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仇书勇 《法学论坛》2007,22(2):119-126
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的理论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同.通过考察法人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探究法人制度的理论精髓,提出所谓"两权分离"中的"所有权"既不是指股东对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也不是指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而是指股东对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两权分离"应当是指股东对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相似文献   

2.
引言法人的分类,不仅是学理问题,更是法人立法中事关制度设计框架的重大问题。大陆法系国家多以法人的分类为基础,构建民法典中的法人制度。可以说,不同的分类。所构建起来的法人制度的“骨架”大相径庭。《德国民法典》将法人在性质上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并以私法人作为民法调整的主要对象。进而,在私法人内部根据法人的成立基础——是人的集合抑或是财产的集合,将私法人分为社团和财团,进一步建构法人制度。这种分类模式为大陆法系绝大多数国家所效仿,是法人分类中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3.
慈善法人在实质上是以慈善目的/公共利益为导向建构出来的私法人形式,这就决定了慈善法人的法律规制,应当在慈善目的/公共利益与法人自治之间保持平衡关系,既确保慈善法人的慈善目的与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同时也要维护慈善法人领域中的私法自治.中国慈善法人制度改革就应当循此逻辑,在实现慈善法人的民间性转型的基础上,从特别法规制、成员权利义务配置以及法人财产属性等方面建构起真正适合慈善法人发展的应然制度.通过比较法的考察与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探寻出诸多可供我国慈善法人制度改革的必要经验.  相似文献   

4.
论对法人的非财产损害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法人的非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由于用语上的不同而导致该制度的不明确化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本文从法人非财产损害的基本概念出发,从法人的权利能力、法人人格权、非财产损害认定的客观性和相关立法目的、法人权利义务的平等性以及权利保护形式等五个方面考察了法人非财产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在我国确立法人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绪论上篇公司法人的界定一公司的本质是企业二法人的本质是非自然人主体三有限责任制度不是法人固有内涵四公司法人的界定下篇公司法人的推论———二元资本制一“绑定说”引发“三特征说”二资本信用与“三特征说”一脉相承三建立在公司法人概念基础上的资本制度———二元财产制结论绪论公司制度、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在我国的商法理论与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这几个制度及其相互关系没有界定清楚。要让这几个制度继续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摒弃一些固守多年但并非真理的“原则”。本文检视了…  相似文献   

6.
<正> 民法通常把法人的财产称为法人的独立财产。即由法人享有的、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法人的创立人以及法人的成员的财产。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也就是指由法人组织所独立所有(或经营)的必要财产或经费。法人的独立财产制度并非渊源于罗马法,这不仅因为罗马法贯彻了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而排斥了团体作为主体的存在,而且因为在当时罗马宗法社会条件下,很难产生出既脱离家族又完全脱离个人的团体的财产。实际上,法人的独立财产制度发端于古日耳曼法的“团体总有权”,根据“总有权”制度,财产所有权中的管理和处分等权能属于团体总  相似文献   

7.
"严打"被解说为严厉打击,我们认为这是对"严打"政策的误解。本文从解读"严打"——法学与政治的联姻:工具论——"严打"正当性的根据;法律信仰——"严打"的另一种研究范式三个方面对"‘严打’与法律信仰"这一法律课题进行了文中独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的刑事政策起到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法人人格权制度扩张的限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自然人人格权及由此类推得出之法人人格权制度发展的近代路径会发现,所谓法人通过扩张其精神性人格权而成政治实体的政策担忧,实为对法人制度扩张主攻方向的误判。在人格权扩张明修栈道的掩护下,法人借助其类推自自然人的广义财产观念指导下的法人财产制,跨越了公、私法律界限,这使旨在防范法人公法化的法人人格权类推适用中的种种限制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应将类似监督之注意力转向法人财产制度方面。  相似文献   

9.
《北方法学》2020,(6):54-65
作为一种团体构造,机关法人的权利能力来源于公法,实质是公法对私法的限制。我国坚持"机关法人肯定说",《民法典》《民法总则》中皆规定有"机关法人",但有关之规定却过于简单,"机关非法人化"成为常态。机关法人兼顾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品格,涉及公、私法规范的"接轨"问题,这就决定了机关法人不同于一般法人的特质。机关法人看似一个民事主体,实则是一个财政主体,涉及财政法的规则及约束问题。机关法人不同于一般法人,因其只强调人格独立而财产和责任均不独立。唯其如此,机关法人方能更好地为履行职能需要进行民事活动,机关法人的设定目的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企业法人的独立财产责任是企业法人财产独立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法人的独立财产责任并不是人们追求财产独立的副产品,恰恰相反,在法人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正是由于人们在追求责任独立的制度创造实践中,才悄然不觉地构织了我们可以称之为财产独立的制度秩序。企业法人出资人有限责任原则,是企业法人制度的基础。有限责任原则包含着权利义务两方面的内容,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法人制度的基本方面,也是我们据以认为财产独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集体所有权在欧洲近代私法中被排除,因为它的功能目的和制度结构与大陆法系所有权制度的原型——私人所有权——彼此对立。相对于作为主观权利的私人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主要体现为一种功能性概念,它以财产的目的为中心建立,旨在将特定财产保留在一定范围的共同体内部,使其服务于团体共同利益。这决定了集体所有权制度在价值层面上是客体优先于主体,集体优先于个体。围绕集体所有权的法律建构,欧洲学者的尝试主要依循两条路径:日耳曼法路径与罗马法路径。最终为大陆法系国家立法采用的方案是将其改造为法人所有权模式。基于集体所有权的制度功能,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设计在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如何推动和促进土地社会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张力 《现代法学》2013,35(2):75-92
现代民法上的法人制度包含了为公司制度发展量身定做的"完人化"标准。公司制度借与法人制度融合获得了广义财产与基本权利,扭转了公司在传统社会组织身份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形成了对其他企业类型的制度竞争优势,但也带来巨大风险:公司异化为新身份格局中的"公司帝国"。法人制度在我国具有主要服务国有企业改革的功能狭隘性,加之官商传统潜移默化,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官商公司帝国",妨碍了国有企业实现公共利益。针对性地而言,应祛除法人制度的极端功利主义成分,重建国有企业承载公共利益的法人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3.
【裁判要旨】公司作为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公司法人制度最基本的特征。然而,在公司制度的具体运作中,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在管理、财务甚至人员等方面出现实质上的混同,违背独立法人应贯彻的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以达到转移公司财产、规避公司债务的非法目的,导致了本质上丧失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相似文献   

14.
法人人格独立制度在罗马法上就有其雏形,并为近代法人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律为保证法人人格独立得到贯彻,设定了一系列制度,如设立制度、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等。法人人格独立意味着法人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成为一新民事主体。这一方面,扩大了民事主体之范围;另一方面,能完成个人不能独立完成的事业或实现个人所不能独立实现的目的,对促进社会进步作用甚大。但法人人格独立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保证法人制度健康发展,我国未来立法应设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弥补法人人格独立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王永杰 《行政与法》2002,(6):96-96,F003
当法人不仅以投入合作企业中的财产承担责任,而且以未投入合作企业的财产承担责 任,这时其承担的就是无限责任。因此法人能够承担无限责任,“非法人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本质上是合伙企业。由于法人与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法律性质不同,法人在承担无限责任时,其承担的风险又会小于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组织和自然人。因此中方合作者应当尽可能以法人身份参与“非法人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相似文献   

16.
基金会法人财产的特殊属性在于财产的非分配性,而"近似原则"则是这一属性的典型表现。"近似原则"使致力于慈善目的的财产能够在现实情况发生变化时仍然能留在广义的慈善领域,也使得意思自治的私法原理获得更为深刻的内涵。"近似原则"适用于慈善基金会法人慈善目的和剩余财产,以及公益信托、慈善捐赠形成的慈善财产。《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虽然规定了"近似原则",但在其适用范围和具体的适用规则上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 经济法人的财产责任范围问题在法人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解决的是经济法人在经济交往中以哪些财产作为其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客体的问题。过去,在吃“大锅饭”的情况下,法人对自身经济利益较为冷漠,在相关的财产责任面前往往表现出毫无原则的推诿与迁就,自然也就缺乏确定法人财产责任范围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法人的责、权、利逐步明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经济法人财产责任范围的任务也就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法学工作者和经济法人的面前。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同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高等院校没有按照其组织目的与财产关系进行类别划分,而是根据创办主体和资金来源的不同分别归类为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并以事业单位法人定位其法律属性。我国虽已建立公益信托制度但却未发挥实效,公司这一组织形式被限定在营利性事业领域,因此,我国在高校法人形态的模式选择中宜引入财团法人制度,以财团法人理论为依托重构高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法总则》第三章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以及特别法人,毋庸置疑,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属于《民法总则》定义下的营利法人。本文从公司作为营利的商事法人的角度观察公司营利性应有的特殊性与含义,分析并梳理公司营利性所涵盖的股东盈余分配请求权及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协调。比如:研究股东利益最大化及商法制度现代化中的营利性、种类股制度的设置是否舍弃公司营利中所含的盈余分配请求权或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以及弱化公司营利性是否影响股东利益最大化等问题,本文拟明晰民商合一模式下民法总则之规定在商事制度创新与移植之间游离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20.
法人组织说批判——兼谈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问题●李高中丁文联贺小勇法人本质理论,是法人制度的理论基石。由于理论逻辑起点(即“法人”之词义赋予)不同,史上关于法人本质曾先后出现过拟制说、否认说和实在说,而尤以法人实在说对当今法人理论与民商立法影响至深。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