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目前关于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及其要件,仍没有统一的学术观点,这主要根源于对合同性质的认定存在偏差.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本质上属于合法行为.这与我国现行立法相左.根据现行立法,合同应当是一种民事行为,属中性行为.我国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应将我国现行立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回归至传统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同时,取消"民事行为"的表述;此时,合同的性质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属中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 《求知》2020,(7):4-6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3)
随着《民法总则》的颁行和民法典的编纂进程,民事法律体系化问题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根据立法者原意,《民法总则》通过第128条特别链接条款,将"消费者"概念纳入了民事法律体系,进而确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民事特别法地位。但这一立法举措是否合乎民事法律体系化的要求,却存有疑问。本文以公、私法的划分为切入点,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性,以及与德国经验的对比论述,探讨了将"消费者"概念纳入《民法总则》这一立法的不足。因此,为了民事法律体系化的逻辑自洽,未来民法典应不再保留"消费者"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超越部门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博弈进入立法领域,要求对立法程序的公正有更高的标准追寻近年立法的进展,如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反垄断法等,会发现不同法律或其草案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依法办事,即是公平。而在初始法条制定中体现公众利益,平衡各方博弈,方能达到“正义”目标。由法律正义保证实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同时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这部意义重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权利保障的宣言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体系内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是美国、欧盟和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汇率政策的三方博弈。博弈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三方货币的汇率怎样变动以及如何互动。  相似文献   

7.
杨平  孙瑞 《学理论》2013,(10):134-135
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控制监护人的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被监护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法制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加大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监护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上还有许多缺陷,如监护权利内容的不完整,亲权与监护权责任划分的不明确,以及如何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整,也不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通过分析我国监护制度与婚姻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权益的保护,提出了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若干建议,并最终确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8.
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是组织系统运动的动力之源,这种非均衡博弈关系反映了组织中组织单元(智能元)既是一种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存在着彼此之间在资源、地位、影响力、权力和权威等方面的一种不均衡和非对称的竞争关系。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是在一个利益群体分化的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和谐即利益格局的均衡是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通过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实现均衡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民主》2020,(8)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  相似文献   

10.
木子 《瞭望》199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交到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这是我国民事立法方面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对于完善民事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李鹏总理在提请常委会审议的议案中说,制定这个法律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当事人的权利,促进家庭和睦、稳定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1.
周耀宏 《党政论坛》2012,(19):13-15
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始终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和运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没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治国理政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汲取其他国家执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经验教洲而取得规律性认谀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认真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工资集体协商作为集体合同制度的必经程序和重要环节,是现代企业内部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对话机制。现行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行政力和工会组织影响力推动的做法,意在强化工资集体协商双方主体对等的民事法律地位,明确发挥政府部门在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中的主导作用,形成行政管理制度和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结合。今后在借助行政和工会等非市场手段推动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利益千差万别,一方利益的增长可能意味着另外一方利益的消减。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各类利益主体便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各个环节展开两两之间,甚至多方之间的博弈活动。所有博弈活动的共同作用,将最终决定公共政策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利益博弈的时代,法律成为协调利益关系的根本手段和谐社会首先应是法治社会。如果说司法是协调具体利益主体的最终手段,那么立法则是更为广泛的利益群体博弈的最终裁判者。回顾2006,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个趋势:利益博弈越来越深地进入规则制定尤其是立法领域,法律之手越来越广地伸向利益协调之中。而民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使他们不仅使用法律,而且争当“规则”制定者。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每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与定位,是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博弈能够平衡其利益格局。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强势集团太强,弱势集团太弱,这势必出现由某个利益集团影响甚至操控公共政策的情况,从而破坏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正义性,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如何平衡强弱势集团之间的博弈,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民法典有着深厚的理论意蕴:首先,它是增强民法典时代回应能力的必然选择,不但顺应了人文主义这一时代精神,而且能缓解价值迷失的时代困境,保障以良法善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其次,它是彰显我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必由之路,不但能体现我国民法典独特的民族气质,而且有利于民事法律制度的本土化改造;再次,它是提升我国民法典体系化程度的必要方式,有利于统一梯次立法实践中各单行法律的指导理念,保障民法典和其他法律文本在法律风格和精神内涵上的一致性。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民法典采取了隐性融入与显性融入相结合、全面融入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宏观指引与微观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为充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既富有特色又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郑勇 《党政论坛》2006,(8):22-23
现代经济社会博弈双方充塞着竞争与合作、对抗与平和、交流与壁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处模式。但我们不能忽视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着的另一种竞争、对抗、非合作、非协商、非交流形式。《囚徒困境》是纳什一个经典的博弈论运用,它告诉我们博弈双方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在没有协商的情况下作出一个共同互利的决定。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中,利用博弈双方的竞争与对抗,达到各自利益的均衡,这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囚徒困境》介绍: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失灵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因其本身的缺陷常常出现失灵,因此,政府需要利用公共政策调节社会利益的分配,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加剧,各利益主体为了使其利益最大化而相互进行博弈,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利益的相互博弈过程中出现公共利益的损耗,导致失灵。公共政策失灵主要表现为显性失灵和隐性失灵,为此,必须从制度、公民参与、优化环境等途径对公共政策失灵进行治理。以真正实现公共政策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我国民法典的制定目标,推动了我国第五次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但在民法典的体例结构、立法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尽管制定目标明确,还需要考察我国现行民法典的制定时机是否成熟、立法条件是否具备。根据我国现行民事立法的经验以及民法学理论的准备状况,我国现行民法典应采用渐进式的立法路径,第一步是先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是编纂民法典各分编;第三步编纂民法典。关键是第二步的工作。因调整对象的复杂性、学术理论准备的不足、立法任务的艰巨性、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出台也是较为曲折的过程。当前需要在学者共识的达成、民法典分编的编纂工作的启动、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社会公众基本法律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从而为我国民法典的顺利出台创造更为有利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