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崇拜     
梅桑榆 《唯实》2000,(10):66-67
受大众崇拜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某一方面才华超群的人 ,比如那些成就卓著的发明家、艺术家 ;一类是手段高超的骗子 ,比如那些声称可以提前或推迟世界末日到来的“气功大师”,以及口口声声为人民谋幸福却为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政治家。前一类人受人崇拜 ,是靠真本领 ;后一类人受人崇拜 ,则是靠故弄玄虚神化自己与乱开空头支票以邀买人心。一个人崇拜某某 ,是有选择的 ,这种选择与他的追求、信仰、爱好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那些歌迷、影迷、球迷以及官迷之所以狂热地崇拜歌星、影星、球星以及官星 ,是因为他们酷爱音乐、电影、体育 …  相似文献   

2.
到内蒙古采访牛玉儒的事迹,几乎被泪水所包围。亲人哭,是心酸,是悲痛;而同事哭、干部哭,更多的是思念,是感佩。那种感觉,有些像痴心的歌迷、影迷失去了他们崇拜的明星、喜爱的偶像。 一位领导干部成为人们追思的"明星",是有些奇怪,但事实却是如此。十几年前的同事说起他:"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激动得让你掉眼泪,可是一想起这个人就想哭。"共产党的干部如果像他这样,我就一定跟他走!"曾被他一席话打动,留在呼和浩特工作的挂职干部说:"见过他的人,就忘不掉他,并且还想见他,跟他打交道。"  相似文献   

3.
朱毓姝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给它一双灵动的翅膀,战士的心就会起舞飞扬。"朱毓姝就是一个领舞者,她能让年轻的心起舞飞扬。"抓思想教育贵在一个‘真’字。只要真心懂战士、真情讲道理,就没有化不开的心结、解不开的扣子。"  相似文献   

4.
感受幸福     
正幸福是什么?有人说:"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它需要我们用心感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自己感觉幸福,那就是幸福的。其实,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小时候,我体质不好,经常生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奋斗》2007,(4):58-58
人生在世,最能满足需要又最能容易得到的东西,恐怕除了空气就是阳光了。阳光不需要花钱买,即便穷到一文不名的程度.只要往太阳底下一站,就能享受阳光的充分照射;阳光不需要地位,即便住不上四面朝阳的豪华住房.蜗居于光线不足的昏暗斗室,只需迈出房门,只要是晴天朗日,便可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但是.享受阳光也不是没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有自由之身.如果连往太阳底下站的自由都没有.阳光也会成为一种奢侈品呢.  相似文献   

6.
<正>学者梁衡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评价瞿秋白时说:"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只要你翻阅一下有关瞿秋白的资料,你就会发现这话没错。因为在中国文字改革事业中,瞿秋白就是伟大的先驱者之一。瞿秋白的母亲姓金,名璇,字衡玉。金家是世代相继的官宦望族,瞿秋白的母亲从小就聪明伶俐,又爱读书,文史诗赋都有修养,未出嫁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机关和中存在两类"问题干部":一种是,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另一种是,只要是上级领导重视的事情,不管实际会不会、能否完成,都先表态"没问题",汇报工作时则把"设计"当作"成绩",总结经验时把"盆景"说成"森林",一旦背对领导,工作能推就推,责任能甩就甩。  相似文献   

8.
回家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就是一枚清凉、温馨的果实。它让人心存感激,也让你满怀希望。特别是漂流在外的异乡人,不论身在何方,也不论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只要一想起这枚果实,他们血脉里那种沉默已久的情愫,就会迅速沸腾起来,并刹那间传遍了全身。这就是一种谁也理不清、谁也抹不去的家园情结。茫茫宇宙,浩瀚人生,能够让我们缱绻难忘的当然是家。假如你是一个漂离在外的游子,寂寞与悲苦紧紧缠绕着你,  相似文献   

9.
只要我活着 ,就要去追求纵使高山化作平地 ,桑田变成沧海在激流的人生 ,我会站在浪的尖头把执着顽强地展示只要我活着 ,就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党旗前的誓言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我愿托举起那面鲜红的旗帜成为一名冲锋在前的旗手只要我活着 ,就会去追求为了这样的目标 ,哪怕在追求中变成永恒不死的身躯也会成为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尊雕塑把那神圣的信仰高高地彪炳党啊,请接受我的世纪宣言@尉丰文  相似文献   

10.
从媒体上不时看到一些什节”、什么“会”举办的文演出动辄花去多少万元,一些所谓的“文艺明星”频频露出血盆大口饕餮状,也不管当地是灾区还是贫困区,也不管那是当地百姓的吃饭钱还是活命钱,只管纤手一抓,十万几十万的“出场费”便席卷而去。从这些演员身上,看不到丝毫悲悯,看不到半点良知,看不到点滴艺德,只闻到了令人窒息、令人恶心的铜臭。是谁宠坏了明星?是谁使一些演员变得认钱不认人?原因可能很多,但有几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歌迷幼稚疯狂。没有幼稚疯狂的歌迷,便没有狂傲嗜钱的歌手。而歌迷的疯狂,不见得基于对音乐的理解力,对艺术…  相似文献   

11.
正领导是干什么的?领导是带领大家干事的。带领大家干事的领导不在于自己能成为"千手千眼"的超人,而在于自己能把"千手千眼"聚成一双巨手巨眼。只要把大家团结在一块了,事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说,凝聚力就是领导力。  相似文献   

12.
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演说:"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这个"不知不觉"在40多年后不幸应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公然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搞自由主义的多元化。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思潮甚嚣尘上,全盘否定斯大林,继而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否定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运动、卫国战  相似文献   

13.
感悟成功     
陈克鑫辑 《湘潮》2011,(8):46-47
成功需要良好的心态,要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树立良好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去追求。同时要与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让周围的人帮助你实现梦想。生活的过程就是圆梦的过程,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激情和热爱,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梦想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人生充满意外,却常常能更圆满。我们总是习惯把成功当成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人一旦患病,首先考虑的就是请名医,开最有效的处方,对症下药,及时把病治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这就好比人患了病一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对症下药,再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但我们的某些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却不去寻医抓药,结果“顽疾”恶化,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正>自打我接过凉风村发展致富的"接力棒",这一干就是13年。回过头想想,把工作做好,让群众服你也并不难,只要一门心思想点子、拓增收、办实事,乡亲们就会支持你、拥护你!在任村支部书记前,我曾当过乡镇副镇长、副书记,50岁时,我却当了村支书。有人说我,官是越当越小、事是越来越多,何苦?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只要能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带领他们增收致富,官大官小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和全面评价毛泽东的问题,是即使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事情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标志着十年"文革"的结束.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的灾难太深重了,但是如何认识和评价"文革"及"文革"前17年的经验教训呢?这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也是世界注目的大问题.当时,党内许多高级干部和理论界、知识界人士都要求加以总结,明辨是非.但是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个异常棘手的问题,他们认为现在不必做,弄得不好就会捅马蜂窝,甚至搅得天下大乱!尤其在提出和拥护"两个凡是"的人眼里,毛泽东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过去的一切没有什么缺点和错误,即使有缺点和错误也要维护,我们只要一切遵循毛泽东的指示和决策去做就是了,只要揭批"四人帮"就行了.也有些人认为,如果要搞什么总结,就会引起对毛泽东的怀疑和不满,就有"砍旗"、"丢刀子"的危险.还有人认为,"文革"和以前的那些年,确有许多问题要弄清是非曲直,可是那太复杂了,大家的认识很难一致,要经过充分的准备,选择适当的时机.有的甚至主张留给下一代人去做.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记者扶贫采访记录,一位驻村扶贫干部吐苦水,最繁重的工作是填表,他抱出两大摞资料,包括入户调查表、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户信息采集表等,有的表格要求一式三份,一个数据录入错误就得全部推倒重来。不仅表格多、文案多,会议多也是困扰基层干部扶贫的"拦路虎"。许多会议重复开、层层开,有的基层干部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上,难以抽身用于精准扶贫。不是开会,就是去开会的路上,如此"赶会"情景着实令人忧虑,基层干部马不停蹄地赴会、填表,能有多少  相似文献   

18.
说宋江是个强盗,那是抬举了他,因为宋江除了杀阐婆惜,还不曾对别人动过刀。说宋江是个投降派,也是冤枉了他,因为在宋江的心里从不曾反过,要不怎么晁盖一死就将“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呢?实际上,宋江骨子里就是一个“官迷”,而且是超级的那种。  相似文献   

19.
忧患意识是不是一种民族精神?回答这个问题,用不着做过多的理性阐述,也用不着去追溯屈原的《离骚》,只要庄重而严肃地唱起《国歌》,用心灵去体验她的精髓,就会感悟至深,明白不过了。众多的经典作品,饱含着忧患意识,以《国歌》最为深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高度     
中国古代认为,许多进入我们视线的信息,大都会成为一粒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是种子就迟早会发芽,迟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孔子讲要"思无邪",所以古人讲要"善护念"。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读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种下去的也是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种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