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育和发展公共政策思想市场是新的历史坐标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培育和发展公共政策思想市场还面临如政府政策咨询意识淡薄、智库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政策实效保障机制缺失等困境。实践中,完善公共政策思想市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增强政策咨询意识,夯实公共政策思想市场的存在基础;打造市场竞争格局,把握公共政策思想市场的兴衰关键;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筑牢公共政策思想市场的稳定屏障。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公共政策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政策主导发展的渐进式改革史。"政策主导发展渐进式改革"的中国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进行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规划机制、保障机制以及逐步实现政策法律化的内在机理,也阐释了中国利用公共政策创新来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现代化建设、创造历史奇迹的重要机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中国公共政策创新将会在创新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果、重点以及技术等方面体现中国自己的特色,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重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更加重视政策执行力和公信力;更加重视体制机制优化;更加注重现代技术,促进政策体系和能力的双重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时常因为受到外部条件的干扰而导致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发生偏离的情况.治理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对策: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整合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素质;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邓小金 《世纪桥》2008,(10):38-39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时常因为受到外部条件的干扰而导致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发生偏离的情况。治理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对策: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整合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素质;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一次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要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经过多年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政治势能"概念,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政治性因素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势头及能量的总称。政治势能通过"政治"一词落脚到学科,体现了学科特色;通过"势能"一词归纳出中  相似文献   

6.
李燕 《探索》2020,(3):156-169
提升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的遵从度,增加公共政策供给有效性,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整体而言,公民政策遵从研究方兴未艾,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公共政策的组织遵从行为,对公民个体政策遵从的关注度较低;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基于单一维度观察特定政策情景中的公民遵从行为,缺乏整合性分析框架对公民政策遵从行为形成机制进行全面阐释。因此,应综合公共政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公民政策遵从行为的概念要义与理论基础,梳理公民政策遵从的影响因素,形成多维分析框架,解读公民政策遵从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影响公民政策遵从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主体特征、客体特征、政策特质与环境因素等四类;各因素对于公民政策遵从的影响机理较为多元且存在差异,大部分是通过影响政策接受与政策认同而间接作用于遵从意愿与行为,有些则是直接影响遵从意愿与行为,还有些因素能对其他因素与政策遵从之间的影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发现,设计干预措施,以期为激发公民政策遵从、增进公共政策有效性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民主、有效的公共政策是现代国家公共治理不可缺少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安排,它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件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新型表现形式,加之公众对网络的倾向性,它的运用成为使我国公共政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这种网络倾向性使政治体制中预设的主流表达途径边缘化,并引发了关于网络"替代性"还是"补充性"的思考。因此,需要认真考察网络舆情在公共政策活动中的价值定位,应发挥其正面效用,发展为主流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政务信息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路径,通过制定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战略,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潮流。用政务信息化解决国家治理中的三大痛点:"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用政务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篇大文章,一是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思维,二是要敢于对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三是要为政务信息化提供安全、法律、标准、政策等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9.
"政治势能"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给予了公共政策分析别样的视角,将"政治势能"作为工具分析生态治理中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可以窥探到政治势能在生态治理中如何逐步显露并发挥作用,有助于将制度优势进一步转为治理效能。解析政治势能在生态政策中的作用需要典型的案例作为辅助支撑",河长制"作为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特色实践,在出现以及发展过程中逐步成型、成熟,且已然成为常设的环境政策库中的组成部分。以"河长制"作为分析的基点,剖析其中政治势能是如何作用并且显现的,这一过程有助于利用政治势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公共政策良性落位与中国真正的"善政",然而政治势能显然更加需要加持一定的机制框架,要从整体推进党领导的能力建设、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完善国家督查体制、营造积极正向的法治德治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的政治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这种政策形成模式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实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关键是要使党政关系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与群众利益实现互为前提和条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群众利益的有效工具,群众利益实现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群众利益实现机理呈现主要在于:价值机理、政策机理、参与机理、均衡机理、补偿机理。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群众利益实现路径选择: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国家治理原则、推进群众利益实现的多重政策保障、提高群众利益实现的组织化程度、完善群众利益实现的多元治理结构、加快群众利益实现的政府职能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结构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鸣政  郭晟豪 《前线》2014,(4):21-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治理体系设计是基础、治理能力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干部队伍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以现代化的方式促进干部队伍治理能力的提升。扩大干部选任民主、提升民主质量,是推进干部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夯实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基础,必须在扩大干部选任民主的同时,着力提高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努力实现干部选任民主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为此,必须在干部选任的民主化进程中,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优势互补,培育优质民主所需的社会资本,重视民主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民主程序、强化程序执行力,着力提高干部选任民主实践探索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保障。自从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于1951年发表《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发展》一文以来,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领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行政学界的研究中。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的策略,是政府为实现公共职能和有效治理而采取的各种对策,是一系列谋略、措施、条例、法令的总称。现代国家的治理,主要仰赖政策与法律。  相似文献   

15.
全球公共政策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主要途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中,协商民主与全球公共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作为一种民主决策方式,协商民主致力于维护全球公共政策的正义性,提高全球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增强全球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然而,在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的张力下,全球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民主运行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因此,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理念,构建全球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协商机制,消解协商主体话语权力的不平等性;优化全球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公开机制,防止决策过程中的"黑箱"操作;完善全球公共政策执行的问责机制,克服协商结果落实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机制,政策试点被频繁地、广泛地运用于各项改革和重大政策当中,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政策试点具有稳定的制度基础,它从根本上反映了帝制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国家治理结构化约束,即央地之间"统权"和"治权"所衍生出的结构化矛盾。因而,政策试点是回应央地结构矛盾的一种理性制度设计。基于央地结构化矛盾的分析视角发现,中国政治制度是政策试点的基本底色,为政策试点运行搭建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平台;中央发起政策试点更多地是出于控制地方的政治考量,而非出于纯技术理性的考虑;晋升激励、财政依赖以及合法化压力是地方参与政策试点的主要原因。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政策试点将上承"顶层设计"、下启地方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治理国家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公共政策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彰显社会正义基本价值,突出公共性本质特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中国式的国家治理技艺,政策试验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环节与常态工具。当前研究聚焦探讨了政策试验概念内涵的界定、政策试验类型的划分、政策试验总体特征的总结和政策试验过程的勾勒,但对中国政策试验的理由性、证成性思考和缺陷困境的察识相对缺乏甚至是缺失,及时找回理由与困境这两个中国政策试验研究中缺失的视角有助于从价值判断上树立起对政策试验的坚定认可,也有利于拔升政策试验的质量与水准从而助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产出存在多种机制:政府主导的"内生型"、公众有限参与的政府"回应型"、多中心治理下的"网络型"等。多种政策产出机制在各民主制国家都是并存的,只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等而已。在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政治思潮的今天,多中心的"网络型"政策产出机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这既给传统的政策产出机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使得该机制的不足得以暴露,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产出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