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侦查作为一种新型的侦查模式,已在侦查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信息化侦查中缺乏对公民隐私权的必要保护,从而导致信息化侦查过程中公民隐私权容易遭到肆意践踏.因此,必须通过加强信息化侦查的法律规制、建立侦查机关内部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化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救济机制、增强侦查人员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意识等途径,实现信息化侦查中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随着犯罪形式的变化,技术侦查成为打击犯罪的重要侦查手段。技术侦查因其高度的隐秘性而与公民的隐私权产生冲突。如何在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隐私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技术侦查立法追求的目标。技术侦查以侵犯公民隐私权为代价,应受到严格的程序控制并辅以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3.
刑事侦查活动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侦查的效率,二是保护人权。隐私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受到侦查权的侵害。应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在侦查程序中对隐私权的保护措施,弥补我国在刑事侦查活动中对隐私权保护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技术侦查中国家权力的运用可能与被追诉人隐私权产生尖锐冲突。由于隐私权在规范和事实上都已经上升为被追诉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因此,如何在技术侦查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被追诉人隐私权给予适当保护,就成为法治国家技术侦查制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为此,现代法治国家以程序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监督原则及权利救济原则为核心建构起被追诉人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框架。我国现行技术侦查制度不论是宏观基本框架还是微观具体程序都难以有效保障被追诉人隐私权。所以,必须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改革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刑事技术侦查领域隐私权保护立法现状进行考察,发现美国和德国在刑事技术领域隐私权保护制度普遍确立了技术侦查程序法定原则,普遍建立了技术侦查措施的司法审查机制,普遍规定了较为全面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侦查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崭新的侦查模式,其对提升打击犯罪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对信息化侦查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侦查机关尚未建立内部防控机制,侦查机关及其人员保护公民权利的意识薄弱,从而导致信息化侦查过程中公民权利尤其是公民的隐私权经常受到侵害。必须通过加强对信息化侦查的规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侦查机关及其人员权利保障意识等途径,实现信息化侦查中保障公民权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所创造的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催生着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的核心是信息,而互联网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进而提高办案效率。运用网络信息侦查破案已成为诸多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途径。然而,当网络监控、网络通缉、IP地址查找、网络侦查陷阱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时,公民的隐私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网上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性,但二者又必须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所创造的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催生着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的核心是信息,而互联网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进而提高办案效率。运用网络信息侦查破案已成为诸多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途径。然而,当网络监控、网络通缉、IP地址查找、网络侦查陷阱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时,公民的隐私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网上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性,但二者又必须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司法改革,裁判文书从不公开、有限公开再到现在的网上全面公开,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审判公开原则和实现"阳光司法"。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能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但是作为涉及公共利益的知情权,有时会与私人利益的隐私权产生冲突。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案件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应当寻求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更好地实现司法公开、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私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信息不被知悉以及不受非法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和个人尊严的范围,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率先在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予以承认,但刑事法律到目前为止均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刑事诉讼法上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条款,并且通过司法解释将个人隐私保护具体化。然而,刑事诉讼法的个人隐私条款并没有确立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地位,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被轻视。本文探讨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专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被害人个人隐私权益弱化的观念因素,提出确立被害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主体地位,确认隐私权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建立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清单制度,对涉及到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件应当适用侦查不公开和裁判文书不公开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隐私权保护除在审判阶段有明确规定外,对刑事诉讼的其他阶段被害人隐私权保护只是通过司法解释和工作制度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均停留在规定原则而没有规定保护的内容和救济程序,因此被害人"第二次被害人化"问题依然没有合理解决.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保护隐私权的总则性条款,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设立分则条款,通过立法规范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并保障被害人隐私权遭受侵害时能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信用卡消费者的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财产属性,因而极易受到侵犯.20世纪以来,各国不断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受侵犯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在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侦查监听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侦查监听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采用。由于侦查监听的采用与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的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隐私权等基本权利紧密相关 ,在使用时 ,常会发生“控制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利益冲突。因此 ,必须规范侦查监听法律制度 ,以确保在惩治犯罪的同时兼顾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远程在线提取电子数据已经成为刑事侦查的必要手段,但此种行为可能导致控辩力量对比失衡和侵犯公民隐私权及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远程在线提取电子数据往往具有侵入性,具有强制侦查的特征,属于广义之搜查,因此传统以隐私权保护之逻辑对其进行规制,具体而言包括外部的令状主义与司法审查和内部的审批两种类型。但隐私权保护路径存在不足,可以通过数据权利保护的方式予以弥补,例如区分远程在线提取的一般数据和敏感数据、增强对辩方数据权利的保障、明确有关机关应承担的避免数据滥用之义务等,从而实现刑事侦查中远程在线提取电子数据制度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15.
技术侦查合法化是有效应对犯罪新趋势之必然,但应用不慎易侵犯公民隐私权。应缜密规制工作环节确保侦查与保护隐私之平衡,主要包括确定慎用原则、细化启动程序、深化期限规定、明确救济途径等等。  相似文献   

16.
将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导致被传播者的个人安宁遭到破坏,那就超越了法律的规定,存在侵犯公民隐私的问题。把隐私权纳入人格权保护范围,一方面使公民明确个人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隐私权的自觉性,做到有法可依,推动法制建设。另一方面使司法、执法机关有法必依,不仅不会造成原有体系的不和谐,相反是对原有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看似遥不可及的人脸识别及大数据已经在视频侦查技术的实践中得到运用。新型视频侦查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侦查效益,但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因而其也应当被纳入侦查法治的视角之中。对技术的规范应当从技术本身的原理展开,应当对技术运用的时间、范围及主体进行把握,技术运用时要防范技术失效、侵犯隐私权及侦查权扩张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尊重隐私权已得到社会的共识。隐私权是文明社会的基本需要,注重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有助于维护公民人格尊严,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建立隐私权体系,加强隐私权保护有利于保护个人安宁与安全感。给人们留出个人生活空间,充分拓展个性,免受他人非法侵扰,形成全社会隐私权保护意识,不但不会影响反而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是实现司法公开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关司法解释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确定了全面性、及时性等要求,并力图实现文书公开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的微妙平衡。实证研究显示,部分地方法院在网上公开裁判文书时,存在公开率不足、有选择性地公开裁判文书、公开频率较低、裁判文书自生效至公开的时间间隔过长等问题。同时,对于司法解释为平衡裁判文书公开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所规定的技术处理措施,部分地方法院也未能很好地贯彻。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的定义可界定为:自然人在不妨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其隐私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目前我国对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尚显不足,应至少从三个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尽快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以立法的方式予以确立;科学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另外,还要正确调适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