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明哲 《党课》2012,(19):98-100
淡泊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一种超脱,一种境界。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 名和利,是人们都关注的事情。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能够淡泊名利,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  相似文献   

2.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是陈云同志生前书写的一个条幅。陈云同志一生淡泊名利,将毕生精力献给党的事业。这条幅不仅仅是陈云同志的自勉,也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生在世,有两种东西是极有诱惑力的。这两种东西一件是“名”,一件是“利”。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自然会追求这两种东西。但如果把这两种东西看得过重,让它迷了眼,醉了心,它就会成为道德的天敌,使人心受牵累,严重的还会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淡泊名利,包括淡泊“名”和“利”两个方面。何为名利﹖《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指个人的名位和利益。淡泊名,就应该不图虚名,甘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淡泊利,就应该不为私利,舍得为国家为人民做任何事情。如何对待名利,不是个人生活小事,而是道德修养问题。不图虚名,是有德的表…  相似文献   

4.
一位领导干部在畅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时说:“‘名利’观念要淡,‘民利’意识则要浓。”这种淡泊名利、钟情民利的朴素思想很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5.
讲究与将就     
在名利面前态度如何,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一名优秀的干部,会自觉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正确列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列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  相似文献   

6.
知足     
知足,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懂得知足并能做到知足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相反,不懂得知足,整天为自己的名利得失斤斤计较、牵肠挂肚的人,只会被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  相似文献   

7.
正1984年,陈云在80虚岁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幅题词:"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是他在耄耋之年对自己一生奋斗历程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党内同志的谆谆教诲。题词表达了对"个人名利"和"党的事业"两种不同视角的鲜明态度。在陈云看来,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曾说:"一切服从组织和愿意将自己全部贡献给党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才能成为共产党员。"为此,共产党人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革命战争年代不畏艰难困苦,甚至不怕铁窗、杀头;和  相似文献   

8.
王卉 《前线》1999,(1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朝文人陈继儒的一幅对联不知引起过多少代人的遐思和感叹。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恬然自得、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潇洒和超脱。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感叹“活得累”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想活得轻松也不是件难事。那就要看您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名、利”。大凡俗世间的烦恼多因各种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而在各种欲望中尤以名利关最难过。“名”,字典里的解释是“名誉,声望”;“利”的解释则是“利益”。一点名利之。C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的精神,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能否做到淡泊名利,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实际上对我们每位领导干部都是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10.
正观点提示:领导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是一个党员党性原则的反映,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折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毛泽东主席批评一些领导干部追求个人名利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地位观,把握好大与小、公与私、正与邪、己与人的关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  相似文献   

11.
正李慧勇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对于求取名利,往往存在两种观点取向。一种属于"消极"型。专注事业、严于律己,不求名反而得名。从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创造丰硕科研成果的黄大年,到舍小家顾大家、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他们淡泊名利、勤勉奉献,高尚品质为世人所敬仰。另一种可谓"积极"型。苦心孤诣、锱铢必较,为求名而陷入名缰利锁。比如有些干部,习惯表演作秀、善于自我贴金。实际工作没干出什么成效,宣扬业绩却总能"拉长、吹大、垫高"。"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本刊第4期刊登了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德山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感人事迹。30多年来,张德山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淡泊名利、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看待名利与地位,如何看待金钱与享乐,如何看待工作与奉献?从下面刊登的张德山自述文章与日记摘录中,我们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许廷镜 《共产党人》2010,(22):50-51
一、甘于"寂寞""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副职的助手地位决定了其更应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胸怀宽广,"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看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尽责任不谋官位、干事业不谋私利、重实绩不图虚名。不能遇到名利就上,遇到功劳就抢,更不应认为自己本事比正职大,与正职比高低。  相似文献   

14.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在新形势下,作为军队党员干部如何才能保持淡泊名利之心呢?我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官兵的思想,时刻经受住权力地位的考验。孙中山先生有旬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有鸿鹄之志,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而不应以权力地位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5.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态度问题。态度端正,成效就明显;态度不端正,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用老实科学的态度去探求真理。一、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管用“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前者以理论和实际相分离为特征,后者以理论和实际相统一为特征。新民  相似文献   

16.
风青杨 《党课》2012,(6):69-72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其实,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奋发,也可以使人沉沦。名与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从来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人生不正是这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  相似文献   

17.
支部园地     
正「党员应知」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缩影,它的丰富内涵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热爱祖国、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气概。第二,开拓创新、争取一流的科学研究态度。第三,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维护大局意识。第四,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公而忘私品质。  相似文献   

18.
认识李晓东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和李晓东共事的同志又说他是个认真的人。大伙说得都不错,对于李晓东而言,跨越平凡、淡泊名利,他首先凭借的是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1996年,对于担任咸阳市渭城区武装部纪检委书记的李晓东来说,面临人生的又一次抉择:随着军队建制的重新?..  相似文献   

19.
走向淡泊     
何为淡泊?淡泊就是对名利、得失、金钱、美色看得很淡,不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刻意追求,以一种平常心处世的情怀。可见,淡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人生境界。淡泊者不为尘嚣所迷乱,不为物欲所困扰,不为世相所迷惑,不为利诱  相似文献   

20.
"名利"与"民利",虽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差甚远。讲"名利"者为己,讲"民利"者为民。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名利"观念要淡,"民利"意识要浓。这一要求对加强党性修养、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