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家的客厅中,悬挂着刘海粟老人画的一幅中堂——《鹰》(见右图),上面题写着杜甫的诗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看着这幅画,我的心中常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激动与感慨。  相似文献   

2.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引用了许多来自《诗经》的诗歌。考察其引用的具体篇目以及比例,可以发现《四书》在内在精神上与《诗经》提倡的“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强调培养个人道德修养,教化民众,以平天下,同时对统治者的举措失误和道德败坏,给以及时讥刺。这些是《四书》引《诗经》的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3.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们历来重视对《毛传》标兴的认识,却很少关注《郑笺》对《毛传》标兴的认识和发展。《郑笺》的这种认识和发展在形式上表现为对部分《毛传》标兴之诗不作兴体解,增加新的比兴诗和在注解上大量突破《毛传》一诗只标一处兴也;而实质上则表现为一是郑玄理解的兴的内涵与毛公有了一定的改变,二是郑玄将兴作为一种注释的体例较毛公有了发展和完善,言语上的用诗之兴正式转变成了文学上的创作之兴,以兴作为诗的一种作法和表现手法的阐释理论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6.
能否安顿日常生活是《诗经》诗教所蕴含的生命学问。在《诗经》经学传统中,日常生活的安顿对于家庭和国家政治生活来说,有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以《葛覃》和《桑中》两篇诗为例,可以显示古典诗教的生命学问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夫之从《葛覃》的"黄鸟"中读到的东西涉及诗之为诗的根本所在:有余,有间,使生命可以免于"正墙面而立"的逼仄。思考《桑中》的采摘活动,可以领悟生命的整全,反思现代性对生命的异化和碎片化。  相似文献   

7.
《诗经》原名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尊称之为《诗经》,现在只是沿用它作为书名而已。《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集子;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子。其中某些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中国诗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五百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传统分法为《风》、(十五国国风)  相似文献   

8.
《吕氏家塾读诗记》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诗》说的肯定、维护和发展有力地校正了宋代《诗经》学演变,激活了传统《诗》说的生命力;主张《诗》为雅乐的“主声说”是郑樵、王质“主声说”向朱熹、王柏诗乐理论嬗递的桥梁;对郑樵“淫诗”说的批驳是“淫诗”说从郑樵到朱熹再到王柏不断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相似文献   

10.
三、说《鹿鸣》为《小雅》之始《小雅》七十四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出于东周初年,作者绝大部分为贵族。全部诗作有近一半(三十一首)是赞颂诗和写燕饮生活的诗,其余为反映征戍之苦和士大夫的怨刺诗。苏辙《诗集传》曾认为《小雅》有美恶,是“周德之衰”。《小雅》内容虽兼美恶,但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周德虽衰,诗中反映周人的一贯思想观念却是愈益执着强烈。浓重渲染燕乐亲和的《鹿鸣》为《小雅》之始,它集中体现了周初以来“尊尊而亲亲”的亲和意识,强调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亲和是政权保持…  相似文献   

11.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书。《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整理而成。不过 ,现存的《中庸》 ,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 ,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 ,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 ,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南宋朱熹把这两本书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 ,简称“四书” ,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其思想与《论语》、《孟子》、《荀子》多有联系 ,内容上不少来自《孟子》、《荀子》而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12.
揭傒斯著《奎章政要》一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辍耕录》"奎章政要"条。根据与揭傒斯同时的欧阳玄为揭傒斯写的墓志铭、黄溍为揭傒斯写的神道碑可以确定,《奎章政要》是讹窜揭傒斯的《太平政要》所致。"奎章政要"条的描述逻辑乖谬,基本是杜撰,这与元季人士对虞集、揭傒斯才华的估定以及对他们的熟稔程度有关。人们以揭傒斯在《范先生诗序》中所提供的虞集关于"元诗四家"的诗评为导火索,对虞、揭关系的解读逐渐偏离事实,引发出许多讹谬。  相似文献   

13.
《名媛诗归》是明末出现的一部辑者名为钟惺的女性诗歌选本。认为钟惺为编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名媛诗归》中的论诗评诗的确体现出了竟陵派的诗学观念。《名媛诗归》虽然显示出晚明男性对女性文学的重视,但仍是从男性视角出发所作的女性诗歌批评,仍未脱离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并且对女性德与才的评价存在明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一郭沫若早期诗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女神》之后的几本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怎样评价。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女神》之后,郭沫若的诗歌有了更大的发展。这种观点以楼栖同志为代表。他在《论郭沫若的诗》中认为:  相似文献   

15.
邓汉仪认为诗歌应"追国雅而绍诗史",所以他重视记载时变过程,反映一代兴亡之感,关注民生、民瘼的作品.这既是对传统诗学"诗史"观的继承,又是对国雅本质的回归.邓汉仪还以鲜明的历史意识为诗歌选本张目,借助诗歌总集《诗观》的编纂,以求"成一代之伟观",使选本具有诗歌发展史的意义,这是对诗史观的发展.作为康熙前期诗坛旗手,其诗史观对矫正清初世俗诗风,使诗歌创作回归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诗·小雅·巷伯》《节南山》《大雅·崧高》《烝民》《鲁颂·閟宫》的"叙述者"皆采用在卒章"自述其名"方式"显志"的叙事结构模式,即在叙事文本中以"真实作者"替换了叙述者"我",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开的叙述者",其共同特点就是叙事主体显性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由此而开创的在诗歌叙事文本中"卒章显志"的叙事模式,对后世中国诗歌乃至个体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与《战国策》两者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作者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对两书进行比较,证明两书部分篇章相似与不同的原因是:司马迁采用的战国史料中,有一部分与刘向校书时所用的材料相同和不同。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其中关于女性服饰的描写具体而细致,很具开发性和经济价值。我们应该对诗集中女性服饰的款式、图案、色泽等进行研究,将古代服饰的特点融入到现代服饰的设计中,丰富现代人们服饰的样式。  相似文献   

19.
《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1998年是《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通过50周年。整个国际社会都在为纪念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国际人权文件开展各种各样规模不同的活动。无论从什么角度或出于什么动机,这种普遍重视《宣言》的现象应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它可能促使人们对该文件所载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尊重人权的原则进行更多更深的了解。众所周知,《宣言》在众多国际人权文件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它在国际法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从国际法人权法的角度如何看待《宣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需要法律调整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近年来,我国立法机构在整合实体法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全新的制度规定,例如颁布的《民法典》.作为实体法,《民法典》在司法实践中的落实需要程序法即《民事诉讼法》的衔接配合.同时《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也为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协调对接提供了契机.结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