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从美国提出导弹防御系统之后 ,它已成为国际上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从与其相关的国际法领域来看 ,最有影响力 ,最具权威性的《外空条约》似乎已难以有效地禁止此类武器的研制和部署。通过对NMD和TMD技术性能的研究及对涉及到《外空条约》相关条目的具体分析 ,可以看出 2 0世纪 6 0年代制定的《外空条约》在很多方面已难以胜任指导规范人类外空实践的任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制定一部新的《外空条约》或对其作重大修改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自美国全面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韩国一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希望全面参与其中以提升本国在美国盟国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韩国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总是受到内部和外部种种因素干扰,使其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受到约束。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及期望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最为关键外部因素;朝鲜核问题也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外部因素;日本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也使韩国在军事领域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顾虑重重。韩国政府、民众对韩国是否加入TPP以及"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应当部署韩国存在巨大分歧,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内部因素。这些掣肘因素对中国反制美国亚太战略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倡议展开防御战略据中国《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院史(1957—1987)》记载,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在美苏全面封锁和“双重核讹诈”之中。中央军委一方面采取疏散敏感企业、修筑强化工事等措施:另一方面,也开始准备兴建本土导弹防御系统,以便反制美苏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为自己的核力量赢得反击时间。  相似文献   

4.
层次防御理念来自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分层次拓补结构,随后广泛用于金融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及防空导弹防御等系统,人们通过建立有效的多层次安全防御体系,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最低点",以强化安全性能。层次防御理念对我国出入境管理带来诸多启示。应跟进体制改革,整合出入境管理职权;转变传统理念,建立多层次防御体系;改进精分管理,完善出入境管理系统;结合"一带一路",强化国际警务合作。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年前 ,美国发生了“9.1 1”事件。这标志着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威胁 ,也成为人类安全的重大威胁。一些国家拥有强大的武力 ,可以应付高科技的战争 ,但恐怖分子却运用最简单的手段造成巨大灾难。对这种威胁 ,无论是导弹还是导弹防御系统都无济于事。冷战结束以来 ,美国政府一直在讨论冷战后的主要敌人在哪里的问题。“9 .1 1”事件之后 ,这个问题明朗了。敌人不是远在天边 ,而是在家门口 ,甚至就在萧墙之内。这就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今年以来 ,大国关系缓和趋势明显。以美俄、俄 -北约关系调整及中美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赵磊 《外交评论》2001,(1):90-93
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裁减军备的历史机遇,但美国却借口所谓来自"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逆历史潮流而动,加紧研制部署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其目的是保持和扩大单极战略优势.尽管美国推行其战略面临政治、经济、技术上的重重困难,但爱好和平的人们绝不可放松警惕,应共同反对美国这种对世界和平的公然挑战,防止在太空出现新的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7.
近来,台湾当局调整防务战略,致力于武力抗统,谋求在强化防卫固守的基础上加大反打击能力,加快研发进攻性战略武器,加大武器采购力度,并在加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台湾几大政治力量在武力抗统上的一致性,及美国反华势力不断提升对台军售层次,使祖国统一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台海形势日渐紧张。必须抓住美国对台军售和台湾当局台独诉求、台湾民众统独心态三大重点,采取有效的因应对策,加大反军售、反台独斗争力度,加强对台工作,尽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8.
美国政府不断注重将美国的软权力运用于实践。特别是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亚地区,源于巩固美国势力在中亚的进驻、排挤俄罗斯、反恐等需要,美国更注重在中亚实行文化渗透、民主改造等软权力的运用实践。  相似文献   

9.
陈小鼎  李珊 《外交评论》2024,(1):24-52+166
2016年以来,美国彻底放弃对华接触政策,转而采取过度防范且带有明显对抗色彩的战略竞争政策,究其实质在于美国国内持续蔓延的“中国迷思”促成了对华战略偏好的转变。出于霸权护持的目的,美国以“中国迷思”为载体,在安全领域夸大中美安全稀缺,在经济领域强调相对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标定中国的异质属性,在中美关系尚存妥协与合作空间的情况下对中国进行遏制。社会环境、战略文化等背景性因素和国内政治联盟、智库、大众传媒及联邦政府等进程性因素交织互动,共同塑造了当前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在系统效应的裹挟下共同推动对华“迷思”不断强化。“中国迷思”改变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价值取向、威胁认知、利益排序和手段选择,导致美国对华战略偏好从防御转向进攻,从保守转向激进,从合作转向对抗。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哈佛大学"人道主义政策与冲突研究"项目负责起草的《空战和导弹战国际人道法手册》形成了第三个版本即2008年1月草案及评注,并着手与美国、中国、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作战、武器和法律专家进行"双边/地区磋商",以增强"手册"的现实性和适用性。磋商中,专家们发现"手册"草案存在不少问题:如"手册"草案"定位不准";一些原则性问题未能解决好,如习惯规则、创新与重述之间的关系等;一些"立法"技术问题遗漏较多,如某些重要概念内涵的变化、援引文献的权威性等,"手册"是否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和"外层空间军事活动",以及对"平民直接/实际参加敌对行动"的判定标准等重要问题,有待专家组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国将空间技术与核技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极力打造新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利用太空的信息优势发挥军事信息支援的威慑功效,进而发展太空打击威慑系统。从根本上说,美国战略威慑体系的演进旨在谋求绝对安全,维护世界霸权,然而其加速推进太空威慑体系建设,反而降低了全球的战略稳定性:反卫星武器会引起潜在对手的恐慌,降低首攻稳定性;导弹防御系统使他国感到威胁,引起太空军备竞赛;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则极大地降低了太空的危机稳定性。为此,维护战略威慑中的太空、反导和核武系统的互动稳定,促进太空军备控制的安全战略沟通,加强太空复合相互依存中的多元领导与有效协调,既事关太空和平与国际安全,也是大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研制、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意愿。布什政府之所以不顾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对 ,执意部署BMD ,是为了确立美国在未来全球战略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围绕BMD的斗争 ,将是 2 1世纪国际斗争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俄罗斯经济则积重难返,国际地位迅速下降.这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俄罗斯推行体现美国意志的"华盛顿共识"的必然结果."华盛顿共识"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展全球市场、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转轨国家的重要经济外交政策.本文着重阐述"华盛顿共识"在俄罗斯得以推行的国际国内背景,美国主要利用的工具与手段,以及俄罗斯贯彻"华盛顿共识"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亚独特的地缘优势 ,丰富的能源和其它战略资源 ,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 ,美国更是把中亚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明确 ,就是配合两洋战略 ,更牢固地控制住欧亚大陆 ,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 ,削弱俄罗斯的影响以及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但美国的中亚战略会受到俄罗斯的制约 ,“三股恶势力”也会对其中亚战略构成挑战。由于中亚邻近中国西部边疆 ,美在中亚渗透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典型四国的经济安全战略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现阶段适合提出防御稳健型的经济安全战略,在战略纲要形式上选择由集中领导下的分散嵌入型向比较完全的分散嵌入型过渡。战略纲要制定宜以五年为周期,配合以年度评估。经济安全战略纲要内容包括: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采取的战略措施。本文在"外部着眼,内部着手"的研究思路下,提出中国国家经济战略的形式和战略纲要的可行性框架,希望对构筑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可能保持其强大的优势地位。但是 ,美国国内的一些政治、经济因素 ,将会对美国对外力量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 :二战以来 ,社会福利开支在美国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不断增高 ,美国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加剧 ,这给美国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是空前的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将越来越力不从心。美国应检讨自身对内对外政策 ,并适当调整全球战略 ,寻求与中国、俄罗斯、欧盟等政治军事力量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7.
薛兴国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载《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中指出,俄罗斯建国以后,其国家安全战略围绕大国复兴这一主线,总体上经历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再到“战略反攻”的演变过程。2009年5月公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表明,俄罗斯已经结束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局势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难解难分,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国际安全局势的变化。俄罗斯的安全会议诞生于苏联解体前夕,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接掌安全会议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不断完善该机构的工作和决策机制。俄罗斯总统作为安全会议主席领导安全会议机构,协同国家各个关键参与部门,在事涉国家安全的内政外交方面,尤其在打击车臣恐怖势力方面,做出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保证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领土完整。俄罗斯安全会议还就经济、军事、人口、能源、生态、信息、科技等许多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构想。在国际关系领域,俄罗斯安全会议除出台对外政策构想、对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的方针政策外,还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关键时刻,及时做出重要决策,有力地保障了俄罗斯的利益与国家安全。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与中国面临着相似的内外安全问题,其设立安全会议的经验及具体运行机制等均对中国新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中国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91年7月华约解散,但作为与其对峙的组织北约在冷战后多次东扩。其目的就是极力削弱俄罗斯。它是“冷和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美国对俄罗斯发动的地缘政治中的“冷攻势”,它将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及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俄将推行新的地缘战略来减轻其后果。  相似文献   

20.
书讯     
《外交评论》2016,(4):158
<正>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李玮等著定价:52.00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本书基于大量事实数据对中国在俄形象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系统呈现出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商业形象和社会文化形象;并尝试通过两国文化的差异,解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