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5月2日,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万芳医院,享寿93岁。随着她的病逝,当年台湾的“渡海一代”已凋零殆尽。共同的遭遇,同样的情绪,让他们在台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命运共同体,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渡海一代”。回顾他们的人生,他们承受了背井离乡的苦楚,也为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功勋。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亲自指导用这一构想先后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于1988年6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这一大胆。新颖的设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与研究。一、“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设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1988年6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3.
艾迪 《党课》2008,(11):102-104
在台湾,一提起张忠谋老先生来,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台湾半导体之父、著名的“台积电”的掌门人。“台积电”在台湾地区又被大家比作台湾的“英特尔”,而作为掌门人,张忠谋却在他事业处在巅峰的时候选择了急流勇退。  相似文献   

4.
刘宏 《党建文汇》2002,(16):12-12
蒋氏父子在台湾主政时期,在对外关系上强调“汉贼不两立”,即凡是与大陆建交的国家,台湾必然会和它“断交”。这样到了1988年,台湾的“邦交国”数目下降到22个。  相似文献   

5.
陈玲 《世纪桥》2005,(5):74-76
廖文毅是最早“台湾独立”的鼓吹者之一。1910年出生于台湾云林。30年代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1932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密歇根大学工学硕士、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廖文毅任台北市公共事业管理处处长,并创办《先锋》杂志。1947年他主持成立了“自治法研究会”开始鼓吹”台湾独立”。这时廖文毅受到了国民党的注意,“二二八”事件发生后,他被圈进了通缉名单,只得仓皇出逃。  相似文献   

6.
郭淼 《党建文汇》2002,(20):39-39
1990年初,“李锦记”进驻内地,在南方建厂;1998年,涉足北方市场的“李锦记”杀入北京;到2002年,“李锦记”的产品销售额在北京市场上增加了10倍。进入内地市场已经十来年的“李锦记”,现在在内地共有3个加工厂,都在广东一带。“我们现在总共有200多种调味品,在内地市场上,只出售了60多个品种。”老总李惠民对目前拓展内地市场很有信心。  相似文献   

7.
组人 《党建文汇》2008,(1):17-17
台湾《中国时报》针对岛内二三十岁青年(“80后”)的民调显示,60%的人认为台湾大专教育没有竞争力,39%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如大陆年轻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学生不知道台湾“外交部长”是谁;新闻系学生天真地以为实施“朝贡”制度能让台湾“独立”;一位青年说,他是台湾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大陆的事”。  相似文献   

8.
1992年5月,在王近山逝世14周年之际,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老战友们撰写、编纂的纪念文集《一代战将·回忆王近山》。已经退休的邓小平亲自题写了“一代战将”四个字,当时的中央领导江泽民、杨尚昆、李先念等也纷纷题词悼念。  相似文献   

9.
只对选举有点兴趣大多数台湾年轻人对政治不感兴趣,直到大选期间才会偶尔关注下。我一位台湾朋友,80后青年王炳忠是台湾统派政党新党的青年委员。在大学期间,王炳忠是立法委员雷倩竞选团队的成员,此后又经台湾统派作家郭冠英的妻子赵耀新介绍,成为新党的青年委员。“前辈们劝我:你没有家世背景,就不要在国民党混。”立志从政的他最终选择了新党。  相似文献   

10.
他自称是张学良将军的副官之子:自幼习武成为“北腿”正宗传人;他经历过“文革”期间的苦难后成为声名显赫的亿万富翁,并入选《新财富》的“中国内地400富人榜”:在当地,他被人们称为“扶贫大王”;他头顶桂冠,各类头衔多达50余项。  相似文献   

11.
现在社会上流行“拼爹”,看着别人“拼爹”正酣,心里不免有点痒痒,虽然没有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自己好歹也是一个硬梆梆的“油二代”,不由地想凑一把热闹,拼一拼咱的“老爹”。我的老父亲,是首批进入柴达木盆地搞石油的第一代柴达木石油人,是一个标准的“油一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从陕北四郎庙经青海民和来到柴达木,住过地窝子、帐篷,吃过炒面、咸菜,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的柴达木,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足迹满布冷湖、花土沟、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6,(12):55-56
李昌平周婷在2006年第11期的《炎黄春秋》上撰文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部分农地必然会转做非农用地。农地转为非农用地,会使土地大幅增值。在台湾的非农地交易制度中,对增值收益分配有严格的规定——“涨价归公”。这也是台湾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农地和非农地的价格差距很大,一般在十倍以上。我拜访的曾先生,25年前花400万台币(近1007/人民币)买了5亩农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已经是小镇边上的农地了,明年就可以转做非农业用地了。如果转做非农用地,这块地的价值大约为6000万台币。按照台湾的土地制度,这5亩农地转做非农用地时,就有一半“充公”,剩下的2.5亩就是他的非农用地了,价值为3000万台币。如果曾先生将土地卖出,增值(3000—400=2600万台币)部分,要严格依法缴纳所得税——即“涨价归公”(涨价100%,40%归公;涨价200%,50%归公;涨价300%,60%归公……)。所得税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曾先生说。他的地卖出的话,估计缴税在1000万台币上下。在台湾,土地交易的所得税,税收全民享有,而非地方或部门享有。除?涨价归公”为农民和全民提供福利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帮助“农民工”进城。“政府”将最有增值价值的土地用于建造经济适用的“农民工”住房,让“农民工”的财产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值,这样“农民工”就自然成为了城市的居民。  相似文献   

13.
火鑫  铭秀 《党员文摘》2003,(4):13-14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为复杂的重要人物。他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作对,在逃往台湾后仍然顽固坚持“反共复国”方针,但他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这与现在台湾那些图谋分裂祖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台一中”的跳梁小丑相比,是值得肯定的。毛泽东曾经对蒋介石的“一个中国”立场表示过赞赏。  相似文献   

14.
刘霄 《廉政瞭望》2014,(13):60-61
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台湾海峡的地理距离和政治文化因素,双方难免会有对彼此的误解、好奇。台湾作家廖信忠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中介商”、“搬运工”,他在《我们台湾那些年》一书中,用通俗轻松的大白话,向大陆民众讲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台湾.讲台湾几十年来的剧变。  相似文献   

15.
王开岭 《廉政瞭望》2012,(13):76-76
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你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同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相似文献   

16.
1976年12月25日,台湾“总统”严家淦在国民党的一次会议上声称,据他的记忆,遭到处决的“政治犯”、“台独”分子只有郑评。据笔者考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被处极刑的“台独”分子并不止1人。应为3人,另有3人也被判了死刑,因种种原因未被执行或改判了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7.
王近山将军,湖北红安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15岁参加红军,20岁成为红军年轻的师长,30岁当上解放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军长),39岁当上大军区副司令员,40岁被授予中将军衔。王近山中等身材,眉黑肤白,眼睛和善,嘴角常常挂着微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白面书生的人,却有一个与他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王疯子”。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18日,在台湾执政了几十年的国民党丧失政权,一贯主张“台独”、代表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台湾当局将把台湾引向何方?新领导人有没有诚意改善并发展两岸关系?台湾政局的变化牵动着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善意和解”缺乏诚意“就职”演说包藏祸心台湾新领导人和他所代表的民进党一贯主张“台独”,早在1991年就将所谓“台湾独立建国”写入党纲。但在选举期间,面对岛内大多数民众反对“台独”并要求和平、稳定与发展两岸关系的强烈呼声,这位领导人改称要走“新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是台湾政坛公认将会非常混乱的一年,也是外界普遍认为蓝绿恶斗会更加严重的一年。在这种气氛下,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近日突然表示,未来将致力于推动“朝野和解”。有岛内评论认为,马英九的表态“充满了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20.
韩福东 《廉政瞭望》2013,(14):64-65
林洋港为台湾“内政部长”时,他当时有一句改善治安环境的名言:要让铁窗业萧条。几年后,他成为五院之一的“司法院”院长,又表示“司法是皇后的贞操不容怀疑”,其幽默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