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一旦引入人类生活后,对人类自身进比、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的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为的使用为人类生存争取到了超自然的生存条件,为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脑、体和生理进化方面提供了超自然的进化动力.但是,关于人工取为国内外很少有专文研究.本文从取火的时代、形式、过程及其对人类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人工取火的时代应在晚期猿人阶段;最早的取火形式是"击石取火",并非"钻木取火".燧人氏钻木取火和希腊人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的传说分别反映了人工取火和使用天然火的时代等.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看,美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他者”文化是美国的特有文化,内容来自于美国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经历。“他者”文化崇尚战争解决方式,坚持非友即敌的认同标准,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冷战前后,美国介入国际冲突的行为选择就具有鲜明的“他者”文化的特点。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加,“他者”外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在远古清渭流域,以陇城为中心的女娲神话传说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对女娲神话传说作一探讨,可以比较切近地还原神话所表达的原生态内容及其流布线索。原始先民对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积淀为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神话中女娲通过烧制五彩石而补天与大地湾先民烧制陶器的过程属于同一方式,在原始先民联结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的方式上,女娲充当了人和神之间的中介。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传说,反映了刚刚走出蒙昧的先民对自己力量的发现和肯定。依据清渭流域以陇城为中心的大量民俗事象,将汉民族女娲神话传说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女娲神话传说的分布及文化特征进行对比,更进一步说明以陇城为中心的清渭流域是女娲神话的发源地和文明源。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会用火,大约是从蒙昧时代中期开始的。掌握贮火和使用火的技术,是人类进化历程中关键性的一步。自从掌握了火,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并最终与动物界分道扬镳。正由于火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给人类带来无穷的恩惠,所以中外各民族都有许多以“火”为题材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存在大量与十二生肖动物有关的词和相当于词的固定结构,它们是一类特殊的词义类聚。十二生肖动物词群的词义,既源自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源自汉民族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民俗心理。其语义特点是:词义引申借助隐喻手段、意义系统呈现有规律的发散状网络构成、意义与汉民族“托物寓情”的思维模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会用火,大约是从蒙昧时代中期开始的。掌握贮火和使用火的技术,是人类进化历程中关键性的一步。自从掌握了火,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并最终与动物界分道扬镳。正是由于火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给人类带来无穷的恩惠,所以中外各民族都有许多以“火”为题材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广南是一个历史文化聚宝盆,登高鸟瞰,青山环城,似盛开的莲花花瓣,县城即在花瓣中心,形如花蕊,因此得莲城之名,有“四面莲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都提到了地母,地母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也是全世界地母现象中最早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神话传说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益发达的旅游业中,神话传说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吸引回头客;它是旅游景点命名的源泉;是旅游地造境的依托。神话传说集中之地,常是游客朝圣之所,这就为旅游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有史实表明: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盘、蓝、雷都是远古的姓氏,由高辛帝赐姓有可能;《盘瓠歌》中描述的畲族迁移路线,只是主要的一条迁徙路线,而且人们对其出发地的理解有误,“南京”是“南荆”之误。其中盘氏迁移的一条路线是从南荆或广东凤凰山往漳州到罗源再往台湾。  相似文献   

10.
一海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内涵丰富、种类众多。我省非遗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划分的非遗种类海南都具备。譬如:民间文学有琼侨歌谣;传统美术有海南椰雕;传统技艺有钻木取火;传统音乐有黎族民歌;传统舞蹈有招龙舞;传统戏剧有人偶戏;  相似文献   

11.
围绕"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国家如何塑造乡村精英"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国家对乡村精英的塑造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整体的国家"以宏观政策方式塑造乡村精英。其中,意识形态话语的变迁使乡村精英由"政治型精英"转变为"经济型精英",基层制度设计的变迁使乡村精英由"单一政治型精英"转变为"多元化精英",资源性政策的变迁则使得"新代理人"登上村庄政治舞台。二是基层政府作为与乡村精英直接互动的行动者塑造乡村精英。其中,压力型科层制使基层政府根据中心工作的性质来塑造乡村精英,使乡村精英经历了税费时期的"灰黑化"、税费改革后前几年的"老好人化",以及资源下放时期的"新代理人化";乡村关系则使得基层政府根据与乡村社会的博弈来塑造乡村精英:强乡弱村的乡村关系使乡村精英由"兼业化"走向"职业化",强村弱乡的乡村关系使得乡村精英主要由"有声望的村民"来担任。  相似文献   

12.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表现,是侗族先辈们智慧的结晶,风雨桥的传说、风雨桥的多元性、风雨桥的文化元素等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那精妙绝伦的木石建筑结构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Drawing on three Quebec cas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lace occupied by the big arena project in urban public ac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e authors question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uccess of these projects. From a public policy standpoint, the analytical entry through the “solutions” (Zittoun 2013a) rather than the “problems” makes it possible to grasp the dynamic charac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public policies and to show the malleability of the “arena solution”. The analysis uses public discourse, taken from documentary sources, as an entry point to follow the career of the “arena solution”.  相似文献   

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political science. Since Lipset proposed the argument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s democratization” in 1959, this thesis has been exerting profound influence on academic circle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heories of the social science” and “one of the best sustained by the evidence”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Lipset hypothesis” was examined repeatedly during the half a century. It met with fierce criticisms. For instance, some scholars question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ent; some revised the linear causal logic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ocracy; and some raised “political process explanation” and “exogenous explanation” as alternative theories. Scholars who supported “Lipset hypothesis” responded to the criticisms. Their research mad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more explicit,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space and explanatory power of “Lipset hypothesis”.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re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bates on this issue will continue.  相似文献   

15.
以数额作为对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的主要标准,虽然直观明了,但过于僵化。《刑法修正案(九)》废除了这一标准,采用“数额与情节择一”的模式,将有利于解决罪刑失衡难题。以往的数额量刑标准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社会现状,若继续采用这一标准势必要不断修改《刑法》,不利于保证《刑法》条文的稳定性,而采用弹性标准则可以克服此矛盾。在贪污受贿案件中,数额的因素只能作为计算罪量的一项参数指标,而情节的因素则理应通过贪污受贿犯罪的情节规定加以明确适用。同时,数额与情节在定罪量刑中的考量比重还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主题是探寻影响地方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主要因素。本文遵循实证研究途径,具体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认为,在六个影响地方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因素中,"法制(不健全)"属于强影响因素,影响力最大,"执法手段(缺失)"、"公务员素质(不高)"和"财政支持(不到位)"三个因素的影响力居中,而"物质条件(差)"和"现代技术(意识不足)"属于弱影响因素。并且,不同区域、不同府级、不同学历和不同职务对六个因素各自影响力的认知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以项目制为基础的产业扶贫方式使政府得以将企业作为国家资本“代理”嵌入贫困村参与扶贫;为了激发村庄的内生发展能力,地方政府以政治精英下沉嵌入和村庄内生嵌入的方式,引导扶贫干部、合作社、大户三大重要的扶贫力量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解决贫困问题。但基层政府对“短平快”效果的追求、企业纯粹逐利进入、村庄共生关系淡化及贫困户被动的策略性接受,破坏了这种嵌入性带来的结构性转变,造成产业扶贫中产业发展与脱贫目标的靶向偏离、贫困户实际创收有限、产业扶贫难以为继,形成一种脱嵌式产业扶贫。因此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对产业扶贫参与主体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努力探索开发扶贫目标下农户能普遍获得资源和项目成果公平性分享的制度安排,以期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法立法上,伪证罪的法益已经从公民人身权利向国家司法利益转变。刑法理论界存在的“复杂法益说”观点是旧刑法“人身权利说”的变种。伪证罪侵害的具体法益应当理解为“言词证据的司法运用”。据此,对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可以作如下解释:在主体要件方面,将被害人解释为伪证罪的主体有其实质合理性,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伪证罪的主体。担任言词证据记录工作的人故意做虚假记录的应当构成伪证罪;在主观要件方面。刑法对伪证罪设定的目的要求并不符合伪证罪的法益需要;在客观要件方面,关于伪证行为中“虚假”的认定,“客观说”更符合伪证罪的保护法益,刑法将伪证罪限定在刑事诉讼中,不符合伪证罪的法益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发展阶段,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可以从“理论定位”“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三层面进行。在理论定位层面,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作引领“两个大局”并为解释当今世界贡献中国理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什么”层面,首先要在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上,进一步从历史维度、治国理政方略维度加以深化;其次要在研究的深入性上,注重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再次要在研究的核心性上,注重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要在挖掘、提炼和提升上,进一步在几个重要问题上下大功夫。在“如何研究”层面,要“上得去”和“下得来”,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必须坚持逻辑规范性研究和精准实证性研究相结合;必须坚持用系统辩证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As the founder of the basic research paradigm on “writing as a vehicle of Values” in modern China, Guo Shaoyu established a tri-partite notion consisting of “writing to conform to values”, “writing as a vehicle of values” and “writing to illustrate values”, and this practice has influ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However, his approach, which draws heavily o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cannot revea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riting as a vehicle of values” due to its failure to consider its features and the fact that this notion ca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of “literature miscellaneous”.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notion on the ontological level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niqueness of classical Chinese ideology resulting from China experience which, in turn, is made possible only by Chinese actu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