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亦鸣 《各界》2008,(1):23-26
学俄语、闹学潮   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呱呱坠地.   他的出生,使蒋家的烟火有人继承,令常年孤寂的王采玉(蒋介石的母亲)、毛福梅(蒋介石的原配)婆媳欣喜异常,她们在蒋经国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宠.……  相似文献   

2.
邢逸群 《侨园》2013,(12):69-69
<正>作为蒋经国几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蒋孝章不仅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更是蒋介石、宋美龄最宝贝的孙女。可是孝章学业成绩不理想,参加台湾联考大学失利。台湾时期的蒋家,在很多地方有特权,唯独在联考制度下,蒋家子弟得和一般学子挤大学门。为了让孝章读大学,蒋经国只好让孝章留学美国。但赴美留学,由于身份和安全问题,孝章不便和一般学生住学生宿舍。  相似文献   

3.
苏智良 《各界》2010,(12):75-78
抗战胜利后,尽管杜月笮与蒋介石已有过节与矛盾,但双方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表面上客客气气:在公开场合,杜月笙对蒋的政策均表示拥护,表态积极,捐款踊跃。但到1948年秋天,杜月笙与蒋家父子形成了正面冲突,发动攻击的,正是如日中天的蒋经剧。  相似文献   

4.
1925年10月,经蒋介石批准,16岁的蒋经国和其他90个年轻人一起赴苏. 蒋经国到达苏联后,进入莫斯科孙中山大学.他被孙中山大学的联共支部书记视为"有训练的马克思主义者". 转眼就是1927年.这年2月1日,蒋介石还曾致函经国,鼓励他毕业后"仍在苏联继续学习",看不出会有大的政治动作.但是进入4月,蒋介石却通过白崇禧在上海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发动反共政变.这对于蒋经国宛如晴天霹雳,但他转变得很快,马上带头鼓动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谴责.  相似文献   

5.
政治内外 抗战爆发后,父亲转移到了重庆,他和早期帮会里的人关系渐渐疏远了,相反,与蒋介石这些人走得近一些.父亲在重庆时跟戴笠走得很近,所谓走得近,就是帮助戴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帮助国民政府抗日. 蒋介石和父亲的关系,坦白说就是利用,因为蒋介石始终没办法控制上海,所以他要利用父亲在上海的关系实现间接控制,而父亲是不做官的,无所谓蒋介石对他怎么样,所以这种利用也是单方面利用.  相似文献   

6.
李普 《瞭望》1992,(39)
1.遥想公瑾当年 淮海大战,解放军60万人,打败蒋军80万人,歼灭蒋军55.5万人。被歼的五个兵团,大部分是蒋介石的精锐。中原逐鹿之争至此结束。蒋介石末日来临。淮海战役后十天,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中国历史上,得中原老得天下,果然如此。 这样的大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淮海  相似文献   

7.
王丰 《各界》2009,(10)
"御医"建议蒋休息半年,宋美龄大发雷霆 蒋介石在阳明山车祸之后,健康亮起红灯.1972年是壬子年,蒋氏家族中的"逼宫"事件,更使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心情蒙上一层阴霾. 1972年5月最后一周的某个下午,在阳明山中兴宾馆的阳台走廊上,蒋介石正沿着走道来回散步.秉性刚直的"御医"陈耀翰趋前向蒋介石鞠了个躬,陈耀翰向蒋介石坦白说明最新的检查报告,"总统"的心脏扩大情况,已经到了非好好静养治疗不可的最后关头.  相似文献   

8.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相似文献   

9.
高鹏 《各界》2009,(11)
李绩算是民间演义里歪曲得最厉害的人之一,他是唐代名将之首,用兵如神,但在<隋唐演义>里却成了老道士徐懋功,变成诸葛亮、吴用之类手无缚鸡之力的军师型人物.李绩出身富豪之家,自幼好武,17岁参加瓦岗军起义,很快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后随李密降唐,跟从李世民先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等,功劳显赫.唐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不久平突厥,安定了唐朝北疆.  相似文献   

10.
正堂弟到捷克留了几年学后,在首都布拉格市的西郊办了一家小工厂,生产一些陶瓷类的工艺品。因为经营得法,发展得倒也不错,后来他就把我这个略懂点外语的姐姐叫了过去,帮他处理一些业务上的事情。那天,堂弟因为有事去了几百公里之外的伊赫拉瓦市。傍晚下班后,一个客户打来电话,说当天就要一批货,而且无论如何也要在天黑前送到。此时,工人  相似文献   

11.
正长征路上的红军电讯员长征开始后,国民党的"固定位置作战"失去了作用。红军每天都在行军中,而当时国内还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络。蒋介石不得不借助无线电台来发送情报,下达作战命令。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截、围攻和围剿,我红军电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破译敌人密码"上。每一次都能巧妙地化解蒋介石的围剿。红军电讯员是通过严格考核和选拔出  相似文献   

12.
王丰 《各界》2009,(12)
蒋眼中的"股肱之才,战场死士" 陈诚,浙江青田人.1918年,21岁的陈诚考进保定军官学校.两年后该校因直皖战争爆发而停办.1923年,陈诚任建国粤军中尉副官,于肇庆讨伐冯宝初战役中,胸部中弹负重伤.蒋介石以大本营参谋长身份至医院探视,知其英勇,又因同为浙江子弟,印象深刻.出院后,陈诚受蒋介石拔擢,出任师部独立连少校连长.  相似文献   

13.
梁茂芝 《侨园》2013,(11):72-73
<正>蒋介石一生曾多次成为行刺的对象,其经过已屡见报端,但广东军阀陈济棠谋划实施的南昌"刺蒋"案至今鲜为人知——三刺客南昌偷袭蒋介石1931年6月26日,南昌。蒋介石、陈诚、杨永泰等一行在讲武堂举行阅兵式。结束后,蒋介石等人在警卫人员的保护下,乘车返回江西大旅社。马路两旁站立着执勤军警,军警身后是看热闹的南昌市民。车队驶到马路拐角时,车速稍微放慢。就在这时,一名站岗士兵被其身后的一个彪形大汉猛力一推,跌倒在马路中央。  相似文献   

14.
学会怎样忙     
人是应该要忙的,但忙的类型和性质有所不同,忙的方式也不一样。懂得"忙"里蕴含着的不同内涵和掌握忙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学会怎样忙才有意义。按星云大师的说法,忙有四个层次或四种类型:气定神闲的忙、心浮气躁的忙、开开心心的忙和不甘不愿的忙。所谓"气定神闲的忙",即人忙心不忙。通过  相似文献   

15.
陈钢 《瞭望》2003,(17)
陕西省淳化县卜家乡蒋家山村,是一个地处黄土高原南缘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小山村。1999年至2001年,在上级政府“既能吃粮又可养羊”的口号引导下,蒋家山村退耕种草600多亩。然而2002年上半年,蒋家山村村民却将600亩苜蓿草中的500亩退草复耕,重新种起了粮食。 不久前,记者来到蒋家山村,与部分村民和基层干部展开了一番对话。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要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基层政府和干部要切实宣传、执行好国家政策,并通过完善的配套措施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6.
薛岳,广东乐昌人,1896年生,黄埔陆军小学第六期及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他原名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对岳飞精忠事迹的崇仰.薛岳个性耿直不喜钻营,能在派系林立、恶性倾轧的国民党军中拔尖而起,完全凭借历次战役立下的赫赫战功,因而有国军"战神"之称.将军一生传奇,他虽已走远,人们仍记得他的脚步声…… 血战元帅府护卫孙中山 近代史上,大凡叙及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广州蒙难,必着重描述蒋介石如何冒险犯难,登上永丰舰营救中山先生而终获信赖,许为国士.  相似文献   

17.
正"八七"会议是邓小平记录的《人民日报》2014年8月12日发表王刚的文章指出,大家了解"八七会议",但并不一定知道这次会议是邓小平同志记录的,这份珍贵的记录原件现在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从莫斯科回国后,192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机关负责管理文件和机要工作,同时参与起草文件。面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叛变革命的  相似文献   

18.
樊继福 《理论导刊》2007,2(9):109-111
抗战胜利后,美国极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解放战争的进军步伐打破了其美梦,被迫在对华政策上不断进行调整。"全力支持蒋介石政府","尽力阻止中共统治中国","阻止中共成为苏联的附庸","阻止中共取得台湾",如此,一步步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19.
刘台平 《各界》2013,(12):11-14
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习军事,参加反清革命.国民党改组后逐渐取得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成为真正的领袖.他对胡适这位学贯中西的知识界领袖,颇能以礼待之.从1932年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就交往甚多,胡适也很佩服蒋介石的能力与手腕,但对其独裁则一直持批评态度.蒋对胡的抬举,胡常常不领情,让蒋尴尬不已.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6,(8)
正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责任问题,很长时间内,主流史学界人士都认为是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其主要依据是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铣电"强调"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利弊冲突"。然而时至今日,该电文也未在大陆和台湾现有的档案中查到。而随着新史料的发掘,更多学者将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归于张学良,从而弱化了过去一边倒式的蒋介石不让抵抗的观点。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下达"不抵抗"的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