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山东省45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兰陵集团”的核心企业,现有资产2.6亿元,员工6000名,生产四大系列  相似文献   

2.
经济纠纷案件法律文书的制作与应用是经济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法律文书试用格式以来,笔者发现在执行过程中理解不尽一致,制作起来也就各行其是。本文根据近年来经济审判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谈谈如何制作规范化的...  相似文献   

3.
钟玉章 《内蒙古检察》2005,(3):23-23,39
信访举报是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形式。通过群众举报,使各种各样的犯罪得以揭露,为检察机关惩罚犯罪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检察机关举报中心检举控告类的举报线索一直呈下降趋势。以克旗院为例2001年举报中心收到线索为34件,2002年收到线索为26件,2003年收到线索为22件,2004年收到线索为19件,2005年上半年收到线索为6件。笔者认为,正确分析和认识举报线索数量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审理经济纠纷案件是一项新的工作。经济纠纷是法人之间的纠纷,往往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争执的标的种类多、价额大。正确审理这类案件,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保障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审理经济纠纷案件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办案人员既要熟悉政策、法律,又要了解和懂得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通过近两年的审判实践,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大体上形成了一套程序和方法。今介绍于后,希冀引起司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工作者的探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从程序来说,同审理一般民事案件一样,包括立案、审理、执行三个阶段。但各个阶段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又有本身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5.
人民法院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从现行立法看,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它与民事案件的调解,具有共向的基本属性。但是经济审判作为一个新开辟不久的审判领域,与传统的民事审判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与民事案件的调解,存在着某些显著的区别。经济纠纷案件调解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经济诉讼主体繁杂多样。一是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6,(7)
当前,经济纠纷案件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增多,法院在处理这些案件中深感审理不易,执行更难。有的当事人说:“不打官不服气,打了官司更受气”。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走访了一些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在调查中看到,有  相似文献   

7.
经济纠纷案件应否适用先予执行?虽然法律没有条款具体明确规定,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及做法,但是笔者认为,经济纠纷案件应当适用先予执行,因为立法精神已经体现在法律规定中,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必须适用先予执行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8.
最近山东省曲阜县律师事务所对该县1971年至1984年底发生的58起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济纠纷案件出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从上述经济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来看,80年前是由于行政干预过多和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所造成。而80年后则是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经济合同中违反有关经济合同法规和政策。譬如:当事人因企业法人代表变更而撕毁原订合同;采用欺骗手段订立合  相似文献   

9.
调解作为我国人民司法工作优良传统和民事审判工作的成功经验,长期以来在我国民事审判和人民调解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法院调解早已成为民事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经济纠纷案件和一般民事案件在诉讼程序上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因此,两者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证据规范都是该法第六章所规定的条款。这说明经济纠纷案件和一般民事案件在性质上有共性,因而在运用证据规范方面也有共性。认识这种共性,有利于经济审判工作在运用证据方面借鉴民事审判工作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但是,经济纠纷案件的诉讼证据同一般民事诉讼证据相比,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其独具的特性。认识经济纠纷案件证据的特性,对于经济审判工作者收集、审查、分析、判断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都是很有裨益的。本文拟就经济纠纷案件证据的特点及其在运用上应具有的独创性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调解,是人民法院解决民事纠纷案件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解决,同样适用这一方式。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通常是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诉讼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一齐到庭的调解方式,我们称之为“当庭调解”。在审判实践中,还有一种调解方式:诉讼双方当事人不需要到庭,而由审判人员用书信向一方当事人转达对方当事人意见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成双方达成协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86,(8)
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涉及的单位,有不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不同地区的人民法院通力合作、互相配合是搞好此类案件的审判工作的关键之一。其中正确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尤为重要。《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二十条第二款“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诉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是指除合同纠纷之外,其它民事诉讼的一般管辖,而他们之间的合同纠纷,则应  相似文献   

13.
案情:1992年12月10日,济宁市中区外贸公司(原告)与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被告)签订5000吨棉籽粕的购销合同,约定该批货不得迟于1993年1月10日备齐。1992年12月15日被告又电传告知原告方装船日期为93年元月中旬,原告方如约将货物运至指定港南通港,但被告方并未按期租船。使5000吨棉籽粕积压在南通港,为解决问题,双方于93年3月12日达成代理出口协议.由被告作为代地方代理原告出口5000吨棉籽,交货地点、数量与92-1210合同内容一致,同时约定代理对(被告方)应在装船前19天通知委托方(原告方),如未做到造成的损失由代理方负责…  相似文献   

14.
人民法院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在程序上是按《民事诉讼法(试行)》进行的。该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调解”。第一百五十三条又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在审判实践中,人们对于二审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认识不一。有的同志主张,原判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二审法院应当“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不能再行调解。我们认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上诉的经济纠纷案件,是及时判决还是反复调解,不可一概而论,应当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双方当事人意见分歧很大,二审法院几经调解无法取得一致,一方或双方坚持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对部分已审结的经济纠纷案件作了比较认真的检查,从检查结果看,虽然绝大多数案件处理是正确的,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四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严而论,办案质量不高仍是经济审判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案件事实不清、责任不明就调解了事,草率结案,有的案件定性不准,把无效合同当成有效合同处理;有的案件不应调解或调解不成,竟违背法律“和稀泥”或强行调解,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16.
《法学》1986,(6)
在民事诉讼中,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审判人员依照法律行使司法机关的审判职能,双方的分工虽各有侧重,但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要求律师和审判人员适应这种变化,在  相似文献   

17.
法院工作如何适应形势要求,进行改革?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本刊今年第8期编发了一组文章后,陆续收到了不少探讨文章。这些文章从整个法院体制到法院工作的某个方面,从审判业务到人事制度,从宏观到微观,都积极进行了探讨。 本期我们选登了“经济纠纷案件审判方式应变革”和“应当加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两篇文章。文章从近年来经济、民事纠纷案件急剧增加,种类繁多、关系错综复杂、案件大量积压的现状出发,对现行的多年一贯制的审判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中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某些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 当然,这些意见仅供参考、借鉴,也许,其中会有不完善或待商榷之处,但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本刊将继续在“读者论坛”栏中留出“二亩三分地”,望改革者前来耕耘、播种。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于一九七九年六月建立,同年十月开始试办经济纠纷案件。一九八零年七月起扩大收案范围,十月又开始受理经济犯罪案件。到一九八一年五月底止,共受理案件八十九件,其中经济纠纷案件七十九件(一审七十七件,二审二件),经济犯罪案件十件(一审四件,二审六件)。已审结七十件,其中经济纠纷案件六十二件,经济犯罪案件八件。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从近两年的审判工作中深深感到,着重用调解方式处理经济纠纷案件十分必要,可以说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20.
案由,是案件的内容提要,也是案件性质的集中体现。不同性质的案件,应按不同的基本特征确定案由。经济纠纷案件,纷繁复杂,大都是法人之间的合同纠纷,不少纠纷还交织着好几方面的矛盾,有的纠纷属于有效合同纠纷,有的纠纷属于无效合同纠纷,也有的属于部份有效、部份无效的合同纠纷,等等,这就为确定案由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