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15,(23)
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东查阅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平衡器。我国《公司法》在2005年修改后对股东查阅权有了更丰富的规定,但也在查阅权主体、客体、限制及救济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对查阅权主体进行规范,客体适当扩大,行使程序、行使限制及权利救济上进行细化完善。  相似文献   

2.
孙玉霞 《学理论》2012,(8):91-92
浮动抵押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我国《物权法》引入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浮动抵押制度。应当缩小浮动抵押主体范围,适当地扩大浮动抵押财产,不应只局限于某些方面,规定浮动抵押实现的具体情形,同时引入财产代管人制度,明确财产代管人的权限,银行应该严格把关,通过对授信对象进行调查、监督等方式合理防范浮动抵押贷款的风险,最终实现双赢,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早期罗马法上的居住权制度已被后世两大法系演进为现代收益性居住权,集合物权、人权、民生权等多项权利基因,且在当下通过诉诸法院而表达出来,经由法院裁判生成一种新型权利。鉴于其权利结构具有融合性,能够有效融入我国《物权法》体系,故当以私法意义上的用益物权属性为权利基础,形成以《物权法》为核心的权利架构,明确居住权的主体与客体、权利与义务、变动与终止,以保障其权利的可诉性与规范的可操作性,拓宽居住权保护的救济路径,以实现居住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股东查阅权是股东的一项基础权利,对股东意义重大。我国《公司法》确立了股东查阅权制度,但有关制度安排仍显粗陋。为充分保护股东权益,股东查阅权的主体和客体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构建我国采光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法律对采光权的规定,存在许多空白,给此类纠纷的解决带来诸多不便。《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也过于简单,难以真正指导司法个案的处理。从理论上对我国采光权制度的构建进行探讨,并且认为采光权是具有基本人权性质的相邻权,是法定权利,是附属性物权。采光权侵害的构成无须侵害人有过错,即无论侵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受害人能够证明应获的日光照射利益受损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采光权侵害即构成。  相似文献   

6.
陈鲁 《学理论》2014,(9):86-87
在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公路产权的保护实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2010年7月颁布实施以来,对物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对公路产权的范围、归属以及公路产权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进才 《学理论》2012,(20):121-122
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因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稳定而备受关注,它也是法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理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已经明显偏窄,导致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扩大补偿权利人的范围;二是扩大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三是增加精神损害补偿。  相似文献   

8.
国家赔偿中的追偿制度立法及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 《行政论坛》2000,(6):42-44
在国家赔偿中,国家先行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然后再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国家公务人员实施追偿,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8条、《行政复议法》第29条、《国家赔偿法》第14条和第24条都对追偿制度作了规定,特别是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更成为实施追偿和建立具体的追偿制度的依据。国家赔偿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5月12日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但是该法所规定的追偿制度极为笼统,又缺乏具体化的措施,致使这一制度至今未能予以实施。鉴于此,本文拟从追偿权的主体、追偿权行使的范围、程…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试图在"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立法观念之间探索出我国亲属作证豁免制度的"中间路线",然而这一规定不仅没有实现亲亲相隐,反而变相剥夺了被告人的质证权,最终悖离了该规则的立法意旨。扩展亲属作证豁免阶段、扩大近亲属范围、排除亲属证人证言证明力、设置相关法律程序,是未来中国亲属豁免权制度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细化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同时,首次突破性地规定了关于被告人亲属拒绝出庭权的条款。然而新的规定显得较为粗放,对于亲属拒绝出庭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条件以及具体权能均没有明确规定。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中关于近亲属拒证权制度之规定,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应对近亲属拒证权行使的主体范围、行使时间、主要权能和程序保障等予以明晰,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亲属拒证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预告登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性质争议很大。结合我国《物权法》立法现状,我国《物权法》关于预告登记之规定还是十分简单的,甚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处理的方式。其明显不足就在于制度设计过于简单粗糙,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应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聘任制和与之相承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这部新法律的亮点。但是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主体、客体、内容和过程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途径在于: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设立独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明确其性质;严格保证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执行;扩大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查阅权是股东知情权的核心内容,也是股东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公司法》对查阅权做出了规定,但对于股东查阅权的行使范围、主体要件、行使程序、法律责任及司法救济程序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规定,很多细则还有待完善。应该明确有关股东查阅权的具体规范,增加必要限制,并设置有效的救济途径,更好地保障股东查阅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机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建议制定我国《反腐败法》法典,在国内法的宏观层面规定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机制,并在宏观层面完善我国反腐败的其他机制;建议完善反腐败犯罪的实体规范,严密法网,具体包括扩大腐败犯罪的主体范围、完善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设置更为严格的死刑量刑标准,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在法律上废除对腐败行为适用死刑;建议在程序法方面完善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的程序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刑事缺席审判机制、完善我国的引渡制度、完善腐败所得追回与赃款的分割制度、确立资产追回程序中的推定制度、建立我国反腐败的民事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1,(5):47
吴传毅在《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撰文认为,行政问责制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问责制的各个阶段都存在问题。事前阶段的问题是问责触发的非常态化,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客体范围不全面;事中阶段的问题是问责标准弹性过大,问责配套制度供给不足;事后阶段的问题是缺乏对问责的救济制度的规定,缺乏对问责官员去向的制度规定。为了使问责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就需要从立法上完善问责制体系,使其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第一,要明确问责主体及其权限。作为一种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的活动,行政问责必须由特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为贿赂型犯罪体系的科学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应从主体、行为表现方面对不同的受贿犯罪进行界分,区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共犯。法律解释对"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影响力"和"关系密切人"的规定还存在缺陷,应进一步明确它们的范围和含义,扩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围,增加单位犯罪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了各类所有权并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黄瑞凤  李源 《学理论》2013,(14):128-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做了明确规定,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家庭财产逐渐增多,如果我们仍然按照现行《继承法》中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确定谁可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那么死者的遗产无人继承的现象将会日益增多。因此应当适当扩大《继承法》中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从而完善我国的法定继承制度,维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9.
季君 《学理论》2009,(20):96-97
我国《物权法》首次在立法上对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作出规定,但对房地产预告登记适用范围的界定不够明确,本文通过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成熟立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合理界定了我国房地产预告登记制度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信托——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 ,我国已经形成 4万亿以上的国有资产 ,企业中国有资产其产权归属是明确的 ,国有资产归全体人民共同拥有 ,国务院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的职能 ,各级政府分级监管。这种由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的财产组织模式 ,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一个制度的飞跃。从宏观上看 ,我们可以把国有资产看成一物 ,复数主体同时拥有 ,直接支配一物 ,于现实中存在着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这是由主体意志的差异性与客体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同一物上不可能同时施加两个意志 ,这也是物权法一物一权 ,物权法定的基础。但由于发挥物的最大效用的需要 ,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