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无数共产党员志士仁人都在为摸索中国革命成功道路而上下求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式道路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代表着党的正确方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开创革命道路的杰出代表,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科学态度和求实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精神传承,伟大的政党也必有伟大的精神支撑。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的斗争岁月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奠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逻辑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门径和道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道路、中国逻辑与哲学表达之间,始终呈现相互支撑、相互激荡、同步创新的内在关联。当代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发展道路,是以往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继续;当代中国逻辑就是中国发展逻辑,是以往中国革命逻辑的时代转换。中国发展哲学聚焦和把握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逻辑这一时代主题,并成为其哲学表达和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0年来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凝聚为中国发展哲学形态。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多元复杂的现代性语境中,中国道路和中国逻辑为世界一切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正在开创人类新文明道路,中国发展哲学也因此成为揭示中国新现代性和人类新文明道路的中国唯物史观的具体形态。为此,我们必须要研究中国发展哲学的对象主题、理论贡献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5.
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头等重大问题。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取得成绩又发生重大失误,但他从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宝贵经验等方面为后人积累了重要条件和资源;邓小平坚持正确,纠正错误,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转变,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江泽民、胡锦涛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这一道路作出新贡献和增添新内容。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新表述,可概括为党的领导、核心内容、发展内涵和目标指引四个层面。我们党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发展进步唯一正确的道路继续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间,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取得了以三大理论成果、两条特色道路、三次历史性巨变为主要代表的三大历史功绩。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三个代表”的党。围绕逐步深化认识中国特殊国情,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长期奋斗的历史主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紧抓难得的历史机遇,励精图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一、历史性的交接1935年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与稳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与…  相似文献   

7.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多党合作理论,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雏形.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棱心,在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运动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一革命不仅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而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爱国、强国、民主的思想,对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中国各民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上就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9.
评《中国之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高平黑龙江省委党校唐德武等同志撰写的《中国之路》一书,是研究和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历史到现实、从革命到建设,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0.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并继而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迎来了中国现代化凯歌行进的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进,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更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艰辛探索,创立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作为最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前提;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相结合,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和独创性的理论,也有失误的教训,为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可供借鉴的经验。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我国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3.
要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发展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开拓了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其经济思想特别耀眼,为人们所瞩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改革开放促经济发展的思想;关于通过先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中华全国总工会2012年作出的《关于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最新诠释,它所概括的八项内涵,共同构筑了特色工会道路体系。其核心素,乃是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西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道路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条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民营经济、民生事业、民主政治”为基础,以生态建设和农村建设为突破口,紧紧依靠西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要构建西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政绩观念和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7.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和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求,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面临的新挑战,是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意识与民主求普遍增强的新期待。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时代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有机统一。以党内民主引领和促进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逐步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历史地看,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被西欧社会发展迅速拉开距离,实是明皇朝276年统治所造成的.两败俱伤的中国社会政治治理模式,使得明皇朝成为历朝历代最腐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最严重的封建皇朝.明皇朝的覆没,以及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如流星般地消逝,表明中国社会政治治理模式碎裂.中国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转换社会政治治理模式.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三个世纪,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国终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社会转型.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自我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始终秉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认清当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极端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践行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