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文公时代的最高司法长官李离,一次根据下属汇报的案情将人错判了死刑,便自己把自己拘押起来,准备抵当死罪。晋文公说:官阶有高低,处罚也有轻重,这案子是下面人弄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责啊!李离说:我的官职很大,从没有让给下属一点权;享受很多俸禄,却没有赏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错判案件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这可没有听说过。说完,不顾晋文公的劝阻,伏剑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离伏剑”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典狱长李离复查案件时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遂向晋文公请罪。文公听后替他解脱道¨﹃官职有贵有贱’处罚也当有轻有重。再说’这案子是下面官吏办的’不是你的错。﹄李离却﹃不领情﹄’长跪不起’请求处自己死刑’说¨﹃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终不受令’伏剑而亡。两千年前的李离’其行为与晋文公﹃官职有贵有贱’处罚也当有轻有重﹄的思想相对立’没让法律在自己面前﹃拐穹﹄。因而两千年后的今天’国家法律却在湛江大地﹃拐弯﹄了。1996年初到1998年7月’长达两年半时间’走…  相似文献   

3.
正向来官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循吏,一种是能吏。循吏往往安分守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能吏则善于解决棘手疑难问题,人们往往希望官员既能当能吏也能当循吏,但现实是,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能吏与循吏的获取途径、考核方式等也应有所区别。获取途径上,能吏往往需要通过竞聘、竞争或者竞选才能被发现,或提拔。而循吏往往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还可以通过轮岗来掌握更全面的工作经验。品德要点上,对能吏要鼓励讲"诚信",即"遵约定、讲义气";对循吏则要鼓励讲"忠诚",即"听话、守纪律"。用人上,管理能吏要坚持用其所长,敢于用  相似文献   

4.
闻“过”     
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到单位,小到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缺点和问题。有些是自己看到了,有些是自己没有觉察到,但是旁人却看得很清楚。对待自身的过失、错误、缺点和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第一种,闻过则怒。这种人自我感觉良好,只认优点,不认缺点,只听得好  相似文献   

5.
董克用 《廉政瞭望》2014,(13):71-71
向来官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循吏,一种是能吏。循吏往往安分守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能吏则善于解决棘手疑难问题,人们往往希望官员既能当能吏也能当循吏,但现实是,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能吏与循吏的获取途径、考核方式等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今曲沃县有太子滩)。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几个忠心耿耿的义士,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晋文公执政后,介子推却悄然归隐山林。晋文公对那些过去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时,唯独不见介子推。晋文公亲自去请,却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可始终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侧,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  相似文献   

7.
感光 《大特区党风》2002,(11):47-47
在我国古代,一些司法监察官员正直不阿,秉公执法,其品格、精神深受世人敬仰,这里据辽亍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事典》所载,摭录其中几个感人的事例。李离以死护法李离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狱官,因下属审理讼案的差错以致错杀了人。李离事后发觉这事就下令将自己囚禁起来,认为应该处死。晋文公对他说:“判错了案,杀错了人,那是下属官吏的错误,并非你的罪过。”  相似文献   

8.
正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蒙难流亡他乡,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重耳到楚国拜见楚王时,楚王问他:"我现在帮助了你,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1舍=30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有一年,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晋国重耳因遭骊姬之难,流亡在外长达19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并被立为国君,史称晋文公。初登“大宝”,晋文公接连三次对流亡期间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功臣进行奖励,涉及的面相当广。然而,一个名叫壶叔的下臣见自己鞍前马后跟从文公背井离乡,出过力,吃过苦,可三次奖赏均与己无缘,禁不住问晋文公:“君王三次行赏都没有我的份儿,请问我犯了什  相似文献   

10.
王俊  陈霞 《求实》2006,21(Z2):120-121
在英美侵权法中,过失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过失是指注意义务(duty of care)、注意义务的违反(breach of care)、损害(damage)等各种构成要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狭义的过失则仅仅是指注意义务的违反行为。可见,无论是广义过失还是狭义过失,“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1.
《新长征》2007,(10)
不管你承不承认,每个人工作之余都有自己的"圈子"。如果细分这个"圈子",又可分为"生活圈"、"娱乐圈"、"社交圈"等。人是社会的人,固然离不开"圈子",然而,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圈子"的关系则是个大学问。许多领导干部走向腐败,与自己的"圈子"有直接关系。回顾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观察那些被绳之以法的贪官,我们就会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1,(17):52-53
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是张居正的用人经验。循吏,就是为官务实而不尚空谈,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过多道德上、规则上的约束,往往能造福一方,但也有明显缺点和毛病.  相似文献   

13.
《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石奢是楚昭王的令尹,个性刚强廉直,从来不会阿谀奉承,也无所畏惧。有一次,他到下面巡视时,碰到有人杀人,就前往追捕。但将凶手捉住之后,他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迫于当时的伦理道德,他把父亲释放了,回来后却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并派人向楚昭王报告说:“杀人凶手是我父亲,如果我将父亲严惩,别人就会以为我大不孝;我置国法于不顾,把凶手释放了,这又是对国君的不忠。我的罪过应该受死。”楚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捉住,按理是不应该追究责任的,你还是好好地当你的官吧!”石奢却说:“如果我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别…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总结了莆田古代清官循吏群体事迹总体特征,系统阐述了莆田历代清官循吏在省内外为官的廉政事迹、廉政思想等;接着从莆田清官循吏清廉为民做事等事迹入手,归纳了莆田古代清官循吏的廉政思想内涵,通过对莆田古代清官循吏廉政事迹分析研究,指出如何利用廉政名人资源搞好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德宽 《正气》2000,(1):49-49
春秋时期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 ,因错判了犯人死刑 ,李把自己绑起来 ,以抵死罪。文公说 :“官有大小 ,职责不同 ,罪有轻重 ,这是下属人员处理错了 ,不是你的错。”李离仍不肯原谅自己 ,说 :“司法部门有自己的法令 ,错判刑就应抵罪 ,错判死刑就应抵命。您认为我能详察案情 ,决断疑案 ,才让我当狱官。现在既然错判了死刑 ,罪该当死。”于是 ,伏剑而死。李离的做法固有不妥之处 ,但这种尽职伏法、忠于法律、严于律己的精神 ,的确难能可贵。吏治之好坏直接影响政权之兴衰存亡 ,为此 ,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对官员职责的要求。《周礼·天官宰·小宰…  相似文献   

16.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他的弟弟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  相似文献   

17.
一颗善心     
一位哲学家有一次曾问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  相似文献   

18.
正1965年4月,毛泽东在与外宾会谈讲到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把自己一生用兵打仗的韬略概括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生动概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指灵活机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则是指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我军战略战术的精髓,深刻揭示了战争内在规律,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几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三则小故事:一个说的是有一个年轻人到一家餐馆应征,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将要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征者都是答非所问。这个青年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的话,我就要尽全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这个青年成就了一份大事业,他就是希尔顿酒店集团创始人康德拉·希尔顿。  相似文献   

20.
心净气自清     
古人云: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其中,"德"最为关键,有"德若水之源"的说法。德清,则水净,靠的是自律;德污,则水浊,需要净化。春秋时,宋国的子罕为官清廉,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收,说:"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下你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心净,追求品德上的"洁癖",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约束绳,时时规范着子罕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