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正一、引言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防灾和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和外部风险不断提升,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建设和管理有了新的审视和反思。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内涵、空间布局、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大多停留在建设与布局层面,忽视了应急避难场所运行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齐瑜 《中国减灾》2005,(3):34-36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近两年加快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步伐。居住在北京,当地震、火灾、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什么地方应急避难最安全?离居住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哪个?本文为您揭示——应急避难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76年7月28日,北京地区受唐山7.8级地震的波及,部…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和社会物质造成危害的自然社会事件,给城市带来灾难和经济损失。为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综合防灾体制,抵御各类城市灾害并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各地开始探索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方式,其中修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减少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  相似文献   

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上级关于加强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培训。同时,该区还充分挖掘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突出平灾结合,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地方,平时可供居民休闲和健身,但在地震等突发灾害性事件来临时,就"摇身一变",成为紧急避难的场所。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应急避难场所,熟悉的是那块绿色的指示牌,上面有一个疾走的人像;陌生的是怎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安全有序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是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民众暂时避险、临时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为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编制规划为引领,切实加快完善了应对多灾种耦合风险的应急避难设施布局,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高质量发展新作为。  相似文献   

7.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有力措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在重大灾害事故防范准备、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具有转移避险、安置受灾群众、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面对应急避难场所改革发展新要求,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以下简称"地震地质司")在制度体系、标准引领、信息化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机制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多数大、中型城市已基本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预警、救灾及善后等工作逐步程序化。本文从国外、国内两方面的先进经验来分析我国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模式,应突破体制和机制上的束缚,搭建信息平台,整合众多的职能监管部门,实现社会综合服务资源共享,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应急体制。  相似文献   

9.
《桂海论丛》2021,37(1)
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实践显示,志愿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有效人力供给渠道、高效服务供给渠道和应急物资筹集渠道,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但志愿服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必须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机制、招募培训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认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行动的自觉性、坚定性。从杭州高新(滨江)区的实际情况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对于建设科技新城、构建和谐滨江、提高和展示党的执政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高新(滨江)区党委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良好展示。但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果有一套应急机制并能按照应急机制有序运行,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省份,近年来十分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了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该省将避难场所建设纳入规划,推动基层的场所建设标准化,规范规章制度,强化信息化手段,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将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制度体系、空间布局、应急演练、信息公开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制定和修订《南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与之配套的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及县(区)人民政府应急预案,南宁市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将构建完成,这也为南宁市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江西政报》2006,(7):41-41
省政府近日发布3件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3件专项应急预案分别是: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江西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江西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4.
张政  李力  韦旭 《当代广西》2006,(21):34-35
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建立健全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课题。去年底我国已完成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全国性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究竟如何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哈尔滨停水事件对我们进行这一机制建设有何启示?我们特采访了广西财经学院马世俊教授。  相似文献   

15.
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城市管理水平、硬件设施、应急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面临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严峻挑战。本文结合中小城市实际情况,概括了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典型的前沿性、多样性、高发性、复杂性和关注性等特点,提出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保持常态运转、制订系统全面的处置预案、着力提升科技水平、坚持果断处置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始终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是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圳市宝安区应急管理局通过在辖区内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专项检查,全面摸清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以宝安区为例,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估检查、制度规范、资源配套和培训演练等方面,对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某些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管理不力,加之高校扩招造成高校对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管理难度的增加,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在高校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通过对高校卫生部门防病体系、救治体系和食品卫生的加强管理来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从设置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处理组织机构、应急报告制度、人力资源调配模式、紧急状态控制模式等方面来建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高站位推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更好适应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上做出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成都市结合各区(市)县实际,以风险普查为契机整合多行业部门基础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能,并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为接下来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构建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提升城市韧性提供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沈小平 《今日海南》2008,(10):33-33
我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古人关于预防危机思想的经典概括。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有待提高。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加强突发公其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