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声》2020,(4)
正刘少清简介原名:刘应云,91岁,生于1928年农历4月3日,于1944年农历12月15日离家入伍。1945年农历1月14日离开南溪,随国民党部队出征抗日。1949年12月,随国民党赴台至今。离开家乡75年的刘少清老人终于回到自己日夜思恋的故乡,得知这一消息的亲人、老乡们远远地迎接91岁台胞刘少清先生。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东岩村三队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9,(22)
<正>10月13日,秋高气爽!天气预报的小雨也为75年的回乡让道。亲人、老乡们远远地迎接91岁台胞刘少清先生。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东岩村三队周明友家,因为幺舅的归来,仿佛过年般热闹,院墙上鲜艳的横幅写着"欢迎亲人刘少清回家"的字样。车刚停下,家人们就热情地围拢过来,迫切地想要见到"幺舅""幺爹""幺爷"……刘少清老人更是激动不已,盼了75年,终于踏上家乡的土地。老人经常念叨,家在大山里,没有公路、没有电,回家要带上手电筒……然而魂牵梦绕的家乡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公路修到了外甥周明友的家门前,干净宽敞的院坝,整洁的房间,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9,(23)
<正>遂宁,白马。这是父亲故事里的地名。从父亲讲述的那些故事里,年幼的刘玉凤,知道了在那个离城几十里的小山里,有河、有城墙,更有父亲的思念与遗憾。刘玉凤,是父亲最疼爱的小女儿。出生在台湾的她,在2017年之前,从未到过大陆的城市。但她知道,那里有父亲的家乡,还有她不知道存在却血脉相连的亲人。分离——一个时代的悲剧刘华林,刘玉凤的父亲。1945年的一天,正在农田里干活的他被抓了壮丁。才19岁的他一定想不到,从此他将再也  相似文献   

4.
2017年3月,"头条寻人"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邮件,发信人希望"头条寻人"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当年97岁的台湾老兵胡定远寻找老家四川泸州的亲人。2018年3月12日,"头条寻人"发布了胡定远的寻亲启事。此后一个月里,很多热心人加入了帮助老人回老家的队伍,终于在2018年4月10日,历经曲折,大家帮胡定远找到了四川泸州的亲人。1940年4月,20岁的胡定远在出门买粉条的路上被抓壮丁参军,从此和家人失去联系。77年后,他历经曲折,终于得以从台湾回到泸州,和亲人相认。本文讲述了这跨越77年和3000里距离背后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2)
<正>5月9日下午6点,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从台北飞来的航班ZH9076缓缓降落,75岁的老人杨信琏着白衬衫黑领带,背一个崭新的大背包,步伐沉重,神情悲哀地走下飞机。老伴周如英跟在身后,不时用双手托住背包底部。走到接机口,杨信琏轻轻地蹲下,将背包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抱出背包中的骨灰坛,将脸颊紧紧地贴在上面,红着眼眶,  相似文献   

6.
桦戈 《今日广西》2010,(21):8-10
1920年3月16日,冯宗恺出生于博白县绿珠镇(今已合并入博白镇)柯木村蓝塘屯。1936年,在博白县中学19班读书。  相似文献   

7.
<正>"我坐在阅兵乘车方阵的第二排,看着威武雄壮的部队里有装甲车、坦克等自主研发的装备,心里特别自豪,我们的祖国实力强大了!"99岁的抗战老兵熊寿明接受采访时说。七七事变发生时,20岁的熊寿明正在南宁读高中。他当即决定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并成为黄埔六分校十四期交辎科的学员。  相似文献   

8.
何伟  周立斌  付丽 《台声》2001,(7):42-43
4月的燕赵大地,一派春意盎然。春暖花开之际,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我们相逢了再次来冀参访的台湾桃园劳工、老兵自救会会长段家安先生。祖籍湖北的段先生,生于1932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后在部队服役直至退休,可以说是一名地道的老兵。今年已80高龄的段光生,精神矍烁,身板硬朗,  相似文献   

9.
詹声谷 《黄埔》2009,(5):55-55
湘西洪江在明、清时期已是名闻天下的古商城。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陆军军械化学校由广西柳州西迁到洪江,校址建在沙湾乡寨头村,距离洪江市十余公里,校本部设在寨头村向氏宗祠,学员队、学生队、自动车工程学院、战车研究所、实习工厂、直属部队安置在寨头村附近,尚有制造工厂、大修工厂、电工厂等设施绵延十余公里直到洪江市。  相似文献   

10.
佳花凉石默无声,处处秋虫唱月明。万里青天如碧海,一,补书老兵树下故园情。中秋夜台湾老兵恤人@王连鹏~~  相似文献   

11.
廖清华 《两岸关系》2014,(11):57-58
<正>85岁,本为迟暮之年,台湾"归来"的老兵周后林却思维清晰,声亮如洪。周后林说,结发妻子悉心相伴,儿孙孝顺,过得舒心,精神自然就好。回想昔日"回乡路",长达30多年的守望,他感慨"天伦之乐"来之不易。少小离家参军,一别竟是30多年周后林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县四平乡一村(现为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共和村),20岁出头时,血气方刚的他应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离乡从戎的征程。"作为炮兵,我们往往最后撤退。虽然很危险,但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回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情  相似文献   

12.
“欢迎老兵回家!”刘辉老人紧紧握着民警的手,两眼噙满了泪花,高兴而又感激地说:“谢谢家乡的民警!要不是你们辛苦为我找到家,找到亲人,我还真的回不了家。”  相似文献   

13.
长江以北距万州主城10多公里的地方。背靠歇凤山。有一座名叫双堰的水库。它的下游依次是天城镇、周家坝街道、沙河街道。一条小河将水库的水供应给沿河居民。然而。从十几年前开始。河流逐渐被污染。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其间。人大代表们不停地奔走呼吁,终于,在新一届万州区人大的监督下。事情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葛凤章 《两岸关系》2014,(12):49-51
<正>一封表扬信辗转交到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领导的手里。写信人叫徐明,是一位居住在台湾新北市永和区光复街的老台胞。信里赞的是"工商银行之大爱",扬的是"朱捷先生之仁义"。看完这封信才知道,这位老先生讲述的是工行员工朱捷10年来侍奉台湾好友杨银岳的感人故事。咱俩都是当兵的2002年,30岁的朱捷在工商银行上海普陀支行曹阳新村第二支行当  相似文献   

15.
夏燕 《观察与思考》2008,(13):24-25
“海峡的水是深?是浅?脸上的泪是苦?是甜?三十八年是长?是短?眼前的事是假?是真?离家的时候还是青春年少,回家的时候已是风烛残年。但愿不必再等三十八年,两岸才能携手,海峡才现欢颜。” 1987年12月12日,新加坡诗人适民先生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宝岛台湾开放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访友不久。大时代的剧变,带来数不尽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又深藏着多少人的无尽等待和期盼……1950年前后,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没想到,很多人这一去,便从此与家人远隔天涯,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之后竟要用足足半生的时间来跨越。  相似文献   

16.
4月的燕赵大地,一派春意盎然。春暖花开之际,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我们相逢了再次来冀参访的台湾桃园劳工、老兵自救会会长段家安先生。祖籍湖北的段先生,生于 1932年, 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后在部队服役直至退休,可以说是一名地道的老兵。今年已 80高龄的段光生,精神矍烁,身板硬朗,至今仍然奔走于两岸之间,热心促进两岸老兵之间的交流,积极争取祖国大陆对台湾弱势群体的支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两次对段先生进行了采访,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深厚的中国情结。 为祖国的强盛而荣耀   当我们问到他两次到大陆…  相似文献   

17.
李吉双 《台声》2011,(9):66-66
去台湾的第四天,受朋友的邀请,我们去了台中市。据说这是一个颇具台湾传统特色的城市。进入台中,当我们搭乘公车前往东海大学的路上,我听到了坐任我前面的一位老人用标准的大陆口音在向人问路。原本以为在这异乡遇虱了同乡,大家没准还能交换一下出行心得,于是就向他打了一个招呼,却没想到眼前这位老先牛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的一位老兵,而60多年的经历竟没有让他改变乡音。  相似文献   

18.
王海军 《台声》2011,(1):67-68
回大陆之后,时常有人问起我,台湾怎么样?我总是无以应答,因为台湾带给我太多太多不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正>《原乡》以两岸关系为题材,反映了20多年前去台老兵思念家乡亲人,冲破重重阻挠返乡探亲的动人故事,是一部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沟通了解、密切感情联系的艺术佳作。——张志军老兵不是一个孤独的群体,他们一头牵着大陆,一头连着台湾。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台湾人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心中有一个清晰的信念: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永远是一家人,国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8,(20)
正身前环抱骨灰罐,坐飞机住酒店同坐同卧。从2003年抱回第一个老兵骨灰返回大陆开始,台湾里长刘德文不收取任何报酬,走遍大陆23个省份,15年义务帮助上百位老兵"回家"。为送老兵中秋与家人团圆,刘德文整整7年未和亲人一起过节。刘德文祖上几代都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说这些老兵做梦都想回家,只要看到他们圆梦就开心。因为这项义举,他也收获了许多"大陆亲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我带他们回家的时候感觉比血亲更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