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印  路军 《法制与社会》2014,(11):227-228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分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重点。法律思维能力是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核心的专业素养。传统的法学教育不能满足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培养良好法律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航空法特色教育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应符合涉外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要求.但目前的旁观者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扼制了本科生成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可能.本文指出应当调整课程结构,改进培养环节,实现由旁观者教育模式向自体验教育模式的转向,以培养卓越的航空法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教强省”的战略理念的背景下,以培养卓越复合型环保法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在解决复合型环保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总体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复合型专家少,培养渠道不畅,教育水平有限等诸多问题.本文认为解决培养复合型环保法律人才模式要懂得根据本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职业选择多样化的背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法学人才的培养,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复合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张晓菲 《法制与社会》2016,(6):241-242,258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频繁的国际事务合作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非通用语种法律翻译人才。与传统“外语”+“专业”的复合叠加不同,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关于“外语翻译专业”与“法律专业”结合后的复合型专才培养。外语人才不等同于翻译人才,相应的,懂得外语和法律知识不等于可以做好翻译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才教育,要培养出卓越的国际化非通用语种法律翻译人才,必须突出翻译专才以及跨学科专才培养的特点,加强国际化培养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平龙 《法制与社会》2014,(4):218-219,222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能力,卓越的法律人应该体现出思维能力的"卓越"。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法律人思维能力的重要内核,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等方式强化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指明了我国法学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律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但作为一项全国性教育公共政策,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需求的现实与特点,不能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问题,故应增设"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类型,在人才标准、培养模式、培养主体、培养机制上有所特殊性,体现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学教育由于历史、观念、体制等原因使得其向来"重理论,轻实践"。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法学教育已不能仅仅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变思路,强化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让广大在校生能够参与第一线法律实务工作,这对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与律所合作进行实践教学并逐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已是应国家号召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背景下势在必行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余霞 《法制与社会》2014,(2):217-219
培养卓越的法律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地必然要求。法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关键在于从实践中探索出高水平的教学培养方式及实训方法,以及建立专门的培养研究机构对教师进行指导以及评估等等。本文探讨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具体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尽管我国各高等院校已经在循序渐进地探索与改革法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法学本科课程设计中仍存在着课程顺序及梯度安排不合理、缺乏法律实务技巧专业指导课程、课堂授课以输出为主、缺乏互动式问答、选修课设计缺陷明显、学生对法律前沿资讯掌握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已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学习英国职业适合性阶段的法律事务技巧培养课程,美国选修课课程设计模式以及德国Seminar模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借鉴他们的经验对当前法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张卫华 《政法论丛》2014,(3):127-135
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当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因社会需求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同,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高校,其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也应有所不同.教学型高校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基层培养人才;二是所培养的人才具有突出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必备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国外大学高等教育普遍适用的制度,在我国高校却是一个较新的制度.虽然有些高校已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并未从整体上达成共识.在当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与大众化的环境下,如何保证法学院校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高规格、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是法学院校的使命与灵魂所在.本文认为,要提高法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应该积极研究、探索法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保障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乃在法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价值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单独设置的知识产权全日制本科专业,是对于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有力回应。但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基础型"、"特色化"的知识产权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应当坚持法学类课程的主干地位,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杜伟 《政法论丛》2013,(6):121-126
我国相关高校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科学培养路径,是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企业需要的主要因素.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理工类高校与综合类高校、政法类高校应当错位发展,理工类高校要立足自身在企业所需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经验,从市场需要出发,明确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化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邓向国 《政法学刊》2005,22(2):122-124
公安院校作为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输送专门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当前基层公安工作实践的需要,因此,公安院校要改变目前在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员动手操作能力差的问题,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建我国公安院校实战性教学训练运行机制,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公安工作实践需要的专门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is based on the learning of foreign legal systems. Foreign legal history, as one of the elementary courses in higher leg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a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progress toward the rule of law and is playing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gal system by educating, cultivating and academic exchanging. The discipline of Foreign Legal History not only provides diverse perspectiv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hinese legal system, but also testif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t not only benefits Chinese legal system, but also makes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gal talents. Therefore, we should insist on learning from the legal cultural heritage embedded in Foreign Legal History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Chinese legal system.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为本。要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方法,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组织开发、培养开发、投资开发和使用开发方法,大力开发我国农村人才资源,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8.
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法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不断创新。应摈弃狭义的法学教育的概念 ,重新界定和建构法学教育的新概念。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 :第一 ,与法律职业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共同构建法律职业教育共同体 (如组建国家司法学院和省级司法学院 ) ;第二 ,尽快建立与司法考试制度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职业教育制度和法律职业培训制度 ;第三 ,尽快制定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组建法律教育专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陈廷根 《政法学刊》2003,20(6):72-74
入世给高等政法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政法人才培养工作。针时目前高等政法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法律技术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功利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法律专业学生在法理造诣和法律技术上有着等质的要求。精通法律技术并能够运用法律技术服务于社会,是社会衡量和取舍法律人才的基本标准。这决定了法律技术培养在法律专业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制约着整个法律专业教育过程。法学教育应当围绕着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而为了适应培养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机制和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