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共党史中,思想史是灵魂。党的思想史应当是科学思想发展和价值观演进相互结合的历史。中共在价值本位论上,经历了从以人民为本位到以工农为本位的变迁、再到以人民为本位的复归、进而实现向以人为本的转进。在价值内涵论上,有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共曾经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倡导为公、兴国、团结、勤俭;而到了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共的价值内涵进展到强调公平正义,倡导精神上的爱国主义、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政治上的人民民主、社会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共政治思想史是中共历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两大学科都无法回避的课题。一方面,中共政治思想史以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发展、成熟过程中整个“心路历程”为研究对象.是中共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共的政治思想又是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的一支,有着从非主流到主流、由从属到支配的发展脉络.其对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和政治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概念史究竟应当如何研究,中外学界似乎存在争议,或以为概念史研究所关注的应当是概念在社会史中的变迁问题,或以为概念史研究应当关注概念在政治语言史中的概念论辩问题。对于中共概念史而言,这两种问题取向都有助于在研究中敞开别样的分析视域。但从概念史研究功能看,概念史是作为表意思想史而存在的语言现象,概念史变迁既承载思想史的变化,也因思想史的存在而使自身得到解释,并因思想场域的“弈盘”交锋,使概念史阐释呈现交错复杂的面相。从中共思想史视角考察中共概念史变迁,学理上合乎思想史与概念史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中共政治实践史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思想史,不能不由其核心政治概念提供表征,政治概念史如何对政治思想史进行语言反应,政治思想史如何为政治概念史的解释提供场域,政治思想转型与政治概念更新又为何存在不可脱钩的历史关联等,都是中共概念史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共思想史研究业已取得重要进展,亦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缺点,需要继续构建更加符合研究对象属性和历史发生场景的实证研究规范。通过识别研究对象的全部属性,可以呈现中共的思想行为活动场景及其运作逻辑,揭示中共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进路。这不仅要求从历史认识论层面推动研究对象的客体化,减免虚造历史现场的“镜像”研究;而且要求加强研究过程的历史学规范,在学术史、议题设置导向、史料批判等环节形成一体化的实证研究操作规程。应当指出,构建历史实证研究规范是提升中共思想史研究科学化水平的中介环节,而非终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作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学科体系逐步构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无论是在通史类研究还是在专题史研究方面,都取得扎实的进展,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学术著作为中心,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考察,并适当展望其发展趋向,以期为深化中共思想史研究及其学科体系构建提供相应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中共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与建设思想的总称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在不同时期绵延嬗变并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成果颇丰。梳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化中共文化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为中共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视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客观上给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要解决由此引发的诸种问题,要通过思想史的研究推动党的建设,有赖于从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比较研究、原始资料的考证和阐释、"活"史料的择取、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等对以往的党史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纪念文本中的核心概念是承载和传播中共政治思想的直接有效载体:在纪念活动中,中共对核心概念的选择和阐释是中共政治理论构成和变迁的表征;纪念活动中对核心概念的强调和重复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共的政治思想,推动着中共的政治实践。从概念史视角对中共纪念史进行研究是中共政治思想史的新视角。纪念史中的概念是概念史研究的一部分,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也适应于纪念史中的概念研究。但纪念史也有自己特殊的一面,对纪念史中的概念进行判定时,既要将概念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起来,还要寻求其他方法。对纪念史中的概念进行研究时,既要注意特定时间内概念与思想的同步性,也要重视特定时间内概念既有的批判性变化的一面;既要注意中共纪念活动中文本概念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还要注意研究纪念对象的概念化。  相似文献   

9.
1927~1949年间,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共的政治认同有一个嬗变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共的政治排斥阶段、政治反思阶段、政治认同初步形成阶段以及政治认同最终确立阶段。民族资产阶级认同共产党而抛弃国民党,这与中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共坚持把民主政治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注重民族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以及与他们构筑良好的私人感情,这些为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共形成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4,(9)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在中共文献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是首次。科学把握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中共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变化;从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国家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中国改革历程的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在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后,为实现持票人与出票人或承兑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规定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在性质、成立条件、行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票据权利的特征。我国票据法中虽对此有所规定,但却有其不周全之处。  相似文献   

19.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5,21(6):24-2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内因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手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部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要重视解决民主分权和加强监督中的利益与权力的考验问题,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问题,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