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戴震是我国18世纪学术巨擘和著名思想家。他在建构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时,始终坚持了两项基本原则,即“由训诂而推求义理”和“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对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解读,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王杰 《理论前沿》2002,(11):29-31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中叶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尽实致知”的认识论思想是其义理之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贵扩充,重问学”、“重行必先重知”以及“去私与解弊”三个层面,对戴震关于获取真理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成为戴震义理之学系统中的“网上纽结”,并对其义理之学系统中提出的“闻道”、“闻义理”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朴学思潮在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上均有建树。前者以“经学即理学”说为主轴,搭建了足以让清代学者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形成朴学正统的同时,还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后者以效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为核心,创制了精良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科学精神炳烛。朴学思潮之失,在于学术理路上存在缺陷、以及适用性价值的缺失。前者是其发展途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后者一旦发作,歇息易也。  相似文献   

4.
清中前期,朴学激成时尚。但相比两汉之经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惟独清代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精神,即便如此,仍无从阻遏学术上的繁花似锦,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昂扬之势,这个“一马”就是经学、考证史学;“万马”就是包括小学、音韵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方志学、天文学、算学、舆地学在内的百艺群科。究其原因,朴学思潮的推动居功乃大,这主要获益于朴学思潮的学术目标、学术理路以及相应而达的学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两个并行的过程相伴生:一是反理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二是朴学思潮的兴起。在第一个过程中;学界知识群体的主流,选择了共同的批判方向,即“反理学”,但深入的程度与抨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体现了同一中有分歧、有争执的特征。在第二个过程中,各学派都勇蹈回归元典之路,主张用朴学取代理学,体现了分歧中有合流的特征,进而形成趋势,使文坛学术主流之移易变得不可阻遏。  相似文献   

6.
徐恕甫(1884-1964年),字道忠,安徽巢县人.常以为士君子立身处世当怀抱救人之术,济人之心.又常思天下至难之理莫过于医,至重要之事亦莫过于医,遂崇尚范文正"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明训,乃求道于数家名医,披览搜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兼收并蓄,学成后遂悬壶于庐巢两邑,治病救人,技高望重,临证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家咸往,辐辏于道.悉闻当年求之于其,无论富贵贫贱诊金药资概不研究,多少随人着量,贫者不但诊金不受,药资亦自愿代偿.于1956年任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聘为安徽省工人疗养院医学顾问,1958年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病故,享年80岁.编著有《医学源流》、《伤寒摘要》和《徐恕甫医案》等.笔者昔曾整理徐氏遗存手稿内容,将其学术思想撰文发表[1~3],唯仍似有未尽之处,故予再探,以补不足.  相似文献   

7.
审因论治思想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主要思想之一.病因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正确、全面地审察病因,探究病源,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审因论治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倡导诊病要知其始,以求其本,这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明病因类别是审因论治的前提,明确病因之常与变是审因论治的关键环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多维遍历"为临证之重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韩明向教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认为阴虚是许多老年病突出的病机特点,注重使用养阴法治疗老年病,以补老年人阴精之不足,增液养血行血,助阳生化.临床喜用补而不腻、疏而不散之一贯煎,以治肝肾阴虚、血燥气滞之证.  相似文献   

9.
子曰:"书无不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传》。仔细研读,上古圣贤已经为我们确定了"5尽"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胡应麟“格以代降”、“兴象”说(一 )胡应麟论“格以代降”,认为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风格 ,如“离骚、九章 ,怆恻浓至 ;东西二京 ,神奇浑璞 ;……唐人律调 ,清圆秀朗 ,此声之各擅也。”不同诗体具有不同的美学品格 ,如“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绝句之构 ,独主风神 ,此结撰之殊途也。”然而他具体的评论中还认为时代风格与美学品格后不如前 ,仍然以古为尚 ,他说 :“其文日变而盛 ,而古意日衰也 ;其格日变而新 ,而前规日远也”。他在“体格日卑”的基础上 ,崇尚汉诗 ,认为汉诗格高 ,“汉多主格”、“直写胸臆”、“浑然天成 ,绝无痕迹”…  相似文献   

11.
"切己体察"是朱熹一向推重、倡导的经典解读方法.其所谓"切己体察",具体内涵有三:第一,读者"须是将身心做根柢";第二,读者凭借经典所涵之"理"解经;第三,读者依靠自身经验来体味经典之义理.其实这就是经典解读的三条进路.在朱熹看来,以切己体察之法解读经典,能取得"知得深"、"信得笃"等解释学效果.朱熹所倡导的切己体察法,对后世一些学人形成崇实黜虚之学术精神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夫玄宇浩渺,苍海广域。皆由文字易记。以通古今。若无文字之实,瀚墨之妙,定然古往是非难考,寡陋难平,烦言碎迹,本末虚沉,功败难述史记无清,天下朦胧。终朝野千年难求一正焉。夫上古以"结绳"而治。事繁大,大并多结其绳,事寡小,小并少结其绳。然果终求粗治,难释精意。古有伏羲氏善治天下窥天际流星陨石游驻之奇象视山水鸟兽聚集遣散之异  相似文献   

13.
量刑基准作为经验之存在,既可以表现为一个确定的经验点,也可以表现为一个经验幅度。在相对合理主义理念的指导下,量刑基准不应在量刑初始阶段作为量刑依据直接加以采用。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坚持"法定优先"原则,构建"缩幅求交"量刑模式,并且充分发挥量刑基准之保障与警示作用。唯此,才能在终局意义上得出主客观相统一的、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相对合理的量刑结论。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以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为其中最为突出的三派思想体系,乾嘉时代的哲学形上学是以“道本论”为其典型形态。在该时代的思想体系中,“道”既是一种超越任何具体学科专门技术的崇高价值理想,也是一种与认识论相关的真理,而且还是统合理、气、心等前代核心概念的最重要的概念。以戴震、章学诚、钱大昕等人为代表的“道论”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由气化而求道”,“即器以明道”,“即事以求理”的“经验论”和实证化的倾向,拒斥宋明理学中带有思辨特征的理学与心学思想传统,展示了中国哲学深层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公安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领域的教育,其特色表现为鲜明的政治教育性、独特的警务化管理方式、突出的职业技能教育思想、浓厚的行业办学色彩和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相结合.办好公安高等教育,必须澄清"创新精神首位说"、"唯职业培训说"、"警务化管理淡化说"、"公安教育产业化说"和"公安行政干预过多说"等模糊认识,突出公安特色,建构起公安高等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医原创思维须明中医学之义理,明中医学之义理先须读懂中医之古籍,然而读中医秦汉之古籍则当借助于训诂学方法,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论述训诂学方法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富有开拓和进取精神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宽容和创新精神的杰出思想家。在思想领域,王安石本着"惟理是求"的精神,客观地、平等而不存偏见地对待各种学术流派,吸取各家各派的合理思想。他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法入儒,以及援诸子百家入儒,以充实和弘扬儒家的学说和义理,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张子和不但擅长汗、吐、下三法,且善于用补。其补法的特点是:以祛邪为前提,以补不足为宗旨,攻补兼施,并重视寒补、食补,对虚损无邪之人才纯用补药.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封面画鉴赏     
惠崇(?-1017?)北宋僧人、画家、诗人,与希尽、惟凤等八人时称"九诗僧".建阳(今属福建省建阳市)人,一作淮南人.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沈括歌其为"小景惠崇烟漠漠",实为南方山水画派之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