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浙江省余杭区向外界公布了该区2007年度的“法治指数”:71.6分。这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法治指数”。法治皓数在联合国主持的发展项目中,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稳定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正>提升国人的幸福指数,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厉行法治。法治不仅仅是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保障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2年4月,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在各种幸福指数的衡量指标中,除了个人的收入等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很重要,影响到幸福指数的社会因素包括安全感、社交网络、贪腐等因素。这些因素其实都和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些问题涉及收入分配的公正、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公正高效、对个人权利的充分保护、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都有赖于法治的健全和良好运  相似文献   

3.
法治指数就是法治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为确立法治水平的科学评价指标,引入了法治指数。自2006年开始,我国浙江余杭、香港、广东等地开展了法治指数评估的实验。但对于法治指数设计的规范化没有形成共识,当代中国的法治指数设计要考虑建立法治的共识、加强法治评估的顶层设计、协调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关系、确立合理的指标权重等,实现法治指数设计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论述,特别是他当年建设"法治浙江"的众多做法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不少内容在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论述中都得以充分体现。从建设"法治浙江"到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3,(Z2):47-4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执政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成为全党上下的法治共识,表明了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同时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两个角度共同推进[1]。地方法治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地方法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加快推进地方法治建设进程,必须着力提升地方各级党组织依法执政能力,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能力,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提高全  相似文献   

7.
法治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是政府与人民合作下的"依良法而善治"的政府。法治分为实体法治和程序法治,相对来说,程序法治特别是行政程序法治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要实现行政程序法治,首先必须要有行政程序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行政程序法典化方面作出努力,同时,要强化公民的程序意识,以求突破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瓶颈,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搞好城市法治建设,对建设法治中国意义重大。建设法治城市,也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共同推进,使法律在城市生活、管理、运行过程中处于最高地位。要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关键。"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营造法治环境;其次要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再次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最后要完善监督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方法、机制、体制和制度以及行为的综合显现。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5,(5)
法治"新常态"的营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长期法治学习的重要成果,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法治的过程,也就是我国法治确立、法治实施、法治逐渐常态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到十八大前的法治学习为法治"新常态"的营造做了很好的铺垫。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法治学习使我国法治更加常态化、制度化。法治成为新常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以法治逻辑取代权力逻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创造了新的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11.
建构法治中国的新时代,个人法治精神的有无、状态如何,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制度设计、活动方式和运行状态。民众良好的法治精神成就了秩序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进而作用于发展着的人类社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法治社会建设关键期、社会转型的关节点,法治进程存在各种问题和阻碍,找寻民众法治精神的风貌,探索构建民众法治精神的培养路径和建构方式,对于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其核心在于"依法行政"。邓小平在"法制"概念内阐发了深刻的"法治"思想,形成了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总体设计,实现了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他强调人人树立法制观念,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坚持依法行政,为我国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邓小平法治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理论原创性价值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是继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十九大,中央一直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说明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理论和路径认识的成熟与升级,"一体建设"不仅仅表现为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观中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以矛盾观分析和理解"一体建设",对于正确理解中央的法治精神以及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4,(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法治思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严格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干部法治素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领导干部要作守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了法治体系的概念,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法治文明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整体性概念,价值层面的法治基本理念、静态层面的法律制度内容和操作层面的法治技术手段一起,构成了法治文明的"三维"结构,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的环环相扣的横向链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则构成了法治文明"一体化"的建设任务,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自上而下的纵向目标体系。只有实现"三维"结构的相互同构和相互整合,实现"一体化"建设任务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实现"三维"和"一体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进步,法治文明的整体架构才会完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在法治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宪法是法治的核心,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牢记宪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就应当永远汲取建国以来人治的教训,以法治理念进一步完善宪法。承认宪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就应当注重宪法"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这两个基本内核的制度配置。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宪法解释等具体制度明确宪法的直接法律效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李俏 《理论导报》2016,(1):40-4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并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一、法治思维的内涵何谓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观察、认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冯向辉 《奋斗》2014,(3):15-16
正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结合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中国梦"的内涵、目标、路径、总体布局、依靠力量等作出了系统的阐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下来说就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保障,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法制     
<正>单纯的法律制度本身并不意味着法治,法治还包含着人权、民主和平等等价值理念的法律秩序。讨论法的概念,学界多年对于"水"治还是"刀"治,也就是要采用法治还是法制,争议不休。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行法律规范的总和。法治是从治理国家的方略、策略的角度提出的,两者实际上所对应的范畴也不同。法制对应的是完整的制度结构,英文为Legal System。而法治则是相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