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等同原则与公知技术抗辩的交叉和冲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家蔚 《知识产权》2004,14(2):32-36
"等同原则"和"公知技术抗辩"是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已得到普遍认同的两个重要原则."等同原则"适用时所涉及和针对的不是争讼的整体技术方案,而足技术方案中的某个或某些具体技术特征间的替换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同行业间的市场竞争加剧,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在涉及技术秘密的诉讼案件中,企业往往委托鉴定机构针对涉案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鉴定和分析.文章讨论了在涉及技术秘密的司法鉴定过程中,如何确定被主张的技术秘密的秘点、判断技术信息是否不为公众所知悉,以及判断被诉侵权的技术信息是...  相似文献   

3.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合理运用自由公知技术抗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公知技术"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法,它与我国专利法第22条规定的"现有技术"相一致1,是指专利申请日之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4.
5.
于飞 《知识产权》2006,16(4):65-69
传统理论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不能适用于知识产权领域,此观点虽有相当理论依据,但亦值得反思。《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1款突破了传统理论的障碍,确立了技术秘密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值得肯定。本文对知识产权领域中保护善意第三人的理论障碍及该障碍之克服进行了讨论,并对技术秘密交易中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的要件和效果进行了精细化,以求实现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6.
关于技术秘密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千华 《河北法学》2001,19(3):17-21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技术秘密的立法工作日益紧迫。技术秘密立法关注的重点应是调整企业内部基于技术秘密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受技术保密合同约束的同时 ,掌握技术秘密的劳动者应对用人单位承担强制性的默示保密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通过竞业限制合同 ,用人单位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限制已离职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在损害赔偿方面 ,技术秘密立法应明确过错推定归责原则 ,损害赔偿额应以损失额为限 ,并采取较灵活的方法计算损失额  相似文献   

7.
王晓韧 《科技与法律》2007,(2):I0013-I0016
西安市重型机械研究所商业秘密一案,是陕西省第一例经侦察机关立案并已经移送西安市人民检察院的涉嫌侵害商业秘密罪刑事案件,此前陕西省也发生过多起类似的技术秘密侵权并足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立案,致使侵权人逍遥法外,或仅进行少量的民事赔偿,而权利人损失惨重,一些厂家甚至一蹶不振,技术秘密的法律保护受到严重损害,这对于本来经济、技术就较为落后的陕西省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所以本案的进行对于陕西省包括技术秘密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乃至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对本案所涉技术的秘密性的鉴定过程,分析技术秘密的秘密性的含义和证明方式,总结技术秘密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新权 《知识产权》2007,17(1):48-52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扩展性、复杂性、信息易得易复制性等特点加大了在网络环境下保护和管理技术秘密的难度。本文分析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在网络环境下保护技术秘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认为企业应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注意对技术秘密的保护,并针对网络上侵犯技术秘密的特点,强化硬件装备,在技术上保证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止网络黑客从外部窃取技术秘密。同时,制定并落实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防止技术秘密被内部人员泄漏。  相似文献   

9.
非法使用他人技术秘密完成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规则需基于“使用商业秘密”的具体行为类型分别确定。非法使用人直接使用他人技术秘密完成之发明创造系由他人技术秘密直接转化而来,技术秘密权利人可通过变更专利权权属的方式要求非法使用人返还其无形财产。非法使用人根据他人技术秘密调整、优化、改进自身技术方案后完成之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皆由非法使用人创造性地贡献之,故其专利权应归属于非法使用人。非法使用人对技术秘密进行修改、改进后完成之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尽管由非法使用人与技术秘密权利人共同贡献,但由于双方缺乏能够形成专利权共有关系的法律或事实依据,故其不能由双方共有。此时,专利权权属可由非法使用人主张,技术秘密权利人可主张先用权抗辩。  相似文献   

10.
专利法律法规缺少公知常识的明确定义以及仅从来源角度对公知常识的载体进行开放式的列举,造成了公知常识认定的随意性及模糊性.以载体来源作为认定公知常识的判断标准是业界的普遍做法,但却是对“公知常识的认定”的误读.回归创造性判断的基本框架内,将“公知常识的认定”与“创造性判断”有机联系,充分考量创造性判断中各种实质性要素对认定公知常识的影响,构建并适用“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启示”的认定标准,才能正确地认定公知常识.  相似文献   

11.
徐瑄 《知识产权》2021,(1):54-65
从对价角度对利用专利制度和技术保密制度来保护技术成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技术保密制度与专利制度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构建了权利人在两种对价形式之间进行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两种对价方式的社会福利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社会加强技术秘密保护的趋势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和论证中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商业秘密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商业秘密与社会道德超乎寻常地联系在一起。商业秘密因其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妥当性 ,具有内在的道德性价值依据 ,才为人所认同与尊重 ,进而成为一种财产权。商业秘密产权的划定涉及到多元化的利益关系 ,商业秘密在公共知识与私有知识、排他性与共享性、雇主与雇员知识权利的划分等问题上纳入了道德的考量标准 ,使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中和。商业秘密的财产法保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将其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围 ,旨在通过维护竞争中的道德底线 ,构筑权利维护的第二防线。  相似文献   

14.
与一般的信息公开不同的是,涉“商业秘密”信息公开关涉到公民的知情权与商业秘密拥有者利益之间的平衡。此类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关涉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整体的发展,然而目前涉“商业秘密”信息公开在具体制度细节上存在一定不足,在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以涉“商业秘密”信息公开的实证分析为视角,对此类信息公开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进行贴合实际的分析与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修订的刑法新增设侵犯商业秘密罪,该罪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争议,甚至连什么是“商业秘密”这一最基本的概念都未能达成共识,更遑论其他方面:如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还是包括间接故意,过失能否构成犯罪?如果能够构成,那么使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不正当手段”在本罪中应如何界定?“造成重大损失”是本罪的既遂标志还是成立标志?可见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定罪量刑。本文对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评析,并阐释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权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朝贤 《现代法学》2000,22(6):107-110
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如何 ,国内外学者众说纷坛。从法理和商业秘密发展趋势看 ,商业秘密权应是知识产权家庭独立新成员 ,商业秘密权既有知识产权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权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商业秘密保护行政救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思平 《政法学刊》2008,25(5):48-51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当商业秘密遭遇侵害时,权力人可以寻求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当前,行政救济方面存在多头执法、执法效率低下和行政干预突出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商业秘密相关立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明确商业秘密的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程序;加大行政执法机关行政裁决的力度;建立司法协助行政执法的制度;提高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级别管辖;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执法人员的专项培训等措施来提高商业秘密保护行政救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公知技术抗辩是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保护自己利益的有效手段。用以抗辩的公知技术是指专利申请日之前已有的、处于公知状态的技术,但不必是可自由使用的技术。公知技术抗辩是否成立的判断应采用"二者比较创造说"。在既符合等同侵权又存在公知技术抗辩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适用公知技术抗辩。  相似文献   

19.
张永泉 《政法学刊》2000,17(3):10-13
文章首先指出,在强化民事证据调查收集的同时,也必须保护被调查者的有关秘密资料和信息,二者之间应当协调;其次,文章剖析和批判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调查收集和秘密保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就我国民事证据调查收集和秘密保护制度的设立和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依据数理统计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检材指纹与样本指纹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在检材指纹与其相对应的样本指纹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各细节特征的坐标参数;再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两者相对应的各细节特征变化的形成原因及规律;结果 得出捺印时手指作用力方向的变化导致检材指纹与样本指纹细节特征之间产生距离差,手指的扭转变化使两者细节特征产生角度差;结论 两者之间的变化是由于捺印时手指作用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