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英 《理论探索》2006,(6):136-138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遏制群体性事件发生,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群体性事件一般由诱因、流言传导、群众参与三个要素促成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事件发生。为此,建立民意表达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关注民生民意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在历史沿革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行动、人民内部矛盾等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民、客体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此外,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群体性事件三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网上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第二,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第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第四,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上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网上群体性事件频发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的深层原因在于网下,在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造成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4.
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属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类,除了具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其他特点。共识性强、影响范围大是一般特点,环境风险是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自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我国正走向群体性事件的多发阶段,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一定地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特点、爆发的原因以及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的原则、方针措施等方面加以梳理,一方面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地、传导线和催化器。网上群体事件屡有发生,对社会和谐造成一定冲击。分析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措施,对构建未来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艳 《学理论》2013,(13):68-69
农村群体性事件指那些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由农民组织参与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事件。通过对"乌坎事件"的解读,从民众和政府两个角度揭示社会资本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的运作逻辑,最后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对农村群体性事件防范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董琳 《理论与改革》2013,(1):167-16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显现出我国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机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探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治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根据发生缘由、核心诉求等方面的不同,环境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事后救济型群体性事件和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两种类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在性质、参与主体、产生的原因、发生的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通过对两类环境群体性事件演变和治理过程的分析发现,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在整个过程中缺位是造成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且暴力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根据两类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分别建立有针对性的诉讼制度,畅通公众表达、参与和救济的司法途径是我们解决和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行为由群际行为决定,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从群际行为的角度看,主导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弱势群体的范畴化;二是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群体行为一致性,从众现象出现。了解群际行为的特点,从群际行为的角度去理解群体性事件,有助于愈合社会的伤痕,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减轻群体性事件烈度,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