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云峰 《长白学刊》2008,(1):131-136
考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论证逻辑,可以发现其中既有革命的逻辑,又有生产的逻辑。两种逻辑混合使用,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是由于毛泽东对政治和经济的熟悉程度不同。追本溯源,还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发展趋向有关。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导致毛泽东最后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给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始终不渝的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成为我党和谐社会探索的先驱者。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有了和谐社会理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并实践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又形成了新的独创性理论成果。虽然在晚年社会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理论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毛泽东思想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 ,毛泽东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理论贡献 ,主要是指 ,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经济状况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概念 ;总结了革命根据地生产建设的经验 ,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 ;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论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对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进行了科学的设计 ;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温茹  孙凯民 《前沿》2007,19(7):12-15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指针,同时也加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巩固,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许多可比之处,因此,在新时期重新研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历史实践价值和现实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保国 《前沿》2001,(8):44-48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而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实践的一部分 ,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统一战线理论、军队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来看 ,辛亥革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调整而没有"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放弃"说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的过渡思想之间存在矛盾.毛泽东只是调整了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间,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原则、主体思想上基本稳定."提前过渡"并不能作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 ,在农村、城市及国家工业化建设中 ,都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 ,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促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判断。建国头三年 ,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又影响了毛泽东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部署的考虑。所有这些最终成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客观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高民  陈福卫  唐桂莲 《前沿》2004,2(11):13-16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内容之一。它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在完成民主革命之后 ,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然而 ,这一理论在建国初期却被毛泽东放弃了。本文认为这种放弃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9.
陈龙 《湖湘论坛》2012,(3):35-40,70
近二十年来,学界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一主题,对其形成和发展、结束的原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等方面多有探讨。实际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暗含了一个深层的理论背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实际之间张力关系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新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指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则是该理论的合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阐述,既是对我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三大改造”中存在问题的重大反思,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位置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为指导,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全面 推行普遍的民主选举制度,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新民主主义法制 建设,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数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统一战线确实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有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有了胜利。我们的力量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统一战线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必然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发展。这不但表现在从新民主主义革…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未遇到的历史课题。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独特构想,并在此指导下领导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新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何认识这段历史,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目前仍有待于深化研究。一、关于过渡的最初设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通过人民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些文章里阐述的基本思想。这时,他…  相似文献   

14.
卢毅 《长白学刊》2008,(1):126-130
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一场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为号召的新启蒙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建设新文化原则,尤其是对文化民族性和大众化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仁卿 《求索》2011,(1):66-68
实现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裕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对待私营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建国前夕,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大量发展公私近代工业"。而建国后,毛泽东对"发展公私近代工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最终明确要求私营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绝种。研究毛泽东的这一认识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新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指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则是该理论的合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阐述,既是对我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三大改造"中存在问题的重大反思,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位置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17.
贺金林 《求索》2005,(7):191-193
毛泽东在1947年11月30日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曾经提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之后所有其他政党都要离开政治舞台的想法。这封电报是在1947年国共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发出的,它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在怎样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党派的失望。此间毛泽东关于工农民主专政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了他对新民主主义国体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石银 《前沿》2006,(7):15-17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经过十多年的丰富发展,初步形成体系。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二是理论嬗变的原因;三是理论产生的影响;四是对今天中国建设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就包括革命的前途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毛泽东在建国后才提出的“新思维”,而是他的一贯主张,只不过建国后将其付诸实行罢了,根本不存在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苏联和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确有怀疑,但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抗美援朝已改变了态度,根本不存在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问题。李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不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两种不同说法,而把它们当成了前后衔接的两个不同阶段所致。  相似文献   

20.
凌弓 《前沿》2002,2(8):14-16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他曾用“新资本主义”来表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一是借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表述方式 ;二是从内容上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毛泽东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起点问题 ,他用“衔接”表述两个革命阶段的连接 ,一是不可能以确定的时间点来表明这个问题 ;二是为驳斥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