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故意杀人案件中加害人与被害人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意杀人案件中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关系在性别上具有差异性,在年龄上具有“重合性”,加害动机目的突出表现在因情、因财杀人,有78.5%的案件发生在熟人之间且多是关系亲密的情人、夫妻、朋友、邻里,同时有62.3%的被害人具有过错。  相似文献   

2.
试论网络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网络课程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对教师角色转换提出了要求。分析网络课程中教师角色扮演的目标及对该问题研究的意义.明确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依据,真正解决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伟 《青年论坛》2000,(1):30-31
本文从角色扮演的一般规律出发 ,就世纪之交大学生这一特殊人才群体的角色转换、培养以及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偏颇和失败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 ,探讨角色调适的有效途径 ,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意识 ,进而提高世纪之交大学生人才群体的社会美誉度。  相似文献   

4.
吴鹏 《岭南学刊》2007,(1):74-78
基层党组织由基层单位的行政主体向非行政主体转换已经或者正在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一是导致基层党组织自身活力不足;二是造成整个党的组织系统出现结构性权利配置不平衡。适应基层党组织角色转换的需要推动执政党自身变革关键是协调好党内的权利关系,重点是改善党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目标是实现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法庭调解实践中调解法官的中立、公正身份和角色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庭审合一"制度下法庭调解的法官扮演着调解员、裁判员和"和事佬"等多重身份,造成法庭调解实践中机构角色与话语角色的冲突和转换,在"法理"与"情理"天平中摇摆,甚至偏离法庭调解既定的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职责。基于话语角色转换视角,结合真实法庭调解语料,分析法庭调解话语互动调解法官的话语角色是如何随着具体的调解交际语境和调解进程变化而转换,认为作为重要的调解策略之一,调解法官话语角色策略性转换需要坚持司法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功能下实现最佳调解话语博弈,避免处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6.
由于部队工作和公安工作之间在工作起点、内容、方法、对象、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军转干部进入公安机关以后一时难以实现角色的转换。为了发挥军转干部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引导,切实强化军转干部的主人翁意识;搞好培训,切实提高军转干部的全面素质,并加大培养力度,为军转干部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纪律教育,切实提高军转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娟 《理论月刊》2006,(11):186-188
本文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角色应实现三个转换,即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要从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求来说,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8.
吴业苗 《湖湘论坛》2020,33(4):121-130
受制于中国特殊的政社、政经体制和复杂的乡村情境,农村基层政府不像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是"守夜者""划桨者"或"掌舵者"。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政府角色由"集权者"转变为"强权者",承担着从乡村汲取粮食、税费、控制生育和发展乡镇企业等责任。农业税费取消后,一些农村基层政府变成了"悬浮型"政府,在上收部分权力的同时尝试"小政府"改制,但成效非常有限。当前,乡村振兴对农村基层政府提出更高更多要求,期待它扮演"服务者"角色,为乡村振兴做好引导、协助、调节等服务工作。服务型基层政府不是乡村振兴的"局外人""仆人",也不是"当家人",而是服务者,要履行好服务职能,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9.
张举 《理论月刊》2001,(12):19-20
在新中国建立很长时间内,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国家发展战略的牵制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未能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则为中国共产党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理论现代化的政党。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是新闻出版工作中极其重要和关键的部分,新闻策划的运作过程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编辑角色由稿件的把关人向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等多重角色转换,编辑工作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编辑的本位职能得以强化和张扬,编辑主体的创造性、主动性由此而迸发。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合力所推动的。而“合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最基本的层次分析,可以认为是人、自然、社会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间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新的协调的矛盾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就是通过这种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特别是人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不协调的矛盾产生的合力推动,来实现其发展和进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前发展时期,又叫自然协同期。第二时期是近代以来的人对自然的征服时期。第三时期就是目前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时期。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人类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并进而提出了一种促进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价值与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价值的本质,明确价值观与利益观的一致性及其多种表现,掌握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特点和当代要求,以便为极大地提升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服务。一、价值与利益的联系与区别我们知道,价值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主体(一定社会中的个人、阶级、集团、民族、国家和党派组织等)同满足其需要的各种客体属性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而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会由于其利益关系的不同,而对价值的质的有无或量的大小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国家会从自己的切身利…  相似文献   

13.
温朝霞 《桂海论丛》2009,25(4):107-111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编辑活动,客观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编辑活动与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选择扬弃新旧文化观念、优化传播新文化成果的活动,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编辑活动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要全面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正确发挥编辑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引导作用,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双重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只能以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才能实施。被害人学的研究范畴应当是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单位 )、国家。国家被害客观存在 ,国家是犯罪侵害的基本主体。当前我国的国家被害现象十分严重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偏弱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统治职能的实现。法学界必须强化保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重视对国家被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被害人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地界定刑事被害人是建构刑事被害人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学者对刑事被害人的界定 ,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 ,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通过比较和分析 ,刑事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或权力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非国有单位和国家  相似文献   

16.
略论刑事受害人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暴力犯罪处于高发态势,给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惨痛损失。由于大多数加害人经济状况差,赔偿很难实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被害人家庭生活陷入严重困境:被害人及其家属不满和报复情绪严重,持续上访,给社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等等。“少杀慎杀”思想的逐步确立以及死刑复核权的回收,使对受害人进行经济上的补偿和心理上的安慰愈加重要。在私人赔偿无法实现、社会捐助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国家应该承担起对刑事受害人的补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研究被害人和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是对犯罪学多元化研究的有效补充。文章主要介绍了被害人的含义和三种类型,同时具体介绍了西方国家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发展过程。目前国际流行及认可的保护被害人权利的两种重要措施:补偿制度和援助制度。它也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提出了几项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论政党的类型与功能及其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功能与政党类型密切相关,政党类型的历史变迁与政党功能的历史变化相辅相成。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党类型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同。从历史发展看,政党先后经历了近代权贵党、现代大众型政党、当代全方位党与卡特尔党。从政党、国家、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看,当代政党具有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国家与社会的四个向度上的功能。在不同的政治生态中,政党功能也存在着执政党与在野党、体制内政党与体制外、现代大众型政党与当代主流政党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研究方法及其走向评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雏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本文认为,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在保持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应引入哲学的形而上的反思与批判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公共行政方法研究的层面与视角;引入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克服单一的理性思维与正向思维的研究方式与方法;引入伦理的研究方法,在尊重科学性的基础上,打破行政的以个体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结构,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良性的社会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