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理论学刊》1992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坚毅的《关于张闻天论著中的“三分法”观点》一文(以下简称“坚文”)。文中第二部分“恢复‘中庸’的本来面目”,作者批驳长期以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中间状态”,认为“毛泽东肯定‘中庸’的论述已公诸于世”,其依据是刊登在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书信选集》中的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致张闻天》一信。我们认为坚文对毛泽东这封信的认识是片面的,同时也忽视了毛泽东对中庸问题的同期其他有关论述,是不全面的,因此坚文有关毛泽东肯定中庸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下面予以简要考析。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本文译者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共产国际卷宗中,发现了曾参加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写给共产国际及相关负责人的几封信。前四封信是迄今能够见到的关于中共一大筹备工作的最早的档案记录。第五封信记录了马林作为亲历者所了解的中共一大文件情况。这些信件,对于了解中共成立前后特别是一大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除第四封致科别茨基的信外,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5.
1960年10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共党员乔治·哈代先生致信周恩来,信中回寄了他在负责组织英国“援华运动”期间收到的,周恩来于1938年10月4日写给伦敦援华委员会的一封信。本期《党的文献》发表了这封信的全文。周恩来的这封信是用英文在印有“第十八集...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0 2年 4月版 ) ,收录有毛泽东 1 94 6年 1月 2 8日致柳亚子的一封信。该信中有一句 :“印章二方 ,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 ,均拜受了。”《毛泽东文艺论集》的编者对“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分别作了注解 ,唯独没有注释孙女士的“和词”。笔者揣测 ,也许是编者一时没有找到这首词。笔者在前些时候查找有关毛泽东咏雪词的资料时 ,恰好看到了“孙女士”———谭平山的夫人孙荪荃———的和词。这首词也是唱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 ,刊载于 1 94 5年 1 2月 2 9日重庆出版的《客观》…  相似文献   

7.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张培森所撰《刘晓何时到上海任地下党负责人》一文,根据张闻天、刘晓当时所发电报,判断刘晓动身赴沪的时间当是1937年7月11日至16日之间,抵沪时间最迟不会晚于17日。读后很有启发,引人思考。笔者近日又查阅了一些史料,感到此说还值得推敲。我判断,张闻天三份有日无年、月的电报,第一封“十一日”致上海冯雪峰及第二封“十六日”致上海潘汉年、冯雪峰的电报,均系1937年6月发出。第三封“十九日”的电报则为1937年7月发出。刘晓到达上海时间大致为6月中旬末、下旬初。理由如下:一、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刘晓…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曾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并在一生的各个时期留下了许多重要著述,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对张闻天的研究就是从发掘他的著作起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过后不久, 多年蒙在张闻天头上的不白之冤被洗雪。 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亲致悼词。随后,人民出版社通过当时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给中央打了一个报告,提出编辑出版《张闻天文集》的意见。 11月,中央批准了这一请求。时任中宣部长的胡耀邦在报告上批示:“可先行编辑…  相似文献   

9.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一书编者采访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一书编者采访录李玉贞1994年11月17日至1995年1月19日,笔者到俄罗斯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时至岁尾,恰逢俄德两国合作编译的大型文件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第一卷出版。12月31日笔者接到该书编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姜建中 《世纪桥》2009,(13):16-18
本文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资料《联共(布)、共产画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就王明于1930年6月26日至12月17日半年时间内在上海给米夫写的九封绝密信进行述评。王明在这些信中向米夫等反映中共中央及主要领导人的问题,虽有真实的部分,但更多的是歪曲事实、诋毁他人,以达到他通过米夫、共产国际及远东局来改组中央机关,使自己上台掌握中央领导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陕北。延安。 1937年 11月 29日,一架飞机在延安的简易机场降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委员王明偕同康生等人缓步走下飞机。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在机场热烈欢迎。毛泽东以“饮水思源”为题致欢迎辞说: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你们回到延安是一件大喜事,这就叫做“喜从天降”。 然而,毛泽东用他那热情的怀抱迎接回来的王明并没有改掉忽“左”忽右的作派,此次回国更以为掌握有共产国际的新精神,因而显示出一派“钦差大臣”的姿态…  相似文献   

12.
1982年7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信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人民日报》也于7月25日全文刊登。1982年8月,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报纸登出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  相似文献   

13.
1927年4月26日,斯大林收到一封标有“绝密 亲启急件”的文件。这是皮亚特尼茨基写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信中写到:致斯大林同志: 以下是邵力子同志发自海参崴的电报副本: “致彼得罗夫①:上海使我很担忧,我不能充当反革命的武器,我请教如何作斗争。现寄回斯大林的照片。候复。邵力子。 4月 23日。” 请告知是否需要给他答复,给他作怎样的答复。 皮亚特尼茨基 绝密文件中提及的“现寄回斯大林的照片”一事,系邵力子离开莫斯科回国之前,斯大林委托邵力子将自己的一张签名照片带给蒋介石。一星期后,在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  相似文献   

14.
修和兄赐鉴: 面托物色兵工技术人才事,谅蒙办妥。兹派陈志坚同志来沪办理此事,请赐接洽。关于安家费用等项,亦请商同办理。费神之处,容候面谢。顺此谨致 敬礼! 弟 邓小平上 八月十七日于南京 这是邓小平1949年8月17日写给陈毅的堂兄陈修和的信。至今,已过百岁的陈修和仍保存着这封信的原件。1994年,为拍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我随摄制组专程去采访陈修和。老人拿出这封信,向我们讲述了几十年前他同邓小平交往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月5日,笔者到北京市昌平区收藏家刘平起家看他收藏的名人手札时,发现一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67年致周恩来的“请求信”。这封信写于武汉,是写在武汉东湖招待处信笺上的。全信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84,(3)
在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三百七十二封信件。收入此书最早的是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致蔡和森等在法国留学的新民学会会员的信,最后一封信是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给邓颖超同志的。在几百个受信人中,受信最多的是黄炎培,他共收到十七  相似文献   

17.
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邓小平生前曾四次回延安。第一次,1938年9月。8月15日,中共中央电告邓小平回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时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从华北前线动身,于9月回到延安。9月2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项英、王明、博古、王稼祥、彭德怀、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38人参加了会议。张闻天致开幕词,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地方…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依据邓小平的会议记录稿和毛泽东的“讲稿”,结合自己以及博古、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发言提纲,起草了《遵义会议决议》最初文本。“鸡鸣三省”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新决策以及刚接收的中共中央及其与共产国际往来的文件,张闻天对决议文本进行了认真修改。1935年2月8日,《遵义会议决议》在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2月10—16日,张闻天又将“目前任务”正式写入决议文本。为增强说服力,文本多处引述共产国际指示和中共中央决议的内容;为维护党内团结,文本最终隐去有关领导人姓名。毛泽东对军事战略的精辟论述是《遵义会议决议》的核心内容,张闻天的旁征博引使得《遵义会议决议》更加有血有肉。在《遵义会议决议》文本生成过程中,毛泽东、张闻天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几首诗词写作、发表的几封信(一九六三年──一九六五年)关于发表《满江红》词毛泽东嘱林克致臧克家的信(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日)克家同志:主席嘱将他这首《满江红》词送诗刊发表。词内用了三个典即:"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摆到中国共产党的面前。王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共产国际和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影响下,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为党中央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撰写了不少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文章和报告。 1933年1月26日,王明等起草了《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在这封信中,第一次提出“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