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铸魂育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文章试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大教学环节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作一探讨,以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且根据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了新动员、新论述、新部署,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青少年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深入学习,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领悟和积极践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时代教学主体的交互性、教学资源的海量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主体、学习主体、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息传播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网络性、渗透性以及交互性等特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课的实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要"打总体战"、要进行合力教育、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及要注重发挥师生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要侧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底气和现实指导,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落实"三个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渠道",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其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定位与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慕课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而智能。慕课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创新结合的一个产物,让高等教育模式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根本保障,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慕课教学模式下,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整合师资优势开设思政课慕课,坚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精准施策对标慕课平台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这些举措是高校慕课实现变革与创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新时代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总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政治意识有待加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理论素养有待提升、视野格局不够广阔、教学思维有待创新、与时俱进相对不足、考评机制有待优化、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培训质量、完善考评机制、构建督导体系等途径,积极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的优势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了解新媒体的特点,主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四个转向:教学观念从"以师为本"转向"以生为本";师生媒介素养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提升到高水平的自觉状态;教学资源从封闭和保守走向共享与开放;教学模式从单向度的平面模式转向多向度的立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需引导与融入民间舆论才能发挥更大的正面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发挥新时代新媒体的优势迎接机遇、战胜挑战,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其内蕴的博大精深、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丰厚而独特的资源价值和滋养作用,主要表现在立德树人上的滋育作用、以文育人上的支持作用、时代语境上的相向作用、文化内涵上的涵养作用。发挥儒家优秀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作用,既要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方法论,也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切实有效的路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适宜融通。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是基于新媒体环境和技术综合考量的必然选择。其创新发展,应从灌输走向疏导,实现教学理念的革新;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转换;变排斥为利用,实现教学载体的变换,以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理应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转换自觉,坚守思政课使命、把握新媒体特征、适应大学生实际,实践教学资源从固定基地向开放平台转换,实践教学过程从现场体验向虚实联通转换,实践教学评价从教师主导向师生分享转换,实现理论教学话语的转换与实践教学方式的转换两者有机融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高职学生养成优秀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文章提出了在思政课中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即PBL教学法的探索和运用、恰当的表扬和批评、榜样的力量和魅力、实践教学推动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4.
亲和力提升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人格魅力的感知与接受程度,反映了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真理性的感知与接受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形象""气质"的综合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必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负面因素的消除、学科影响力的彰显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建构。从实践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应当以强化教育主体的立德树人能力为现实前提,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为基本手段,以满足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必须深刻理解教学主体,全面把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需求,完善考核机制,从而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重在高处站位、把握方向,重在狠抓关键、补齐短板,重在精准施策、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经过建国以后70多年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卷化”,其主要表征为学科专业定位模糊、课程教学技术化错位和实践运行创新乏力。归结来看,学科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割裂、技术依赖对教学的误导、顶层设计与现实运行的现实失衡,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卷化”的主要原因。“内卷化”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却难以实现创新突破,削弱教育实效。因此,应从明确学科定位、规范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规避“内卷化”。  相似文献   

18.
黄莉敏 《理论导报》2010,(12):49-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价值导向性与内容权威性的融合、教材基础性与教学创新性的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的结合,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从中受益终身,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一个蕴含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生活场域等多种形态的空间。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教师角色和能力、教学过程和运行形态等方面创新发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