒些”。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满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不清真,萧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  相似文献   

13.
说起秦桧,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说起秦桧的一句“名言”,肯定也会有许多人踊跃举手:不就是“莫须有”嘛……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15.
题目中的量词让我费思量,用“座”、“所”太大,因为毕竟不是学校或学院;用“家”、“间”又嫌小,因为在我心目中,一沙一世界,东京的这个“中国语教室”实在值得大书特书,于是只好用“个”。我不知道东京有没有专设的中文学校,像专供外国人学日语而设的日语学校那样,专供日本人学中文;也不知道若有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只学语言而不习文字;只知道东京倒是不乏“书道”学校,那是只教汉字书法而不教汉语的。使我感兴趣的这个“中国语教室”,则是名副其实以教学“中国语”为主——说我对这个“教室”感兴趣,不如说我对创办和维持这…  相似文献   

16.
邓瑾 《公民导刊》2004,(11):46-47
2004年10月1日,永琴时装店在歇业三个月后重新开业了,闻讯而来的新老顾客、街坊邻居,把小小的缝纫店围得水泄不通,引得路人驻足观望。人们不明白一个小小的缝纫店开业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来捧场?更不知道接待客人的女老板为何一只手上还缠着绷带,另一只手也不太灵活?人们猜测,女老板也许刚经历了一场劫难。  相似文献   

17.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8.
贺雨辰 《浙江人事》2006,(12):45-46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邸,它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既使以“草堂”名之的成都“杜甫草堂”也已被后人铺陈成一片蔚为大观的园林,亭台楼阁、通幽曲径、小桥流水、夹道红墙……,面积达数百亩。而有一处居所,它不仅不豪华、不气派,而且既小且陋,但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诗人、散文家刘禹锡曾经居住过的“陋室”。  相似文献   

19.
袁宏军 《现代人事》2001,(11):18-19
八十年代我还在上高中,看过一篇叫《职称忧思录》的报告文学,里面写计划经济件下职称评审的种种弊端,并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振聋发聩。里面有句“高级工程师不知道三角函数,高级政工师不知道马克思”,对我触动很深。几年后。我从劳资专业毕业,搞劳动人事工作也有十多年,考上了劳动经济师,  相似文献   

20.
我来到了杜甫草堂沈运良我来到了杜甫草堂,这是我很早就想往的地方,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只要一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就想到了这个地方。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这里三面环水,风景幽美,当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来到这里建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