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欲达成其角色重要嬗变的主观诉求。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是美国的美日同盟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两极格局瓦解以来的美日同盟的发展集中地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特点:历史继承性强、结束的标志模糊、时间长、竞争对象的分散性、目标的综合性;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日同盟发展是对冷战任务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建构并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  相似文献   

3.
肯尼迪履职后,不可避免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联邦德国极其重视维持稳定的德美关系。德美双方经过了一个不断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取得了谅解。这一时期德美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冷战时期的同盟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龚娜 《前沿》2012,(24)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际掌握着处理战败国日本的主导权和决定权,占领初期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根除法西斯主义基础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但是,随着冷战的展开,美国很快调整了远东战略,其对日政策发生了由遏制向扶植的方向性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重新定位两国关系,美国操纵联合国以片面媾和的方式,于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媾和条约》.同日,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吉田茂主导和推动了日美安保体制的建立,实际上,根据新解密的史料表明,昭和天皇在日美安保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名刊要览     
6月14日《东洋经济周刊》(日本)日美同盟不应过分担忧中国威胁日本人对日美同盟关系表示不满。这与日本人对美国没有在朝核和绑架等问题上充分地为日本利益代言的担心有关。出现这样的担忧,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美国不会看重中国而抛弃日本,理由是价值观和威胁。与  相似文献   

6.
张迪杰 《人民论坛》2012,(17):236-237
日美同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进一步加强,其军事同盟的性质更加明显。两极格局结束后,日美同盟并未因苏联的解体而宣告解散,它在新时期的亚太地区发挥着重大影响。基于此,文章对日美同盟环境下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利弊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企图主宰亚太地区的安全。在欧洲实行北约东扩遏制俄罗斯,防止其东山再起;在亚太地区则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基轴,对付未来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仍然以冷战思维来审视当今的世界,在国家关系中继...  相似文献   

8.
刘春福 《前沿》2013,(6):31-32
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日本政府采取了"对美一边倒"的政策,美日同盟成为日本外交的根本基石。因此,在对华问题上,日本也紧跟美国脚步,一直采取敌视新中国的立场。但是,到了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田中角荣上台不久就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使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而面对当前由于日本政府的错误行径,导致中日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如何能使双方能走出低谷,我们不妨从田中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原因中寻找一丝线索。  相似文献   

9.
<正>新日美同盟的实质是以日美为核心、包括美国盟友和准盟友在内的遏华势力的集结,它以军事、外交、政治、价值观对抗为中心(将来还可能强化经贸等领域的竞争),以谋求和巩固日美在亚洲领导地位,保护美国在全球领导地位,是指向未来的全面而持久的对华战略遏制思维与实践新日美同盟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和中越南海争端等一系列事件打破了东海和南海表面的平静,导致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这些争端背后是日本的新右翼化倾向和不断  相似文献   

10.
聚焦世界     
《小康》2010,(6):25-25
重建日美同盟?日本《文艺春秋》“今后,不会再以鸠山政权为伙伴。”面对极度混乱的美军普天间机场的移迂问题,奥巴马政权终于给出了明确的表态。战后50年间,日美同盟一直充当了支持日本繁荣的重要角色。首相鸠山由纪夫不得不在“重建日美同盟”这一问题上选择退却。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的美日安全保障体制张可喜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4月17日在东京发表《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标志着冷战后新的美日安全保障体制确立起来,它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得力工具,必将亚太地区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美日安全保障体制小史以...  相似文献   

12.
张仕荣 《台声》2005,(10):10-11
近年来,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日关系中的核心议题。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一度十分猖獗。“以台遏华”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台海政策。美国的台海政策基本可以总结为:“不统、不武、不独”,这是因为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从美国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的。为此,美国积极充当两岸的“调停人”,避免自身的损失,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随着“9?11”后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一方面美国推动美日同盟重新定义,鼓励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日本成为介入台海可能发生冲突的前线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加速对台军售,这既满足了美国军工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日本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NSS)出笼标志着冷战后几经调整和充实的日本安保战略逐渐定型。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规划了以强化日本防卫能力为基础、深化以日美联盟合作为主轴的"多层次安全合作"的安保路线图,标志着日本政府在摆脱战后体制约束与争当政治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受安全理念、国内与国际环境以及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制约,日本"多层次安全合作"构想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效果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未来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军事战略调整步伐加快,由冷战时期的专守防卫向后冷战时期的主动先制方向转变,这严重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助长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导致亚太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化;导致中日两国海洋权益争端激化;导致台湾问题复杂化。中国需要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在时机成熟时应开展同日本的安全对话,开展同日本的经贸文化人员往来。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与美国结盟的日本必然会受到美国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的影响。因为日本与世界最强者为伍的结盟政策导致其总是处在同盟中的弱势地位,从而产生了对盟主国家的依附性与从属性。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角度观察,日本这种对美依附性与从属性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是日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15)
正摘编自7月14日台湾《中国时报》古有秦国赵高"指鹿为马",今有美国强权"视岛为礁"。美国给蔡英文当局上了一课:什么叫做"战略棋子"。"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不就是蔡英文当局倾美日的写照吗?蔡英文在"5·20"的谈话中,明白地表示在安全上要站在美日"价值同盟"的一边,在谈论南海议题上,把"尊重国际法及海洋法公约"挂在嘴边,所有的南海主张,  相似文献   

17.
岳小颖 《人民论坛》2013,(18):252-253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链条中,澳大利亚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巩固并加强与澳大利亚的安全合作有利于减轻美军的负担并强化美国的亚太战略根基。与此同时,澳美同盟在强化"软硬实力"的基础上,其指向性也需要弱化。如何在未来的地区安全架构中致力于协调与中国的关系是澳美同盟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蔡英文当局继续推行"倚美谋独"路线,寻求美国及其盟友加大对台湾保护和支持,融入美主导的遏华价值同盟和经济体系,求美助台"固邦"和扩大国际参与。蔡当局罔顾国际政治现实,谋求在美中对抗中谋利,只会将台湾的安全福祉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俄美是当仁不让或无法回避的主角,但中国也绝非看客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俄美是当仁不让或无法回避的主角,但中国也绝非看客。世界格局此番变革的逻辑起点是打破美国霸权格局。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获得了类似周天子的国际地位,其他大国无非是不同程度臣服于美国的诸侯,有人美其名曰"一超多强"。被国际垄断资本刻  相似文献   

20.
于宁宁  于耀洲 《人民论坛》2012,(35):242-243
东北亚地区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利益与矛盾的焦点,中、美、日、俄四大国的力量在此博弈。美国霸权的存在及其推行的霸权均势战略与中俄制衡均势战略、蒙韩等距离伙伴均势外交策略,共同作用于东北亚地区,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这些错综复杂的制衡关系致使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整合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