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鼠闭合性弥漫性脑损伤脑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闭合性脑损伤即刻致死和伤后15min大鼠脑血管铸型,发现大鼠脑震荡性损伤后,脑干穿行小动脉及其分支可见多数散在的微动脉痉挛,呈节段性变细,扭曲,血管腔直径约2—5mp。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正常大鼠脑干实质小动脉直径约10~15mp。讨论了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其对颅脑损伤后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Yu XJ  Peng XM  Xiao F  Wu J  Wu MY 《法医学杂志》1999,15(1):3-4, 62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the closed injured brain of rats were observed by SEM. The rats either died immediately after conclusive injuries or were killed after 5 minutes to 5 days after injuries. The main changes were as follows: the diffuse disorder, twist, wave-like distortion and break of neuron fibers; axonal swelling; formation of axonal retraction balls; stripping and denotation of myelin sheath The ball-like swelling of neuron, break of neuron membrane and vascular wall, and microthrombus formations were also observed. These damages worsened with prolongation of surviving time of the rats. The axonal retraction ball appeared 8 hours after the injury and was approximately 3-5 cm in diameter, and developed to 7-8 cm after 3-5 days. It is observed that frontal lobe, cerebellum and brain stem were severely damaged.  相似文献   

3.
Wu JJ  Liu M  Yan HT  Zheng Z  Wang Y  Li B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5):324-327
目的观察大鼠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改变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BAEP在颅脑损伤后评估听觉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使用自制弹簧式小型生物打击机打击大鼠颅顶部,制造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模型。观察对照组以及伤后15min和1,3,6,12h及1,2,4,7,10,14,21d等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干/湿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于伤前、伤后各时间点以50Hz刺激率记录大鼠BAEP,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损伤后15min,BAEP的Ⅰ~Ⅴ、Ⅲ~ⅤIPL即较损伤前延长(P<0.05),至6~12h,Ⅲ、ⅤPL较损伤前延长。损伤后1~2d,Ⅲ、ⅤPL和Ⅰ~Ⅲ、Ⅰ~Ⅴ、Ⅲ~ⅤIPL均较损伤前显著延长(P<0.001),14d后BAEP逐渐恢复正常。伤后15min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升高,伤后1d达高峰,持续至4d后逐渐下降,至10d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BAEP可作为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后听觉功能障碍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XJ  Chen GD  Gou Q  Wu J  Wu MJ 《法医学杂志》1999,15(2):67-68,79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方法研究了大鼠闭合性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的时序变化。正常大鼠血清中MBP为6.1633±1.5301ng/ml(X±S)。伤后立即死亡组大鼠的血清MBP为11.3818±2.6574ng/ml,伤后15min,为10.8319±2.3135ng/ml,此血清高MBP水平一直持续到伤后3天。伤后第4天和第5天,血清MB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立即死亡组、伤后15min组和伤后3天之内各组的MBP水平与正常组和伤后第4天和第5天的比较,P<0.01。认为可进一步探讨将血清MBP含量的检测,作为脑震荡性脑损伤的辅助生化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PDGFR-β在大鼠闭合性脑损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的表达变化。方法 复制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并分析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PDGFR-β的表达情况。结果 脑损伤后1h即见PDGFR-β的表达上调,于4d达到高峰,14d时接近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液压冲击脑损伤后PDGFR-β表达上调及其变化,与脑损伤后经过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闭合性脑损伤酯化银和白蛋白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u XJ  Xiao F  Wu JW  Wu MY 《法医学杂志》2001,17(2):69-73,76
目的 研究闭合性脑损伤立即死亡和伤后 15min至 5天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应用 HE染色法观察闭合性脑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伤后立即死亡组大鼠脑干、大脑和小脑大量神经元表现为皱缩 (Ⅰ型变 )和肿胀 (Ⅱ型变 ),脑干大片神经纤维波浪样变形;伤后 2~ 8h,出现神经元水肿和轴索肿胀明显;伤后 8~ 24h,出现轴索收缩球。之后,Ⅰ型变、Ⅱ型变和收缩球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增多加重。伤后 4~ 5天,组织水肿减轻或消失,收缩球仍存在。酯化银染色观察,各种损伤性改变均较 H.E.染色更清晰。 ABC法,血浆 Al随伤后时间延长,从血管周围逐渐向周围扩散,并进入损伤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论 脑震荡性损伤改变呈冲击性、对冲性和向心性分布。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8.
Shu QM  Li ZQ  Li LZ  Yang SW  Zhan L  Zhang YL 《法医学杂志》2011,27(2):107-111
目的 研究大鼠脑损伤后血清和海马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雄性SD大鼠制造脑损伤模型,应用弱阳离子交换(WCX2)芯片和铜离子结合(IMAC-Cu)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血清和海马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WCX2芯片在血清和海马样本中分别捕获436个和364个...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 ,伤后 1h、3h、6h、12h、1d、3d、5d、7d取脑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6h ,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 ;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5d ,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 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伤后不同时间大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参数和β-APP、NF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变化。方法建立SD大鼠Marmarou DAI模型,分别于伤后3、12、24、72 h行DTI扫描,获取大鼠胼胝体、内囊和外囊弥散参数;比较相应部位β-APP单位面积阳性轴索数及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NF68平均光密度的伤后变化。结果实验组胼胝体、内囊和外囊轴向弥散(AD)、各向异性分数(FA)伤后逐步下降;β-APP单位面积阳性轴索数量、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及NF68平均光密度伤后逐步增加。相关分析证实AD、FA值与β-APP、NF68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DTI弥散参数可作为DAI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弥漫性脑损伤(DBI)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DBI组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2d、3d、4d、6d脑组织内c-jun和GFAP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未见c-jun阳性表达,可见少量GFAP表达。DBI15min即可在脑组织内观察到c-jun表达,而GFAP蛋白的表达则在DBI后6h增加。随着损伤经过时问的延长,c-jun与GFAP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c-jun表达在DBI后6h达高峰(P〈0.01),其后逐渐下降,伤后2d减退;GFAP阳性产物则在伤后4d左右达高峰(P〈0.0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jun与GFAP可作为诊断DBI的参考指标,二者在不同时段内表达所呈现出的时序性规律对损伤时间的推测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突触体素在弥漫性脑损伤后的表达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an SL  Huang P  Liu YF  Zhang P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07,23(1):8-10,13,F0003
目的根据突触体素在脑损伤后的变化规律,研究其与弥漫性脑损伤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垂直撞击SD大鼠造成脑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冠状断面进行突触体素染色,将染色结果进行灰度值测定,并用SPSS软件对灰度值进行分析,从而推断损伤后随时间变化的突触体素变化情况。结果突触体素在损伤后一段时间内,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双拐曲线,显示突触体素表达与脑损伤及其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结论根据脑组织内突触体素的含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推断脑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病理学及烯醇化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阳性细胞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弱,随伤后时间的延长,灰度值持续下降,伤后6h为最低(P<0.01),伤后24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2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持续到伤后24h。特殊染色观察到轴突断端球形改变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DB I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烯醇化酶(NSE)可用于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6.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神经元HSP70表达及神经髓鞘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神经元HSP70表达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诊断及其损伤时间判断的价值。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B I组,后者按DB I后处死大鼠的时间不同又分为0.5h、1h、3h、6h、12h、1d、3d、7d及10d组。然后复制大鼠DB I模型,脑组织常规取材后进行HSP70免疫组化及劳克坚牢蓝(LFB)髓鞘染色,观察神经元HSP70的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结果大鼠DB I后0.5h,脑干及海马处见HSP7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伤后1h明显,12h达到高峰,1d下降,7d基本恢复正常。神经髓鞘于伤后0.5h开始逐渐出现水肿,分层、碎裂及聚集成团块状,伤后1d最明显,3d后开始逐渐减退,10d基本正常。结论神经元HSP70表达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程度对DB I诊断及其损伤时间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李兴彪  胡芸  林刻智 《证据科学》2004,11(2):126-128
目的 探讨闭合性小脑挫伤病变发生发展过程。方法 建立闭合性小脑挫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组5min、10min、30min、45min、60min、2h、4h、6h、8h、12h与正常组对照,观察其电镜变化。结果 损伤后不同时间组,小脑蒲肯野氏细胞线粒体水肿、空泡化从轻到重,线粒体嵴逐渐消失。神经纤维髓鞘疏松断裂,神经原丝及微管结构模糊,并随着时间推移,其损伤越来越重。损伤后30min,线粒体胞浆中充满了游离核糖体。损伤后1~2小时小脑蒲肯野氏细胞胞浆浓缩,细胞核开始发生染色质边集。个别细胞核发生核溶解。至4~6小时小脑蒲肯野氏细胞细胞核坏死发展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损伤后8小时,小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水肿,嵴消失,神经纤维髓鞘松解,胶质细胞核周间隙扩张。结论 闭合性小脑挫伤后不同时间电镜变化,为早期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闭合性小脑挫伤病变发生发展过程。 方法 建立闭合性小脑挫伤动物模型 ,分别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组 5min、10min、3 0min、45min、60min、2h、4h、6h、8h、12h与正常组对照 ,观察其电镜变化。 结果 损伤后不同时间组 ,小脑蒲肯野氏细胞线粒体水肿、空泡化从轻到重 ,线粒体嵴逐渐消失。神经纤维髓鞘疏松断裂 ,神经原丝及微管结构模糊 ,并随着时间推移 ,其损伤越来越重。损伤后 3 0min ,线粒体胞浆中充满了游离核糖体。损伤后 1~ 2小时小脑蒲肯野氏细胞胞浆浓缩 ,细胞核开始发生染色质边集。个别细胞核发生核溶解。至 4~ 6小时小脑蒲肯野氏细胞细胞核坏死发展到高峰 ,然后逐渐减轻。损伤后 8小时 ,小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水肿 ,嵴消失 ,神经纤维髓鞘松解 ,胶质细胞核周间隙扩张。 结论 闭合性小脑挫伤后不同时间电镜变化 ,为早期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