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投毒杀人案件是指以故意投放毒物为手段 ,危害公共安全致人伤亡的犯罪案件。因中毒者自吸收毒物到发生中毒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 ,所以 ,此种方式所发生的中毒 ,称之为隐匿性中毒 (Obscurepoisoing) [1] 。近年我市破获 3例用毒鼠强进行隐匿性投毒杀人案件 ,因其在投毒毒物特征、投毒原因、侦破手段及投毒案件物证提取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特征 ,现总结报道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案例资料案例 1 某年 2月 9日 ,邹某 (男 ,6 0岁 )与家人、邻居一起吃晚饭后出现中毒症状 ,其中邹某及其儿子、孙子和邻居均出现恶心、呕吐和昏迷、抽搐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毒物剂量往往是决定能否引起毒物中毒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毒物未达致死量也能够致人死亡,如多种毒物共同作用。作者曾遇1例多种安眠药物中毒致死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4.
214例中毒尸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毒死亡案在法医学尸检工作中较为常见。本文通过对214例中毒尸检资料的统计分析,着力从毒物种类、中毒途径、死亡性质、年龄结构及农村中常见农药中毒尸体征象等问题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的资料源于本地区1987年以来受理的中毒死亡法医学检验档案,经筛选资料齐全的计214例;经调查证实及医院抢救或尸检后进行毒物化验其毒物种类明确的案例。1.性别男性78例,女性136例,男女比例为1:1·74。2.年龄见表1。3.毒物种类和中毒死亡性质214例中毒尸检涉及两类毒物,一类系农药中毒,另一类系抗疟药物中毒,农药中毒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大白鼠短柄乌头急性中毒后(LD_(50)剂量灌胃),乌头碱在心、肝、肾、血、脑内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体内乌头碱含量甚微或检不出。30例大鼠LD_(50)剂量灌胃后,16例2h内中毒死亡。其肝、肾内的乌头碱检出率明显高于心、血、脑,且中毒表现明显。另14例于2h整处死,其肝、肾、血中检出较高。16例2h内死亡组肝中乌头碱含量分析提示乌头碱在体内代谢很快。此结果为法医工作中乌头碱中毒案件调查、检材提取、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乙二醇中毒附1例尸检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二醇被广泛用作汽车引擎防冻剂和工业溶剂 ,因为易于被人们得到 ,国内已有中毒病例报告。法医学界王国林等 1999年曾报告中毒死亡 1例[1] ,根据家兔模拟中毒对照实验病理检查和毒物分析结果 ,认定系乙二醇中毒。但尚未见系统尸检病理报告 ,亦未引起重视。作者将最近尸检 1例的有关临床、尸检病理和毒物分析结果 ,结合文献系统报告如下。案例报告某男 ,2 6岁。因故于某日下午 3时左右口服利达牌FDF%DIAVW防冻液 (经与厂家联系 ,告之其主要成分为乙二醇、烧碱和硼砂 )约 15 0ml,随即被人发现 ,送往当地医院治疗。因其当时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毒性死亡案件和与中毒死亡有关的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医学特点,探讨此类案件的防护重点和鉴定要点。方法对四川大学法医学院1985~2004年106例中毒死亡尸体剖验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性别:男性61例,女性45例,男女比例1.36:1;年龄:以21~40岁年龄组(60.38%)为主;死亡方式:意外死亡最多见(52.83%),其次为自杀(33.02%)和他杀(14.15%);死亡原因:CO中毒、有机磷类中毒、毒鼠强及药物中毒多见(72.64%);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不当12例(11.32%),7例为医源性中毒性医疗纠纷,5例为中毒后在医院抢救中发生的医疗纠纷,主要发生于乡镇医院和县级医院(83.33%)。结论加强毒物的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增加生产安全等是减少中毒性死亡的重要手段。提高城乡医疗水平,加强中毒急诊抢救临床技能是防止中毒性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6例心性猝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6例心脏性猝死资料 ,排除外伤、机械性窒息 ,部分疑为中毒死亡者 ,对其血液或肝脏等组织进行毒物分析后排除常见毒物中毒。尸体检验均发现心脏或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其中 6 2例经病理组织学切片检查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分析本组资料 ,来源于齐、嫩地区及全省部分市、县尸检案例 ,男性 78例 (81 3% ) ,女性 18例(18 7% ) ;年龄最大者 6 2岁 ,最小 7岁 ,平均 39 5岁 ,2 1— 6 0岁占绝大多数 (6 8例 ,占 70 8% )。在各种职业中 ,工人为 2 2例 ,干部为 2 0例 ,市民 (无固定职业者 )为 17例 ,知识分子为 14例 ,农民为12例 ,其他职业为…  相似文献   

9.
汽车内 CO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医学实践中, CO中毒颇为常见,且多见于自杀或意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尸体检验时可以发现 CO中毒的迹象,尸检后毒物分析确证为 CO中毒。还有一些情况下现场不提示 CO中毒,而尸检时毒物分析发现为 CO中毒。我们报道 4例因汽车废气中的 CO中毒而死亡的案例 ,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表现有的明显 ,有的不明显 ,易出现误诊现象 ,给医务人员及法医工作者带来诊断治疗和鉴定的困难 ,特别是临床上一些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由于对毒鼠强中毒的症状与体征认识不是很深刻 ,容易与其它毒物中毒如氟乙酰胺、有机磷中毒或某些疾病相混淆 ,从而导致了误诊误治 ,耽误了有效的抢救时机 ,造成不可弥补的不良后果。本文报道一例毒鼠强致两人中毒后 ,由于医院误诊为甲胺磷中毒 ,大剂量使用阿托品 ,最后导致二患者死亡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法医学分析。1 案例简介某日 ,A、B两人因食用了被他人投放有毒鼠强的食物 10min后出…  相似文献   

11.
12.
13.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4.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内容上不断丰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在体系上不断完善,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再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法把不当得利返还权定性为债权而归入债权编,然而这种定性定位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我国物权变动的有因模式相冲突。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价值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种概括的混合的救济权,既可以救济对人性的权利,也可以救济对物性的权利。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1999年中国大陆新《合同法》第402条、403条的规定,大胆借鉴英美法系代理法的做法,突破《民法通则》将代理仅限于显名代理的陈腐规定,建立了隐名代理制度和不披露本人的代理制度。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代理理念从区别论到等同论的变化及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民事活动即将发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Grouping of ammunition types by means of frequencies of occurrence of GS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ttempt was made to build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gunshot residues (GSR) samples originating from four types of ammunition, collected from shooters' hands immediately after shooting. The secured material was examined with the use of SEM-EDX method in the automatic manner. The obtained results were expressed as frequencies of occurrence of particles assigned to various chemical clas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most discriminative of these features the Mann-Whitney test was performed. Cluste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grouping the analysed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igin, i.e. the type of ammuni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amples of GSR originating from Browning 7.65 mm and Luger 9 mm ammunition can be fairly easy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remaining samples, whereas samples of GSR originating from of Makarov 9 mm and these of Tokarev 7.62 mm could not be differentiated using frequencies of occurrence of particles in the selected chemical cla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