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维权利器,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利用劳动者对法律的无知、对就业的渴盼,采取欺骗、胁迫等手段设置陷阱,让利益的天平倾向自己,让劳动合同成为用人单位攫取不当利益的“保护伞”。劳动者遭遇合同陷阱,如果忍气吞声,只能置自己于被动挨宰的地位,唯有奋起反击,巧妙应对,方能跳出陷阱,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毕业的临近,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均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心仪工作。而全国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现实,又使得他们不得不降低条件和要求,首先尽可能解决吃饭问题。一些用人单位则抓住大学生们的这一心理,乘机非法设置劳动合同陷阱,让缺乏相关经验与知识的大学生们防不胜防,甚至最终成为"猎物"。  相似文献   

3.
钟儒洋  潘育连 《人权》2003,(3):27-27
农村青年小王前往福建某煤矿打工,报名时,厂方以煤矿已承包给工头为由,要求小王与工头签订合同。而工头却在合同中规定,工头每月支付60元的危险补贴,由小王自己解决劳动防护用品。如果小王在工作期间出现人身伤亡,工头及煤矿概不负责,当时小王急于上班,便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没料到,6个月后,小王在一次塌陷事故中死亡。小王的家人找到煤矿及工头,要求他们承担丧葬费,并赔偿经济损失。但煤矿及工头都认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4.
近日有媒体报道,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3.8%实际试用期时长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且这种超长试用期的现象集中在合同期限为三年以下的应届毕业生中。这一群体中,超半数来自民营企业,国企员工所占比例则居第二位。部分无良用人单位除了通过延长试用期这一方法来降低用人成本外,他们还利用劳动者对于法律规定的不甚了解而肆意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或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  相似文献   

6.
正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为趋利避害、谋取不义之财,要求劳动者签订空白合同现象并不鲜见。一旦发生争议,用人单位便在合同的空白处上做手脚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劳动者要敢于大胆说"不";无奈之下签字时,千万要妥善留下或日后及时搜集相关证据。下面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是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是单保护还是双保护是劳动合同立法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采取单保护原则,旗帜鲜明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正《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种情形下(一是"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是"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而未订立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然而,司法实践中",双倍工资"之罚则并非如上述法条规定的那样简单。下面案例警示劳动者在主张此项权益时,要注意防止下列五个误区。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8,(1):116-116
2008年1月1日起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几乎牵动了所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神经,不少企业甚至推出五花八门的“新政”以应对新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可竟有一些用人单位却借机非法牟利,通过精心设置试用期陷阱坑蒙拐骗,便是其中之一,且已经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下列所披露的陷阱,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法律在线     
正下岗后能否要求原单位支付下岗期间工资?问:张某系某公司员工,2005年2月,张某下岗后离开单位,双方当时并未就张某的下岗工资发放事宜达成协议。2012年8月,张某要求公司支付其下岗期间的工资,张某要求能否得到支持?答:《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与其富余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劳动仲裁部门受理的劳动纠纷案件中,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人认为劳动者在用工过程中始终是弱者,担看了上期的“现在开庭”——《飞行员闹跳槽引发巨额索赔》后,就有人发表了不同看法。一些读者也有疑问:解除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到底掌握在谁手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呢?  相似文献   

13.
根据某省劳动行政部门针对2012年第一季度劳动合同纠纷的统计显示,因试用期发生的争执,79%来自于劳动者或用人单位的认识误区,而且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之一:试用期可不订合同,期满再签订劳动合同【案例】2012年1月1日,李莉入职到一家公司上班,口头约定试用期为两个月,等期满试用合格后,再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两  相似文献   

14.
小保信箱     
《就业与保障》2012,(11):4-7
把您的疑惑告诉我们网上公示开除员工信息,单位是否构成名誉侵权小保:我原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一个月前,我因私拿了公司一台价值约300元的电风扇回家而被开除。此后,公司在其网站上公开了我的姓名、住址、照片、曾任职务、开除原因等,并宣称这样的人员谁还敢聘用?,要求其他员工引以为戒、与我决裂。仅此后的半个月里,就有1103人次浏览,并有33人次跟帖评论。由此导致我常常受到他人指指点点、辱骂、鄙视,甚至一些原本有意聘用我的单位因有所顾忌而选择了放弃。我曾要求公司赔偿损失,但被其拒绝,理  相似文献   

15.
高某系某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双方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期满后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单位如约通知高某签订劳动合同,但高某因在试用期内发现该单位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差,经常扣发拖欠工资,故拒绝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认为高某技术水平较高、试用期内表现也很好,想让他留下来充实有关技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民事、行政案件一样,劳动争议案件也有一个诉讼时效问题。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权。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申请,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查明诉讼时效确已经过的,仲裁机构会做出不予受理,法院会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因此,劳动者应特别注意提防不同劳动争议案件的不同诉讼时效,防止自己正当合法权益过期作废。  相似文献   

17.
以往,冒名顶替参加工作者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往往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有苦说不出,因为冒名顶替违背了我国法律的诚实守信基本原则,与用人单位所签的劳动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用人单位亦以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赔偿;因伤者或死者姓名与单位投保的被保险人姓名不符,保险公司也拒绝理赔。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媒体报道,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3.8%实际试用期时长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且这种超长试用期的现象集中在合同期限为三年以下的应届毕业生中。这一群体中,超半数来自民营企业,国企员工所占比例则居第二位。部分无良用人单位除了通过延长试用期这一方法来降低用人成本外。他们还利用劳动者对于法律规定的不甚了解而肆意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支付极低的工资报酬。甚至不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条款而损害劳动者法定权利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乎,了解自己在试用期内的应有权利成为每名劳动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9.
正问:胡某取得加拿大护照后,于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间在某公司工作,期间胡某一直未取得《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及《外国人就业证》,双方解除劳动合同时,胡某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胡某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支持?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十四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  相似文献   

20.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便是一了百了,既不存在任何关系,也不再承担任何权利义务关系。然而,为了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诸多劳动法律、规章及相关解释,又提出了许多特殊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些权益既有《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也有依据我国法律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附随权利”,我们统称为劳动者的“后合同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