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使命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历经50多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现代台湾文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台湾文坛在短期内即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这与台湾作家因光复而焕发的创作热情分不开,同时也应归功于大陆文学和台湾文学的汇流.早在日据下的20年代,台湾新文学就已发轫并建立了自己的光荣传统.然而1937年以后的战争时期,台湾新文学遭受重大挫折,一些顽强的作家也只能默默地暗中耕耘.宝岛的光复,使这些作家内心充满“狂热的喜悦和期待”;挣脱异族铁蹄重获自由的解放感,久被压抑现得以迸发的祖国爱,使他们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投入建设家园的热潮中,而文化重建工作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日据时期的著名作家杨逵、龙瑛宗、吴浊流、杨云萍、王白渊以及叶石涛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如杨逵出版其文集《鹅妈妈出嫁》、《送报夫》等,先后担任《和平日报》新文学栏、《力行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并自创刊物,编印包括鲁迅《阿Q正传》、郁达夫《微雪的早晨》、茅盾《大鼻子的故事》等在内的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此外,他还积极投入有关台湾文学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讨论.吴浊流除了先后任职于《中华日报》日文版和《民报》外,还抓紧时间出版日据末期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一位有影响而又有争议的作家。鲁迅曾认为他是“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 之一(《现代中国文学运动》,见《新文学史料》78年第1辑)。然而,在我们的几种现代文学史上,对这位作家却很少提及,或评价不足。相反,国外某些评论将沈从文与鲁迅并列,则不免过犹不及。因此拿沈从文与鲁迅进行一番比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3.
外国文学对丁玲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形象的塑造方面。丁玲在外国作家典型形象塑造的启发触动之下,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有着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现代中国妇女。这些妇女与19世纪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中著名的妇女形象如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以及整个俄罗斯文坛上风行了几十年的“多余人”形象有着分不开的渊源关系。这种外国作家笔下的人物,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们热烈地追求个人的幸福、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有着强大的“隐忍力”和鲜明的孤独感。比如《茶花女》中的玛…  相似文献   

4.
赵亚宏 《求索》2011,(7):188-190
《新青年》广告承载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且对刊物自身宗旨、对新思潮与新文学理念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和介绍,彰显了以鼓吹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主要阵地的精英倾向。塑造了刊物自身和各种不同的广告形象,呈现了精英刊物广告所具有的文化宗旨和品格定位的价值,拓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舆论辐射影响强度,进而促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整合,使《新青年》及新文学队伍具有社会公信力与人文关怀的品格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兴礼是中国新文学的首批西方读者与研究者之一。在其代表作《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中,他分别从小说、散文、戏剧与诗歌四种文体入手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作了专门的介绍与论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注重译述的学者相比,明兴礼的研究更侧重于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与时代价值,他不但善于在文本中捕捉中国作家的特色与风格,且能利用自身的西方知识结构将中外文学作品放到比较的视野中去进行阐释。从内容与方法两个层面来看,这些研究不但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法国学者,使中法文化交流的成果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6.
《今日民族》2009,(7):65-65
郑祖荣,云南宜良人。1947年生,大学文化。现任宜良县文联副主席。已出版专著《神奇的九乡》、《流萤集》、《廿载风雨集》、《解读宜良》、《岩泉史话》等。主编出版《宜良风物诗抄》。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云南省楹联学会理事。工书法、盆景、古玩、奇石。传略收入《中国青年作家名录》、《云南作家传略》、《中华诗词家风采录》。  相似文献   

7.
叶君健     
《长江论坛》2013,(4):97-F0003
叶君健(1914~1999),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做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主编该会英文刊物《中国作家》。后在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4年应聘赴英国宣讲中国抗战情况,并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1949年回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光复初期台湾出现的《前锋》、《台湾文化》、《创作》等刊物以及《和平日报》、《新生报》等报纸副刊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当时一度出现的争相介绍、研读鲁迅的热潮,其形成和消退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它显示中国新文学优良传统在台湾播迁和赓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973年被推荐上大学之前,外国作家的名字我就只知道一个高尔基。”冬日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办公桌的一角,听到胡宏文先生的这句话,我不由自主就想起了前不久在《书屋》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一代文学青年的苦出身》。虽然二者讲的是迥然不同的两件事,却都十分真切地令我感受到来自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执著与热爱,就像冬天里的阳光,弥足珍贵。第一次知道并记住胡宏文这个名字,是读到1996年2月由《人民教育》和《湖南教育》共同推出的一篇题为《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的长篇报道时。在…  相似文献   

10.
陈超,1958年生于太原市。1982年执教于河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二十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卷、《当代外国诗歌佳作选读》上下卷。编有《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中国当代诗选》、《最新先锋诗论选》等。“庄重文文学奖”,“河北十佳青年作家”、“文艺振兴奖”获得者。2005年《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获“鲁迅文学奖”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奖。  相似文献   

11.
梁厚能书法     
《人大研究》2012,(1):F0002-F0002
梁厚能,当代作家、书法家,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湘西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号悟墨斋主人,苗族,生于1965年8月,研究生文化,湘西龙山县桂塘镇人。199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作家天地》等3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5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语文研究方面,布和朝鲁也取得了累累成果,他先后参加了中央民族学院等5所院校召开的蒙古文学史学术讨论会,有外国学者参加的阿尔泰语系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讨论会。他的论文《萨满教的影响》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格斯尔”与萨满文化》还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蒙译理论产生年代考》、《“格斯尔”的宗教特点》等论文参加了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在报刊上发表。十几年来,布和朝鲁撰写、翻译或与他人合著出版了科普书籍《趣味昆虫学》、《微生物》、《祸从脚下》等10多部,其中《内蒙古风情》、《内蒙古珍稀动物》…  相似文献   

13.
4月12日,出版了历史题材长篇纪实小说的盲人作家张骥良登上了朝阳区图书馆的文化讲堂。以《盲人作家笔下的晚清风云与时代变革》为题,做了一个半小时的主题演讲,并与前来听讲的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张骥良是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54年,视力只有0.01,酷爱写作,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4.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15.
黄位刘 《当代广西》2005,(11):30-30
前不久,贝尔格莱德出版发行了塞尔维亚语的《道德经》(亦称《老子》),该书一上市就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很快便告罄。一本外国哲学书如此畅销是十分罕见的。其实,西方人早就把《老子》翻译成各种文字了,至今为止,各种外文版的《老子》已有250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老子》了。中国的崛起,需要其他国家的深切理解。而除了经济,文化也是一种重要和不可忽视的软力量。然而,在国外有可观的  相似文献   

16.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家不讲道德吗?河北财经学院教授刘福寿作家梁晓声和经济学家樊纲之间有关道德问题的论争,沸沸扬扬,构成1994年文化圈内的新景观。笔者读到樊纲先生《经济学家谈道德?》一文(载《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2月8日,以下简称樊文),觉得它较为清晰地托出...  相似文献   

18.
大凡成熟的作家,总是以独具风格的创作,丰富喷红吐翠的文学苑圃。在台湾新文学中,吴浊流是一位文名昭著的作家。他不仅以其文学主张和社会活动为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创作风格鲜明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光彩。然而,他的创作也反映了台湾新文学某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地说,作家风格的形成固然是促进文学  相似文献   

19.
吴桐 《前沿》2014,(21):202-204
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曾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风格奇特,内涵丰富。获奖之后,褒奖和非议都纷至沓来。一时间,其代表作炙手可热,以《钢琴教师》尤为热门。该小说用另类的笔触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是耶利内克有意识地进行叙事试验的成功尝试,饱有鲜明的女性色彩,是新女性文本的代表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作品及其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总结出耶利内克在《钢琴教师》中试图传达的女性主义审美观念和价值,同时指出了阅读《钢琴教师》对女性读者的疗伤功能。  相似文献   

20.
香港文化原是广东文化的一部分。英国占领香港地区以后,在外国殖民统治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香港的文化事业曲折地发展着。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今日的香港距“丈化绿洲”还有一段距离,但已不是“文化沙漠”。20世纪初期的香港文化香港曾经是资;“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阵地。1900年1月,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革命报纸件国日报》正式出版,其副刊《鼓吹录研创报刊文艺副刊的先河。其中在香港出版的《有所谓报》、《广东白话报》、《小说世界》、《中外小说林》等报刊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