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多关注西方媒体对该群体形象的“他者叙述”,本研究站在“我者建构”的角度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国际新闻媒体对外传播出的中国青年形象。通过采用语料库驱动的话语历史分析法分析《中国日报》2013—2020年中国青年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特点和话语使用策略,发现《中国日报》向国际社会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在个人成长中优缺点并存、自身发展需要外界帮助的中国青年群体形象,由此揭示出了与西方学界不同的青年媒体形象,在青年形象研究中发出了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如何看待西方青年“远离政治”现象,明确指出这应该是政治远离了青年,而不是青年远离了政治。当今台湾青年对选举政治缺乏热情,但对普世价值追求的政治热情不减。正是以此为特征的青年政治参与,成为台湾政党转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执政还是在野,一个政党必须有完整的青年政策、永远的创新精神、完善的公民教育、“宪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当代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认可度高,81.6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会激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八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引领社会生活方式革新浪潮的创新力量,七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各类思潮侵袭,容易陷入西方理论陷阱”是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选择“网络中泛娱乐化、伪治愈系内容诱发青年非理性情绪”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更是超过七成;在针对“参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面临哪些困难”的调查中,有80.25%的受访者选择“面临的压力大,在‘内卷’与‘躺平’中摇摆”;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对于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当被问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您有哪些期盼和需求”时,80.45%的受访者选择“关注社会心态变化,缓解青年焦虑问题”,不少受访者期盼在现代化过程中及时“破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青年文化现象窥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青年的发展轨迹,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莫过于“青年文化”现象。在西方青年文化大潮中,美国青年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冲击力而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我们考察西方青年文化的重要参照系:跨掉的一代——本世纪50年代中期,跨掉的一代在旧金山  相似文献   

5.
经济市场──今日青年文化的跑道张士军青年文化-现代企业的信息源西方「软饮料」与投资乐园文化价值「无烟产业」考察当代青年文化的流变,我不难发现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经过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亦即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换,由社会型向经济型转换。早在1964年,霍尔和惠内尔就把:青少年文化解释为真实和虚构的矛盾混和物——青年人的自我表现区域和商品化供应老的茂盛的放牧场。西方青年文化研究者更把“摇滚音乐”看作是“音乐工业界企图发展新的市场的结果。但它也是青年听众寻找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媒介的企图所致。”这样,青年文化已经不再的级仅是青年群体的精神共享物,而是具有经济功利性社会成员共同操作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年文化的经济内涵日益丰富,因此,探讨青年文化的经济内涵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文化价值的“无烟产业”:“文化衫”、《红太阳》盒带与“追星族”的文化商品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也进入市场之中,受价值规律制约。文化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化大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战以后,美国出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论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生产由手工操作的生产转入批量的社会化生产,精神产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的富裕以及时代的迅速变迁,许多国家的青年受到“安逸病”的困扰,曾被称为亚洲工作狂的日本人为越来越多的“飞特族”(指为休息和旅游而工作的自由青年)担忧,韩国青年也成了“卫星一代”,既想独立但又因吃不了苦而依靠父母。在西方,年轻人成了欧洲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对这些“失望的一代”,欧美媒体在同情他们的同时,也认为正是之前20多年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不能面对困境。如今的青年一代不仅要适应“舒适、富足、安逸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既成事实,还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1964年美国各大学发生暴乱至1968年法国巴黎青年的“五月风暴”,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恐慌。加之中国红卫兵的造反运动风靡全国,这样,形成了世界性的青年政治群动行为。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仍然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方青年逐步倒戈,投身于报头士列农、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靡下,重金属摇滚乐、闪烁摇滚乐、摇摆舞、霹雳舞等成为青年狂欢的伊甸园。众多的青年亚群体,如“垮掉的一代”、“雅皮士”、“崩克”、“粗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青年研究的状况表明方法论的革新是提高青年研究的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而方法论革新的核心又在于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从笛卡尔思维到打破现状思维 (展开·整合思维 )是一种可能的出路。青年被誉为“人生的春天”、“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青年同时又有其消极作用 ,尤其是在西方 ,青年四大危机 (失业、吸毒、犯罪、学生骚动 )困扰着一些国家和政府。因此青年又被贬为“风暴之王”、“危险阶层”。笔者在这里主要是试问青年“研究”的现状 ,试举青年“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深圳青年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里既是西方现代文化和东方传统文化交汇碰撞之地,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的冲击带。特区“现代移民文化”和发育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孕育了深圳青年较为“前卫”的消费特征。   1、追求品牌,崇尚权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由短缺型向相对过剩型转变,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需求由单纯的功能选择更多地转向情感需求,品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我们的消费生活。据一项调查显示,深圳青年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品牌态度是:“注重”的占 31.85%;“比较注重”…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化的西方与青年问题”一文围绕着由于种种原因,西方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同语本身而进入到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究竟付于西方的态度是采取将其“神圣化”还是“妖魔化”的问题展开了探索与争鸣。  相似文献   

12.
杨长征:我以为,适合《中国青年研究》的“好文章”,起码应做到:“真问题,新问题,从现象入手,依学理分析”这16个字。“真问题”,指的是真正的“青年问题”,是注定要发生在青年年龄段上或青年群体中的特有的问题;否则即是“假青年问题”、甚至“伪青年问题”。准确把握青年研究中的“真问题”,需要长期的经验与学识的积累,决非投机取巧、“拍脑袋”所能得。“新问题”,是说在青年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是仍具长久生命力的问题。能否发现“新问题”,取决于对青年是否具有足够的了解与洞察,以及与时俱进的眼光。“从现象入手”,即…  相似文献   

13.
潘多拉之盒放出的又一幽灵──“性骚扰”:困扰当代青年的社会问题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西方“性骚扰”的严重泛滥中国大陆“性骚扰”现象面面观国际社会针对“性骚扰”的法律武器中国青年抵制“性骚”的途径徐飞(特约撰稿人)1991年10月,指控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莱恩斯·托马斯的“性骚忧”案轰动全美;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例“性骚扰”诉讼案在某大报上披露;1993年3月8日,香港“无线”55名职员联名状告一经理“性骚扰”,开香港开埠以来演艺界此类案件之先河……从“潘多拉匣子”里溜出的“性骚扰”象幽灵在全球游荡,困扰着现代青年,危害着青年的身心健康。近年,这个幽灵乘着外来文化和观念腾越长城,在中国传统人文风情的伦理道德上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并且向中国法律提出挑战,故此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性骚扰”英文为“sexualharassment”。“性骚扰”现象由来已久。在“文艺复兴”后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受到来自某些心怀不良男子的“性骚扰”。然而;在这种社会中,“性的强迫已赢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尽管妇女们可能明显地由此感受到了烦恼、剥夺甚至污辱。” ̄①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第二  相似文献   

14.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了从培养“革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到“四有青年”再到“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性跨越,逐步走向成熟。百年来,党的青年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以“推动发展”为主线,以青年成长成才为本,以“德才兼备、信念坚定”为基本要求,以共青团为主要工作载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新时代新征程上,总结历史、点亮未来,回顾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历程,对于扎实做好当前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青年的社会意识或价值观,都在向 所谓的“现代价值观”转化;但传统儒家文化 中的一些成份,却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青年 之中。▲面对全球化浪潮,中日青年中的大多数仍然 对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但青 年中没有任何与西方为敌的价值倾向。▲尽管中国在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型,但后现代价值观已经渗入青年之中。[导 言]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及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东西方学者的注意。为真实了解东亚青年的价值观现状,1998年至2000年,日本佛教大学…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来,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正在重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处关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脱域”特质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造网络信息思想“陷阱”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雕琢“文化景观”恶意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出多重态势:在战略部署上,以资本霸权为主导推行“和平演变”“网络自由”和“文化白蚁”战略,进行全局性入侵和战略性渗透;在渗透内容上,以话语强权为利器实施妖魔化编排;在渗透形式上,以技术优势为支撑进行隐形宣传;在渗透对象选择上,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通过培植意见领袖与豢养普通群众进行多元化围猎。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的不同方式和多重态势,我们应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方面探求反渗透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发表,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很长时间它并没有自称或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梅洛一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造反的青年学生和工人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始引起世界注视。  相似文献   

18.
西方第三条道路思潮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主要是以青年政策为中介向青年传播的。这主要体现在提出与现时代社会青年相适应的政治行动思路;倡导与青年“新个人主义”相应的积极责任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唤起青年的政治热情;配套实施相关的就业、教育、经济和社会政策促进青年发展等方面。第三条道路向西方青年传播对我们的启示在于;需要重视并创新性地去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需要有效地向当代中国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吴易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学者崔之元在《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纲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9月号)一文中说:“在数学基础理论中,我们还有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数学家...  相似文献   

20.
尽管究竟是否要过“洋节”曾经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议,情人节这个正宗的洋节,已经被广大中国民众,包括传统保持得较为完好的农村地区的青年所接受。不仅如此,洋情人节还不够,人们把传统节日七夕作为中式情人大加追捧。而在西方,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春节也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道美丽的“中国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