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是非常激烈的,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是绝对排斥自由主义民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马克思的批判是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不民主的现实的批判;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民主;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自由主义民主,也没有拒斥一般意义的民主,相反地,马克思认为民主主义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傅艳蕾 《前沿》2014,(23):58-59
从"需求"视角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与吉登斯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侧重"物质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内容的来源,而吉登斯侧重"心理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和比较,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坚持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两手抓",不仅要关注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的建设,而且还应关注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方法及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对德国公共领域话语权的阶级分化、公共性瓦解、合法性危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并代表了被压迫无产阶级大众话语权诉求。继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之后,伴随现代工业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大众传播商业化的资本逻辑,另一方面开始转向公共领域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权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而公共领域三大话语权分化下,"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核心价值引领,正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董伟武 《前沿》2013,(17):39-43
马克思文化批判包括宗教批判、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批判等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在各具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堆积杂陈,而是依据马克思本人生活阅历的次序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形势与社会思潮的消长次第展开的。其批判的总体路线,首先是沿着“现实实践”这条横轴由宗教、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到意识形态依层次逐步深化的,其次是沿着“历史史实”这条纵轴由远及近依时序逐渐展开的。而无论是横轴上的批判还是纵轴上的考察,其围绕的中心议题仍不外乎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的论证和无产阶级主导下的人类彻底解放问题。这一整体性的批判活动不仅证明了每一种文化批判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具体的实践性,而且也证明了这五种形态的文化批判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是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并对其认同的过程亦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看,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考量,统治阶级的思想如何成为统治社会的思想,其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如何被人们所接受、认同,一直是马克思思考意识形态问题的重点,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以此为中心而展开。在批评意识形态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旧的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根源;找到了旧意识形态进入人们头脑的途径,即政治社会化;发现了摆脱旧意识形态束缚的路径,为政治社会化的革命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段思聪 《前沿》2014,(13):74-75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时期的一部主要著作,书中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批判性分析,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根源、本质、历史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8.
孙帮寨 《人民论坛》2010,(4):168-169
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性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贬义说和中性说两个向度,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马克思把握和批判意识形态的基本场域。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中的思想"萌芽性"和"转折性"地位日臻显现。其中实践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萌芽,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视域生长点。马克思通过揭批思辨哲学,加速了意识形态认知方式的历史思维转向;通过探索历史诞生地,开启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缝合;通过洞察历史本质,切近了"彻底批判"意识形态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意识形态批判中 ,必须把特定阶级的阶级实践和历史命运作为该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在对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中 ,应该坚持具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的观点 ,是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意识形态批判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来建构的。而这一建构的具体过程,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打破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意识形态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整观念";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打破古典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学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来实现的。正是在对"意识形态之谜"和"资本之谜"双重破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揭开了"历史之谜",从而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最终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观念"到"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公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观点和意图,确立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言》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各种虚假社会主义思潮中来阐明无产阶级立场的,它不仅是一篇"亮明自己观点"的宣言,更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来维护自身意识形态安全的檄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依然严峻而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重读《宣言》,深入挖掘其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对于持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被包裹在巨大的德国意识形态的襁褓中,经过从宗教批判到哲学批判的批判,直至对批判的批判完成批判,青年马克思成功地摆脱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束缚,创立了历史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本体论批判的前提,青年马克思必须完成方法论的批判,即从黑格尔的思辨的神秘的方法中解放出来。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青年马克思经历了一个方法论上渐进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入手,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政治性及其现时代发展和价值。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看,马克思在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与特殊性存在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及其他相关蕴涵,意识形态的先导、维护或批判功能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过程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蕴涵。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阐明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光辉文献。其阐述的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在“理论彻底”上下功夫,特别重视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大力发挥教育的作用,并善于运用批判的武器廓清各种错误思潮的迷雾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全集》第1卷第305页)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它批判资本主义的残暴和剥夺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它批判一切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武器。社会主义是旧因素死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清楚呈现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批判、建构、超越三重逻辑。《圣布鲁诺》章、《圣麦克斯》章接续《神圣家族》,完成了对狭义理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实现了对一般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唯物史观确立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作了建构逻辑上的全新理解,呈现出意识形态阐释视角从哲学存在论向政治社会学、从发生学向功能学的转换。马克思指明了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论道路和经验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