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颖玲 《求索》2010,(4):174-176
"看看"在古今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词语。"看看"最早见于唐代,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在量增式动词重叠向量减式动词重叠的转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依据典籍资料,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考察了"看看"的古今意义演变,认为该个案的探究对于研究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乃至其语法意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鲜  符其武 《新东方》2006,(2):39-42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谈到词义演变的类型,基本上是“扩大、缩小、转移”三分法的一统天下。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对词义演变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三分法仍在各种场合时有所闻,甚至被认为是词义演变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颜红菊 《求索》2007,(4):195-196
语义场理论是结构语义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但也有局限性,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既能发展语义场理论自身,更大地发挥其对语言结构的解释能力,也能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姜黎黎 《求索》2013,(11):144-146,149
选取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中的单音动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描写"借"、"贷"、"出"、"举"、"称"、"假"、"贳"、"貣"、"换"等9个单音动词在中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出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了演变的机制:"出""换"、"举"、"称"通过隐喻的方式衍生出借贷义,而"贷"和"貣"通过转喻方式衍生出借贷义。  相似文献   

5.
姜黎黎  方一新 《求索》2014,(3):130-134
以中古“雇赁”概念场词汇系统中“雇”、“佣”、“赁”、“僦”、“假”、“借”等6个动词为考察对象,选取14部典籍作为中古时期的代表文献,从共时角度描写和分析这些词语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适当补充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用例,进而探求各个动词词义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揭示中古“雇赁”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6.
黄英 《前沿》2011,(16):18-22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史研究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拟从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这一共时材料出发,尤其是经济文献中反映经济词语的“借贷”概念场中词汇的语义分析人手,通过对“借贷”概念场中各词汇的语义性质、语义特点、聚合关系的分析,试阐释“借贷”概念场中常用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文学作品和现代汉语方言中以实例为语料,对饮食义动词"喝"的语义特征及其宾语语义类型进行了客观描写,认为饮食义动词"喝"的语义特征不仅包含词典的释义"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吸引液体或气体",还应包含"把固体或半固体可食物经过咀嚼后吞下去";因此,饮食义动词"喝"不仅可以带常规宾语,也可以带超常宾语;所带宾语语义类型可以是受事宾语、结果宾语、来源宾语、工具宾语和方式宾语,还可以是目标宾语、处所宾语和施事宾语。  相似文献   

8.
学以致用本为中国学术的传统,但清末民初学人为学术本身独立发展着想,并受乾嘉学派的影响,提出学术与现实用途相分离的要求,追求“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理想。然而,到二十年代后半期,他们似乎有向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回归的倾向。此为近代学术转型的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9.
列斐伏尔的语义场理论是针对由现代理性所主导和支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语义化"摹写,是面向现代社会和现代理性的"文本化"阐释。列斐伏尔着重研究了语义场的形象、象征、符号和信号等四个方面及相关的演进过程,以此为主要理论内容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的新变化和新形势,以及由这些变化和形势所引发的新社会危机与困境。列斐伏尔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语义场同样受到现代工具理性的宰制和支配,由其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语义异化和信号规训对现代人的生存构境施加了重重压力与障碍。因此,列斐伏尔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日常语义价值批判,并希冀于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社会语义扁平化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0.
山娅兰 《前沿》2013,(17):118-119
对外汉字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汉字本身,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文章从字义系联法人手,提出构建一个以生活场景为背景,以语义场为纲的汉字教学方法,采取“集中识字,阅读跟上”、把认读字与书写字分流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学到与其生活密切相连,实用度较高,且意义相关的成组汉字,更为有效地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学生文化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战后日本大学的学生文化经历了“学习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过程。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娱乐型文化”在大学校园长驱直入,最终逼退“学习型文化”的主导地位。但是,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成萧条”带来的“学习型文化”返潮,在本质上已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学习型文化”。如今,日本大学学生文化中,注重人格完善、教养培育的“学习型文化”依然在不断衰退。  相似文献   

12.
肖明清 《求索》2014,(8):15-18
当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凝聚共识深化改革是社会舆论的热点。中央领导有改革的决心、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是中国新一轮改革"舆论场"的形成背景。主流官方媒体自上而下宣传改革,抢占舆论制高点;"民间舆论场"自下而上进行改革诉求,网络围观倒逼改革;"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高度融合凝聚改革共识,创造了有利于"改革舆论场"的传播环境。"改革舆论场"具有鲜明的特点:新媒体深刻改变舆论传播格局;政府牢牢掌控舆论导向;双向互动畅通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13.
宁智锋 《求索》2011,(11):206-208
“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不过“比兴”,特别是“兴”,含意十分复杂多变,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被改变、充实、丰富着。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比兴”的阐释,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兴的隐喻作用、发端作用以及通过情感、概念上的比喻来抒情表意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同时,“兴”也慢慢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王宗峰 《求索》2012,(10):121-123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其一是较为务虚的理论性研究,其二是较为务实的实体性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又因内部差别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性研究,二是着眼于源流关系的研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实证研究资源丰厚,大有可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倡导和开展具有开创的性质,包含重构历史意识的成分,民族主义情绪也较为鲜明。  相似文献   

15.
lo^4与ta^2 是黔东苗语中描述某物从别处向说话人靠近的位移动词,即来(COME)义动词。二者表达相同观察视角下的同一位移过程,却有不同的意象图式:lo^4所描述的运动事件的动体在社会空间归属上原本就属于观察点(即归来),起、终点在同一个空间内,属单纯的路径图式;ta^2 所述运动事件的动体并不属于观察点(即非归来),起、终点分属不同的空间,属起点套叠有容器在内的容器-路径图式。二者作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以及事态助词时所表达的语义都体现了意象图式投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出于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了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代西方的“自然正当”到现代西方的“个人权利”观念,这一过程涉及从自然到个人、从共同体到个体的重要转变.我们可以从“Ius”一词的语义转换来发现这一过程.现代西方的思想界正是创造性地转换了“Ius”这一拉丁文的语义,从而用现代政治学、法学的语言表达了现代权利观念.  相似文献   

18.
刘玮娜 《求索》2012,(5):128-130
亲作为淘宝体称呼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如今在新媒体及其他领域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就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亲的语义来源,并从大众心理及会话原则等角度阐释其使用理据,进一步预测称呼语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陆莲枝 《前沿》2012,(21):199-200
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红色”的物理感知相同.壮语的“nding/hoengz”和英语的“red”作为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红色”意义的承载词,在壮英两种文化中都有喜庆、羞涩、愤怒、暴力的联想,但由于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审美观念等文化心理的制约,壮语中的“红色”偏向于褒义联想,而英语中的“红色”偏向于贬义联想,其语义联想存在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历着二战争后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维性,“单极”、“两极”、“多极”等已难以全面概括或反映当前世界格局现状。实力因素、各种非实力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直接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世界格局模式日益呈现出多维立体复合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